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讀者網 > 史海鈎沉 > 正文  

為哈清軍胸前有的是“兵”,有的“勇”

www.creaders.net | 2017-01-07 20:54:22  夜讀歷史 | 0條評論 | 查看/發表評論

經常看有關清朝影視劇的朋友會發現清軍服飾的胸前,有的是個“兵”字,有的卻是“勇”字。這不緊會讓人有種感覺“勇”字兵是國家的精銳,屬於敢死隊。而“兵”只是卻是一般的渣渣兵。那麼,事實是怎麼樣呢,到底誰的戰鬥力強?

為什麼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卻是“勇”字?




據史書記載,清朝國家常備武裝力量為“兵”,其中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為滿兵,數量比較少。為了彌補滿軍的這一缺點,清朝政府又吸納了一部分漢人,將他們單獨武裝起來,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為什麼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卻是“勇”字?



雖然八旗軍和綠營都是擔負起保家衛國重任,但朝廷倚重卻不同。按清朝規定:八旗兵的主要任務是衛戌京師,保證京師安全;而綠營兵數量雖多,甚至是八旗兵的數倍或者數十倍,但比較分散,主要負責全國各地的治安。



清朝建立不久,曾經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八旗兵丁迅速腐化,戰鬥力直線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八旗兵丁是國家的功臣,長期處於優寵的地位;另外,國家趨於和平,八旗兵丁的軍備也就廢弛下來。順治時期,八旗兵的這種特性已經表現出來,清政府只好倚重戰鬥力比較強的綠營兵。

為什麼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卻是“勇”字?



到了康熙年間的三藩叛亂,八旗兵已經不能擔起維護國家的重任,清朝能夠平定三藩實則綠營兵的功勞。雍正登基後,為了扭轉滿軍頹廢的形勢,曾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嚴格整軍治軍,但收效甚微,其士氣恢復有限。



雍正、乾隆朝社會比較穩定,綠營兵的戰鬥力也開始直線下降。特別到了乾隆朝後期,如果遇到戰事,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經不能參加戰鬥。無奈的清政府只好把目光轉向了鄉勇。

為什麼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卻是“勇”字?



據史書記載,鄉勇是國家非正式軍隊,為了與國家正式軍隊區別,其衣服前面有個“勇”字。鄉勇的來源是就地臨時招募的組成軍隊,戰事完畢後立即解散,即就是戰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國家也不用出太多的經費來養他們。但到了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將非正式的鄉勇改為練勇(也就是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字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其作用基本代替了 “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從清朝後期來看,“勇”字兵確實比“兵”字兵厲害。

   0


熱門專題
1
四中全會
6
何衛東
11
敘利亞
2
中美冷戰
7
AI
12
苗華被抓
3
川普
8
中共兩會
13
美國大選
4
俄烏戰爭
9
大S
14
以哈戰爭
5
萬維專欄
10
洛杉磯大火
15
巴黎奧運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