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周恩来红人咒骂毛泽东:主席 你疯了吗?

www.creaders.net | 2017-03-30 12:34:24  书摘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冀朝铸1954年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受到周恩来的重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任周恩来的翻译员。冀与周的关系十分良好,可以说是一种崇拜。而对毛泽东就不同了,对毛最厉害的批评就是文革时期自己的悲观迷茫和抱怨:冀朝铸躺在屋中对着当时无处不在的领袖像喃喃自语:“主席,你疯了吗?”本文为书评《岁月峥嵘,外交纵横——读冀朝铸的回忆录〈在毛右边的人〉(The Manon Mao‘s Right)》,作者依旭投稿。


毛泽东周恩来接见红卫兵

在亚马逊上买来冀朝铸的这本书有一阵子了,翻了翻就放下了,最近看到网上一些中英文的点评,褒贬不一,觉得有意思,于是抽空仔细拜读了一遍,还真是开卷有益。作者的经历非同寻常,这本回忆录所讲述的历史和个人故事都很有阅读价值。不过这本书没有太多“爆料”的内容,立场也是中规中矩,并不“离经叛道”,这也是大部分英文书评诟病此书之处。许多英文书评都坦承作者的身份和经历对于了解中国领导人和外交都很重要但本书在提供新的历史材料方面令人大失所望。我倒是觉得因为冀朝铸的翻译身份,他能“爆”的料可能也有限,而且他不是巫宁坤(英文回忆录《一滴泪》的作者)那样的独立知识分子,还是“体制内”的人。不管怎么说,因为作者的独特经历,这部回忆录可以算是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重要见证;从人文历史的角度说,书中叙述的故事也可以看做中美历史和文化交往碰撞的个人记录;对英文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了解当代中国很有趣的读物。

这本英文回忆录是蓝灯出版社2008年出版,国内有一个缩减的翻译版。这类回忆录在海外用英文出版的很少,特别是作者还在国内,而且是资深的外交官,最高官至中国驻英大使,中国委派的联合国副秘书长。从政治敏感的角度讲,书的内容不可能太“出格”,冀朝铸不是李志绥。不过这本书还是不同于国内出版的外交高官的回忆录,细节比较丰富,文字也生动。冀朝铸写作的第一语言应该是英语,自己也坦承他中文写作其实没有英文好;这本书显然是出版商找人整体的修饰(polish)了一番,所以读起来比较流畅,美式俚语溶于其中,也有趣味,仅这一点就不像李志绥书的英文版,翻译的味道还是很重。

冀朝铸出身山西名门世家,其父冀贡泉早年留学日本,是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曾在山西省府任司法厅长和教育厅长,也做过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院长,又很左倾,与中共渊源非浅。冀朝铸同父异母的兄长冀朝鼎更是个传奇人物,早年旅欧时加入中共,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过,然后赴美留学,是名校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冀朝鼎曾是中美政府都倚重的资深经济学家,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回国服务;因为冀家与孔祥熙的同乡关系,冀朝鼎回国后即在在国民政府任要职,但当时鲜为人知的是冀朝鼎还是受周恩来直线领导的中共秘密党员,所以他的双重身份神秘莫测。有关冀朝鼎对国民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说法不一,有说冀朝鼎是最后导致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金圆券政策的始作俑者,而其目的就是故意“与民争利”,搞垮国民党政权,算是中共“造反阴谋”的执行者。比如陈立夫的回忆录《成败之鉴》就持这个说法,尽管这个说法足够震撼,中共方面对这个指控一直语焉不详。

冀朝鼎对国共两党来说都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几年前收视率甚高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其实应该把冀朝鼎的故事形象的表现一下,因为他当时就是华北剿总的经济处处长,也负责币制改革;冀家与傅作义又是同乡,据说后来傅作义起义的决定就在冀家老宅做出的,所以电视剧的历史背景与冀朝鼎的个人经历相交集。冀朝鼎一直受周恩来领导,是周的重要助手和非常器重的经济干部,所以这些关于他的“中共阴谋论”的说法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总之冀家与中共的关系很深,但是冀氏属于专业人士,并非职业革命家,与军队无关联,却又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交集,所以不算是中共革命的至亲嫡系。但周恩来非常看重冀朝鼎,在他1963年突然去世后特别指示安排高级别的追悼仪式并亲自参加,不知是因为统战的需要还是对特工爱将离去的悲痛。从本书来看,周恩来爱屋及乌,对冀朝鼎的这个弟弟冀朝铸亦是十分关照。周恩来其实不只把冀朝铸当作翻译,而是外交工作中的助手,几次冀朝铸政治上似有麻烦的时候都是周恩来想起来要找“小冀”让作者咸鱼翻身,再受重用。所以作者对周恩来的感情是很深的,绝对超出一个翻译对领导的感情。

