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项目教授伊沛霞(Patricia Ebrey)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之邀,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宋代的榜谕告示》的讲座。
为什么要有榜谕告示?
榜谕告示是中国古代传递消息的一种手段,即政府以发榜下告的形式向平民百姓传达政令消息。伊沛霞首先展示了宋代1126年、1127年和13世纪早年间的三则榜谕告示。其中1126年发布的一份“榜”尤为引人注目。1126年是北宋靖康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这份榜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在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被围困期间,官府告知平民百姓应该到哪里去赎回被金人所俘虏的家人亲戚的。那么,这些“榜”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被张贴出来的?它背后隐含的信息是什么?榜谕告示如何应对平民百姓普遍有限的阅读能力?榜谕告示贴出的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在演讲中,伊沛霞主要利用了包括《宋会要辑稿》、李元弼《作邑自箴》、丁特起《靖康纪闻》、朱熹的文集以及《明公书判清明集》在内的五种资料来回答上述问题。
李元弼的《作邑自箴》则指出,地方官应该主动倡导进行榜谕告示。在官员到任的第一天,他就应该发布告示,将其所管辖的钱财数目都逐个点验清楚,以避免贪污行为。地方官员还应发布关于政府征税的告示,或者倡导修身养性的告示,如鼓励勤勉仁慈、谨记隔墙有耳、防范那些私藏武器的人,等等。《靖康纪闻》记载说,榜谕告示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更新和替换。在应对不同问题的时候,如武器、珍宝或马匹等,榜谕告示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除此之外,榜谕告示还有招募新兵巡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