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此函甫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1942年的春夏之交,他和著名民国文坛精英周作人老师率南京政府代表团飞往“满洲国”的“国都”新京(长春),一场盛大的典礼正在等待着他:“满洲国”成立10周年。
这一南一北两个傀儡能站到一起也是缘分,溥仪自从被冯玉祥的西北军赶出北京城之后,经过短暂的人生低落,在东北又找到了皇帝的感觉;而汪精卫在“宁汉合流”之后,在和蒋介石的斗法中逐渐败下阵来,在南京找到了国民党总裁的感觉,二人的政治生命起起伏伏,却在新京找到了交汇点,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中,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政治风景。
5月11日回南京之后,还有一场“喜庆”之事在等待着他:六十大寿的寿宴。几个月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东京,参加“日本对华战争一周年”纪念日。
笔者之所以从汪精卫这条线入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1942年的他带出了两个时间关节点:“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和日本“对华开战”一周年(蒋委员长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对日宣战,之前日本只是把侵华战争定性为“支那事变”),这两点能分别映射“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的题中之意。
汪精卫把“程婴”的角色抛给了蒋介石,可是他不明白,中华民族虽然多灾多难,可毕竟不是“赵氏孤儿”。
九一八之后,名实而体虚的中华民国的政治生态,以及整个东亚的军事和外交格局都为之一变。中华民族衣冠所睹,神器之重,伴随着逃往关内的东北同胞的悲鸣,岌岌可危。
有些喜好饾饤之学的史学家们耙梳故纸堆,以证明日本少壮派军官当年在沈阳柳条湖的动作不过是冲动的冒险主义赌博,同一批人也论证过六年后的卢沟桥事变本该是独断的、无预谋的孤立事件。其实即便抛开19世纪末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从20世纪初的所谓“大正浪漫时代”那里,稍有素养的政论者都会嗅到即将破壳而出的日本军国主义气息。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快讯!李嘉诚旗下长和突发公告 |
2 | 马斯克总算露出了真面目 |
3 | 7-14!比中国男足还惨 8轮0胜沦为垫底 |
4 | 头上响炸雷 北京最忌讳的事就要发生 |
5 | 国防部暗示何卫东“行踪” 美情报消息引质 |
6 | 失算!习近平这下懵了 |
7 | 南京重磅宣布:全面取消! |
8 | 央视主持肖晓琳在美国儿子家死去 留下26字 |
9 | 莫斯科发生令人震惊事件 |
10 | 胡德华猝逝 当年这样评价小学生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