本书关于作者早年经历的叙述非常生动,冀朝铸可以算是中国高级士绅阶级“富二代”的典型。他的童年生活被抗战打断,一家从山西老家汾阳出逃到了武汉,后来在周恩来的建议下通过其兄的安排去了美国。在那个贫困动荡、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一家人能够乘美军飞机从武汉出走,然后经过越南坐船到新加坡,再到法国马赛,穿过战乱的远东和欧洲,最后在自由女神的照耀下来到纽约,当时作者只有九岁,绝对是同年代国人中少有的经历,仅就这一段抗战时期出走欧美的故事就很引人入胜了。冀朝铸一家到美国后,定居于纽约,他的父亲经营面向侨社的中文出版的生意,但实际上是为中共革命服务的,其重要的合作者就有唐明照一家,端茶送水的唐家小女就是后来文革时期风云一时的南希(唐闻生)。

冀朝铸在纽约度过了他丰富而有趣的早期学校生活,在纽约有名的“进步”学校哈罗斯曼-林肯(Horace-Mann-Lincoln)中学读书,与很多精英阶层的犹太年轻人成为朋友,然后进入哈佛大学。因为成人阶段的这一段重要经历,冀朝铸非常美国化,特别喜欢冰激凌、奶昔、黄油和汉堡包一类的食品,也著迷于美国好莱坞电影,喜欢美国生活方式,特别对中国传统厕所深恶痛绝。他的这段生活是美国同龄青年的典型生活经历,比如兼职补贴开销,夏天去农场打工,同时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冀朝铸一家在美国的日子里虽然比较拮据,但还是有滋有味,当时美国拍过一部战时宣传的电影“东京上空的三十秒”,是表现珍珠港后美军第一次对东京的轰炸和飞行员在中国被救的故事,冀朝铸的父亲在电影中客串一位做医生的中国抗日人士,这让作者很是骄傲,大呼小叫带着同学去看电影。另外冀朝铸的父亲还帮助美国国务院翻译过罗斯福总统的讲话,后来冀朝铸去罗斯福家登门送书,罗斯福夫人还请他在厨房里喝茶,所以作者是见过世面的旅美中国青年。冀朝铸一家算是对中国情深义重的,所以当时他一直计划回国,没有在美国长期定居的打算。

抗战胜利后冀朝铸父亲被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聘任为北大法学院院长归国工作。当中共建国时,作者已经在哈佛大学念二年级,参加了校园里中国学生左翼组织的活动。冀朝铸虽然不算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但也是留美知识分子,而且家里与中共又如此渊源深厚,所以他的归国也算是书生报国的水到渠成。他对回国历程的记录也很有趣,当时中国在美留学生有几百人,内战结果大陆政权易主,许多留学生生计陷入困境,后来美国政府通过经济资助的方式帮助所有中国留学生继续学习,而且当时并不区分留学生的政治立场,最后还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是否回归祖国,由此可见当时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厚爱,这样的情形直到后来麦卡锡主义盛行才有变化。据冀朝铸描述他当时陷入了一种狂热的新中国情结,一个晚上他在哈佛校园里行走,突然听到某一灯光闪烁的房间里传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合唱部分,就像是神灵的召唤,于是突然下了决心离开哈佛回国,作者对那一段人生转折的描绘神灵活现,一场说走就走的人生旅程就此开始。冀朝铸在憧憬和不安中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离开了洛杉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黎明静悄悄”地进入朝鲜的时刻(1950年10月25日,很有象征意义的日子),作者在港英当局雇佣的锡克警察的充满敌意的监视下经过香港回到祖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生转折如此无情,冀朝铸告别波士顿的康桥回国之后再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已经是二十二年之后的事情了。

冀朝铸回国后先是入读清华大学,学的是化学,后来他被借调到志愿军总部,因为其语言特长,参加了在朝鲜开城(板门店)的停战谈判,从此走上外交的职业之路。冀朝铸曾是中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高级领导人的中英文翻译,后来更成了高级外交官。他在外交部的职业生涯与周恩来和毛泽东都有重要的交集,所以他的经历很有意义,比如他的早期外交生涯中参与了三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后来又在中美关系上做出特殊贡献,先是陪同周恩来接待基辛格、尼克松访华,后来更是陪同邓小平访美,代表中国到华盛顿筹建中国联络处并成为第一批驻美代表,最后是驻美使馆的第二把手。因为冀朝铸美国教育的背景,他的经历在中美关系上曾经引人注目,特别是那次众人瞩目的邓小平访美,那张邓小平在德克萨斯戴着牛仔帽开朗大笑的照片就有冀朝铸做背景,纽约时报还刊载专文介绍“不可或缺的冀先生”。从本书中透露出的作者个人经历和思想感情,冀朝铸是典型的知美派和亲美派,在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特别是毛周中美破冰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中美进一步交往中,他都是重要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冀朝铸进入外交领域有点偶然,从朝鲜归国后他本来计划回清华继续学业,但被留在了外交部。与他同时就职外交部的还有两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浦寿昌和浦(寿)山兄弟,可见当时的外交部那些归国的留学生里面真的是藏龙卧虎。浦氏兄弟开始主要给周恩来和其他高级领导人做中英文翻译,后来这个任务就由冀朝铸接任(但是不幸的是浦山后来在反右时被打成右派),所以作者的翻译生涯一直比较“高大上”。在冀朝铸的外交生涯里,有过几次遇险,还有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他在开城谈判时,一次为了和美方斗法,曾经跳入弹坑取出未爆炸的美国炸弹,后来曾为自己的冒险行为吓出了一身冷汗;而参加万隆会议时本来要乘坐被台湾特务爆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但因为临时转乘船赴会逃过一劫,而周恩来也阴错阳差的换乘飞机避免了死亡的灾难,冀朝铸在回忆录里用“cheated death”称呼这次避险,看来作者真是命大,或者冥冥之中有上天眷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从英文书名可见,这本回忆录主打的卖点是冀朝铸是毛泽东的英文翻译,但实际上全书中有关毛泽东的直接内容并不多,主要是关于周恩来的,冀朝铸的职业主要是外交部的英文翻译和随从,都是跟随周恩来的,所以这本书在中国外交这个题目上的阅读价值是关于周的描述。此书对人们了解作为外交家和国家领导人的周恩来很有帮助。

冀朝铸算是山西大汉,身材高大,自诩是美国的牛肉黄油面包喂起来的;不过作为翻译个子高大很容易抢了领导人的风头,但他的情商不低,很快就适应了做翻译的行为规范-做一个老实的“背景帝”,比如永远在领导人后半步,弯腰前倾,避免其身高喧宾夺主,既不谄媚又不显距离,他很快就把握好了这方面的尺度。他第一次为毛泽东做翻译时毛的第一句评语就是“你的声音太大了”,自此之后他为毛泽东翻译时格外小心。冀朝铸的外交生涯里多次为毛翻译,包括那次重要的毛泽东和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谈话和尼克松、基辛格和毛的会谈。但是他在书中对毛泽东的记述其实有限,显然没有和毛建立起任何私人关系,而对毛的评价大部分正面且持平收敛,他对毛比较形象的是描述是:毛主席看上去是个“宁静安详”的领导人,其实更多时候透出的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据作者观察,很多高级干部也在模仿毛的举止行为,这其实是官场的一种病态。而作者对毛最厉害的批评就是文革时期自己的悲观迷茫和抱怨:冀朝铸躺在屋中对着当时无处不在的领袖像喃喃自语:“主席,你疯了吗?”这段描述很传神,大概也是真的,作者自己在文革时期的遭遇反反复复,因为其家庭和妻子家庭的问题屡屡受到冲击,总之不是文革的受益者。不过因为冀朝铸给毛和周做翻译的身份,在动乱中也算平安,他甚至有过一次用自己和毛的合影做“门神”逃过一劫的趣事:文革初期红卫兵抄家疯狂的时期,某日冀朝铸发现有红卫兵准备对他父亲的住宅抄家,他赶紧把自己和毛在天安门接见外宾和外事活动的照片放在书房显眼之处,然后故意把气势汹汹的红卫兵引到书房来,用一种不经意的方式让他们看到那些照片,结果气焰嚣张的红卫兵们马上道歉走人。

冀朝铸见证了很多文革时期的混乱和疯狂,特别是在相对来说外界所知不多的外交部,比如姚登山的夺权和造反派揪斗陈毅的场景,作者描述自己就在现场见证周恩来对陈毅的保护。而后来外交部造反派的疯狂到了极致,冲击苏联、印度和缅甸使馆,火烧英国代办和痛揍英国外交官的行为让人联想到义和团再现,好在毛没有彻底失去常识和理智,宣布说这些冲击外国外交机构的暴行是反革命行为,姚登山从此被投入大牢,再无出头之日。外交部主要是周的领地,因此文革大部分时间还是属于可控的状态,就是到了后期周被攻击时情况最糟。而周领衔的国务院既是文革时期的重灾区又是支撑国家在动乱中继续运转的关键机构,其中外交部是维持中国正常外交的关键部门。据说文革“一月风暴”后最疯狂的夺权时期,甚至有人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名叫公社(大概是从巴黎公社得到的灵感),结果外交部在周的指示下提醒那样会造成外交和国际关系上的混乱,他们才放弃了这个疯狂的念头。文革后期冀朝铸显然已经对国内局势非常失望,自己也被下放去喂猪,只有中美关系的戏剧性改善让作者有了用武之地。但他也非自愿的卷入了高层政治斗争,比如按照乔冠华的安排去给毛泽东做最后几次外宾会见的翻译,目的是向毛报告王海容和唐闻生在外交部的“胡作非为”,和外交部内部争权有关,不过这个危险的“告黑状”的行为好像并不成功,而且还影响到后来相当一段时间他自己在外交部的处境。

冀朝铸对毛和周从翻译角度来说的观察很有意思,毛泽东的讲话不好翻译,因为毛的话语经常是天马行空,内容有时莫测高深,而且喜欢引经据典,所以毛从一开始就建议冀朝铸读一些中国的经典增强知识;但毛不懂英文,所以对翻译的内容无法挑剔。而周恩来思维缜密,英文很好,而且周恩来的讲话很精确,如果翻译得不对或不贴切周都能知道,糊弄不了。冀朝铸第一次给周做翻译是在1955年尼泊尔总理来访的外事活动中,但他那次的亮相犯了两次错误,一是当周离开讲稿在讲话中加了一句对尼泊尔执政党领导的赞赏,但冀朝铸并没有注意到漏翻了,周的英文很好,马上就注意到了,而且立即就换了翻译;第二次是北京市长的翻译没有跟上,而周临时让冀朝铸翻译结果他的翻译不完整;有意思的是,两次差错下来,冀朝铸本以为必被惩戒,可是他并没有失去周的信任,反而逐渐成为周的主要翻译。可能周觉得冀朝铸口语出色、孺子可教或是源于周对冀朝铸兄长的信任,无论如何,冀朝铸的业务水平是过硬的,比如英语速记和打字,绝对超过常人,周恩来可不是能接受庸人下属的领导。

在作者的描述中,毛和周对待翻译的态度很不同,其实这也反映了毛和周为人处事之区别。根据冀朝铸的观察和感觉,毛只不过把翻译当做语言传播的工具,对作为个人的翻译并不大在意(除非是章含之、唐闻生这样的),也没有明显的对翻译的要求取舍,一般是外交部安排是谁就是谁;周在这方面则不同,周一方面对翻译的要求很高,人选比较固定,另外一方面对自己手下人包括翻译和助手又是相当关心,比如经常在日常谈话中问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并给予关照。冀朝铸的妻子汪向同也参加过朝鲜战争做翻译,后来在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两人结婚后一开始怀孕不成功没有孩子,有些苦恼,周在一次出访时问到冀朝铸家里的情况,知道两人还没有孩子于是马上打招呼安排著名的妇科专家给予帮助,很快作者就有了喜讯,周还特意为冀朝铸的孩子取名,并且特别批准作者去美国使馆上任时妻子随行(虽然第一次还是被外交部挡下来了)。周的为人处事看来是比较人性化的,难怪周恩来在1976年1月去世时,北京的老百姓出现了新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寒冬腊月夜百万人十里长街泪送总理的一幕。

冀朝铸的这本回忆录对周恩来的描绘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帮助人们了解周作为总理对中国外交的巨大功能作用。盖棺论定,不说周在国内政治中的作用和表现,在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上,周可以说是公认的外交大师。周在外交活动中既彬彬有礼但又坚持原则,灵活、现实又考虑周全,所以作者认为周恩来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外交财富。在作者看来,周也许是中共领导人中间最接近儒家“和谐”传统的;无论在国内政治还是国际关系上,周的主要外交行为就是在调和(也可以说是和稀泥)中到达符合国家利益的目标,但也必须在现实政治的制约下。有一次周的外交团队在跟印度因为边界问题闹得剑拔弩张的时刻,冀朝铸等人奉命翻译一封类似最后通牒的给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外交电报,典型的周恩来外交语言的电文,礼貌中的强硬;但在最后一刻,外交部的内线告诉加上最后一句话再发走:“告诉尼赫鲁不要想在中国的头上拉屎撒尿,我们不吃这一套”。冀朝铸他们的感觉是这句话一定是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加上的,不是周恩来的外交语言,显然是一种直接的愤怒宣泄,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中国狠狠的在边境作战中“教训”了印度一下。

中共刚建国后的国际环境相当困难,国民政府的余荫和国际承认尚存,冷战条件下中国新政权的选边站又直接挑战西方,中国一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造反捣乱”的另类。当时中国国力薄弱,有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所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在西方主导的国际领域不受待见。其实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像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简单说吧,自从中共参加朝鲜战争而被联合国安理会定性为侵略者以来,中国在国际上就被看成是不信神而信“共产邪说”的野蛮国家,远不如苏联,人家毕竟是二战的主要盟国,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没人可以忽视。中国可不一样,经济力量可以忽略不计,政治文化上在西方人看是离经叛道,更在朝鲜战场上表现的很有侵略性。所以记住这点,才能理解周恩来在这种条件下的外交活动的成果的确不同寻常。

据作者的感觉,没有周的外交努力,中国的国际环境会更差,朋友更少,国际事务上影响更无足轻重。冀朝铸举了日内瓦会议为例来讲述周的外交建树,当时周恩来低调出场,但其温文尔雅的东方绅士(对应于西方的贵族)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随后在会议时期周大显身手,合纵连横,成了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最后达成协议的关键人物,出人意外地显示出中国新政府的外交能力。当然周也在日内瓦遇到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握手的羞辱,作者自称是这一历史事故的目击者,但同时也见证了杜勒斯离开之后的美国代表史密斯为了补偿杜勒斯的粗鲁行为与周恩来的互动。周对此事的应对是举重若轻,可圈可点,多年之后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性时刻,他特别在未下完旋梯时就伸出手和周恩来相握,当时尼克松想的就是对十几年前美国对周的轻视和侮辱的补偿。另一个周恩来的经典外交高潮就是万隆会议,周在利用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危害的共同遭遇中做文章,很快就建立起了“反帝反殖”的国际统一战线。周的翩翩君子的风度和礼貌智慧的中国绅士气质在国际外交场合每每给人印象深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就曾说过在周的文明气质面前我们都不免觉得自己还是野蛮人。据作者的描述,周恩来的形象出众、着装合体、举止优雅、气场强大,每当周出现在外交场合,在座的人很难没有表示尊敬的反应。

冀朝铸的书中也讲了一些外交上的趣事,很多也与周恩来有关,比如六十年代时,有一次去非洲加纳访问,正值该国军事政变,代表团的飞机在半路得到消息,但周仍然决定按照计划访问,以此表示中国的外交信用和对加纳领导人恩克鲁玛的尊重,结果飞机在战火纷飞的加纳的一个海滨城市降落,连该国处于危机之中的政府都没有想到中国人还是按照计划来了。在加纳的访问当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加纳政府为中国代表团举行的欢迎活动中,周恩来很随意的和外交团队的人聚在一起,按照礼宾惯例加纳提供了一把非常高级的椅子给中国总理,但因为周并没有去坐,结果周的警卫,中办的杨德中坐在了椅子上,加纳的接待人员并不认识中国总理,结果以为杨就是最尊贵的客人,对杨提供了毕恭毕敬的服务,结果周和外交团队的人都在一旁大笑,显然周的平易近人在中国领导人中是少有的。当时的非洲是中国开拓国际支持的主要大陆,但是政治上非常动荡,经济上非常贫困,周恩来的善意积极的非洲外交对中国来说助益非浅。周恩来不但是长袖善舞的统战高手,也对细小的外交行为非常在意,作者讲到有一次周的团队去一个非洲的穆斯林国家访问,所住的宾馆有游泳池,中国外交部的男女随员们立即换了泳衣下水,周从旁边路过,立即让他们停止,告诫他们这是穆斯林国家,女人的社会角色有限制,不要做对当地社会习俗不尊重的事情,由此可见周的政治敏感和政策水平。

作者对中美关系变化的见证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在1969年国庆时在众人瞩目的天安门城楼上为毛和斯诺的会见做翻译,就是在那次重要的会见中毛和周都对斯诺非正式的提到了中美关系应该改善的意愿,而也就是那次会见让冀朝铸作为毛的翻译的身份公诸于众,他出现在毛和斯诺会见的三人照片中;而他不无得意的想到的美国同学得知了这个消息大概开始讨论“那个牙齿不齐的投奔共党”多年失联的中国小子终于有了下落。不过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美两国互送的信息并不明确,所以最后的推动是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根据冀朝铸的叙述,在一次很寻常的周和叶海亚汗的会见时,在座的有很多中巴的外交人员,而冀朝铸是周的翻译;突然,叶海亚汗说他希望和周有一个重要的秘密谈话,要求屏退左右,只留一个翻译;当时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这样突兀的要求不大和外交礼仪,但是周恩来马上示意去到另外一个房间而只要冀朝铸跟随。于是在这个秘密的场合,叶海亚汗直接告知周恩来说(在他最近访美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要求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给中国领导人,美国不想与中国为敌,希望双方改善关系,首先就要开始与中国领导人接触,希望能够先秘密派遣一个总统的代表来中国。这个惊天的信息让做翻译的冀朝铸兴奋异常,但周恩来声色不动,非常礼貌的感谢叶海亚汗传递信息,并告诉他几天后一定回信。一周之内,显然毛批准了周的回复,于是叶海亚汗的高级信使的任务完成,后来就是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故事了。

基辛格也是外交高手,和周恩来看来是惺惺惜惺惺;作者讲到有一次基辛格和他的团队在钓鱼台国宾馆下榻处发现了一些“反美”的小册子,显然是对美国代表的一种挑衅性的小动作(但肯定不是毛或是周指示干的),基辛格的处理办法不是抗议,而是不动声色,命人收拾起这些材料退给中方说这是一些上次的客人留下来的东西,请收起来,等于保存了双方的颜面。在回忆录里冀朝铸对中美关系非常关注,还有几处很有意思的记述,一是中国内战接近结束时,据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曾经被国务院授命向中共新政权传递友好的信息并承诺提供高达二十亿美元的援助;但后来阴错阳差,中美分道而行,中国向苏联一边倒,而苏联提供了大大低于美国所说的援助数额,三亿卢布。二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国际红十字会的总代表比尔访问中国时曾宣称为美国总统肯尼迪传递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信息,但就在他访问的时候,肯尼迪被刺的消息传来,使得这一个友好的信号失去了源头。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没有旁证,而且司徒雷登大使在任时作者还在美国念书,应该是道听途说,但也可见作者对中美关系改善的关切。后来在里根总统的初期因为台湾问题与中国对立的情况下,作者仿照周恩来的外交手段,在非常有成效的斡旋下,与里根和布什副总统直接讨论最后促成了817公报和里根访华的成果。

作为比较稀缺的外交部里的知美派,冀朝铸显然对中国外交人员通常在美国的刻板无效的外交行为不无微词,特别是每次外交会见时的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印记的官话,而绝大部分美方人士都倾向于cutthecrap废话少说直接公开,所以双方的外交讨论常常是费时而无效的。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里根时期当时的驻美大使柴泽民与美国商务部长布德里奇会见讨论中美贸易不平衡和倾销的问题,柴大使还是按照习惯做了一个很长的空洞的开场白,布德里奇非常不礼貌的打断了柴的发言,然后说,柴大使请来窗边向下看,布德里奇的办公室有一个巨大的窗户,下边就是商务部楼下的停车场,布德里奇问柴,您看到什么了,柴回答说很多汽车,布德里奇然后给了柴大使一个单刀直入的宣讲:“对,很多汽车,你仔细看,这里有一半是日本车;可是你再看看司机,所有的都穿着中国做的毛衣,我们美国不在乎你们出口毛衣到美国,但你不能把他妈的整个市场都占了。谢谢你的到来,送客”,满口粗话的美国牛仔作风。

作者也见证了文革后期周恩来的艰难处境,书中提到作者所参加的外交部去美国建联络处的团队离开之前周特别过来相送,周当时看来对自己的癌症很悲观,坦白地说可能不能再和大家见面了,结果外交团队众人悲痛泪奔。基辛格听说周患病后曾主动找到冀朝铸,说美国希望提供最好的医疗专家帮助周的治疗,但作者转回去美国的友好信息到了中国泥牛入海,没有回应,中国官方对此连感谢的表示都没有,冀朝铸对此非常失望。由此也可见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和周在国内的困境。

作者对非洲的印象很生动,除了周恩来主导下的中国外交成就,就是非洲落后的社会条件,他简述了一次在非洲的外交“冷餐会”,近视眼的他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巧克力蛋糕,如获至宝的前去品尝,结果女服务员芊芊素手一挥,原来蛋糕是香草味道白色的但是被黑苍蝇覆盖,看上去成了巧克力色,作者立刻失去了胃口,只好拿饼干和苏打水对付。作者在外交部的经历有起有伏,曾经因为和乔冠华等有争议的人物的关系受到审查,几乎彻底失势;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开始后,外交部内部的人事争斗也在继续,比如他在章文晋做大使时是中国驻美使馆第二把手,按照计划应该被提升为大使,突然他被任命为驻斐济国的大使,连美国国务院和外交界的人都非常惊讶。作者显然对此觉得非常意外,但对他的近乎羞辱的提升只能逆来顺受,于是去那个曾有食人传统的岛国就任,直到又突然被调任很高规格的驻英国的大使,好像命运轮转,这次反而让大不列颠的外交人士疑惑不解。后来作者更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常驻美国一段时间。有意思的是,冀朝铸的经历和资格都应该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但他从来没有得到这个机会,也许正是因为他与美国的关系太深,中国政府有什么顾忌。

作者的书中提到很多中国外交上的重要人物,有的只是简单的描述,有的比较详细正面,有的人物很明显作者不喜欢,比如唐闻生、韩叙,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作者自己的价值判断。除了对周恩来的崇拜之外,作者笔下的外长陈毅也很正面,反右前的大鸣大放时期,冀朝铸给陈毅写大字报提了一条意见:“陈部长应该向周总理对外宾的谦虚态度学习,比如周总理在和外宾碰杯时酒杯总比外宾的酒杯要低以显示谦虚,但陈部长的酒杯总比外宾的酒杯高一些”。几天之后陈毅到外交部来回答群众提问,特别说到冀朝铸的大字报,陈毅的解释是其实酒杯高一些是主人的礼节,而周总理为什么举杯比较低则是因为总理的胳膊受过伤所以举杯比较低,而陈毅后来还专门为了此事安慰冀朝铸,并没有对他有任何穿小鞋的行为。另外一个作者接触比较多而且尊敬的是曾经的驻印尼、法国和美国的大使黄镇。黄镇虽然是军人出身,但多年的外交经历比较成熟,是重量级的外交官,难怪中国任命的首任驻美大使(联络处主任)就是黄镇。一次在美国国内旅行,黄镇大使由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和冀朝铸陪同随行,黄镇基于外交官特权很生硬地拒绝他的随身行李在机场经过安全检查,大家很是奇怪,后来发现原来黄镇随身携带一把日本军刀,据说是黄将军抗战时的战利品,他说每晚都将军刀放于枕下,算是他的镇床之宝,这对军人出身的外交官来说也是非比寻常。有一次作者和美国国务院的人陪同黄大使访问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遗迹莱幸顿,看到纪念英国死亡将士的纪念碑黄镇大为不解,但美国人说那是二百年前的事情了,双方早已原谅对方,我们现在是朋友了,为了说明问题美国人还比较中日的历史,黄镇摇头说就是一千年我们也不原谅日本,可见东西方看历史的巨大差别。

最后再从回忆录的角度来说说这本书,一般名人回忆录的史料价值比较重要,社会知识、人文价值、文学性其次。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外交生涯应该远比这本回忆录所能反映的要丰富得多而且有趣味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冀朝铸的这本回忆录还是有不少可议之处。这本回忆录其实正如许多英文书评所评,在史料价值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没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重要的史实,很是可惜,但也可以理解。而通过此书,可以看出作者的经历非常多彩但他对事物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并不算深刻,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的理解有时比较简单化(比如89六四),本书表现出对历史的描述和理解判断基本与官方定的调子一致,当然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一旦涉及的具体的事件和个人亲历的故事,作者的描绘和评说就靠谱而且生动多了。所以这本书应该主要当个人故事来读,而不是一本正经的政治历史读物。

中共的很多名人或是高级干部都出版个人的回忆录,但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国内出版的,一是可能作者无法畅所欲言,二是作者的水平不一,很多复杂的因素让这些回忆录的内容大打折扣,需要核实比对来得出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评价。而在香港出版的一些回忆录,从信息提供方面开放一些,又难免有其他政治目的掺杂其中;所以在美国出英文版的回忆录还是很难得的。综合评价,从真实性上,这本书的得分不低,但显然是有选择性的;从书的可读性上,得分也比较高;但从历史信息提供和理解深度上,得分不高;具体的感受,因人而异,而作者叙述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外交部内部的故事,还要核实旁证才能认定。这本书其它瑕疵包括很多地方作者应该不在场,看来是转述了一些以讹传讹的“故事”,比如毛的葬礼时江青和王海容大打出手扯下江青的假发;另外有些相对来说很重要的事件比如毛在70年的心梗时交代后事给周恩来以至造成江青大怒,这其实是李志绥书中所说的,作者应该并不在场,而且这类事情是高度机密,作者可能当时并不知情。有些中文书评认为是蓝灯出版社的捉刀写手臆造的,其实很可能是作者把传闻当真事了,这在写作回忆录时是应该避免的。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请愿在天安门挂习像 两国贼亮相了
2 习近平真的是命不久矣
3 前第一夫人宣布角逐总统大选
4 与恒大碧桂园不同 它爆雷能炸断中国的脊
5 快讯:英国拟限制这类中国公民入境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金融危机开始了
2 全球手机排行变天 新黑马杀出
3 冲向中共人大记者会主席台的女人 身份曝光
4 丁薛祥一声令下!专家:能走就走
5 请愿在天安门挂习像 两国贼亮相了
6 习近平真的是命不久矣
7 罕见画面!习近平总书记竟这么痛苦?
8 事情闹大了!两上将供出江绵恒
9 国务院沦为政务院?女子突然起身冲主席台
10 《热辣滚烫》北美首日票房惨 外媒差评一针
热门专题
1
中共两会
6
台湾大选
11
火箭军悬案
2
中美冷战
7
李克强猝逝
12
台海风云
3
以哈战争
8
中国爆雷
13
战狼外交
4
乌克兰战争
9
李尚福出事
14
普里戈津
5
万维专栏
10
秦刚失踪
15
涿州水灾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中国梦未来五年,十年和三十年 文庙
2 中文的突围,从打字机到人工智 思芦
3 所谓照片的“历史在场”与“有 湮灭之城
4 莫言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万维网友来
5 辛峰:保守党大幅领先 搭顺风 万维网友来
6 杀一个无辜的人而救更多的人, 平等性
7 中国的正驾驶打瞌睡了! 雨村
8 胡锦涛之恶汇总 恨中
9 秦刚案“内情”传达到副军级 雷歌747
10 欧盟辱华 普京辱华 梅西辱华 雷歌747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杀一个无辜的人而救更多的人, 平等性
2 中国不适合多党轮流执政 鲁迅九
3 俄乌战争:第四辆美式M1坦克被 随意生活
4 中国梦未来五年,十年和三十年 文庙
5 用莫言的矛击莫言的盾 花蜜蜂
6 为什么不可能有第二次改革开放 三都瓠瓜
7 莫言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万维网友来
8 回复博主must:见海阔_天空的 高鹏
9 俄乌战争:俄罗斯打持久战的四 随意生活
10 好文分享:美国真的没有改变中 艺萌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