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 冤大头还是老流氓?

www.creaders.net | 2018-06-07 08:55:14  自媒体-时拾史事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苏联宣传海报


  说起苏德之间的关系,起初还有一段被传为佳话的友好时代,那是1922年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与德国签订的《拉巴洛条约》开启的,苏俄与德国恢复外交关系,放弃战争赔偿,按最惠国待遇开展经济贸易关系,这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和平共处的典型案例一直到希特勒上台之前都生效,维持了西方反苏阵营下十年友好合作时代,史称拉巴洛时代,这一纸条约对两国关系究竟有多大影响力我们且不细究,起码历史上还爱过。后来希特勒上台,德国在苏联家门口蠢蠢欲动的样子明显让大个子看得非常恼火,苏方态度即有所转变,法西斯团体成为苏联主攻对象,苏联开始寻求与英法合作,共同抗击在他家门口相当不安分的德国人。当然,希特勒对苏联的态度似乎要更恶劣一些,他一直琢磨着拉拢波兰参加反共公约来对付苏联,而且他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攻击“那群鞑靼人”。然而,英法对苏联的积极求团结并不在意,一方面,这个东方大个子把房子漆成了赤色——英法最讨厌的颜色,另一方面,希特勒目前在东方大个子家门前晃悠,英法巴不得他们狠狠打一架,最好把他家碍眼的赤色大墙推倒了才最好。所以一直到慕尼黑协定时,英法都一直一心一意将苏联排除在整个事件之外,苏联在英法面前的示好很显然是失败的。



  
 苏联海报



  背景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我们重点要看的故事,是后来苏德相互嫌弃的态度是怎样发生转变的。这个时间节点大概在慕尼黑阴谋之后,斯大林在英法那边碰了好几鼻子灰,终于下决心跟他们分手快乐,英法一直黑着心肠想看他跟希特勒鹬蚌相争,莫斯科和柏林不是不知道,所以这两个向来极端仇视对方的国家在英法的撮合下开始暗送秋波,毕竟,国际利益面前,一秒钟变朋友一秒钟变敌人都是正常不过的事。

  到了1939年,这种变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除了经济贸易方面,苏德举行了长时间谈判,德国大使更是在斯大林党代会上的报告中,解读出了新的风向,首先,他攻击英法的篇幅明显超过了攻击德国,“民主国家的弱点”已然成了斯大林主炮轰的对象,最关键的是,苏联意味深长地说,某些幻想让老子当战争炮灰的混蛋做你们的白日梦去吧。这个细节对德国来说是很重要的,希特勒准备在39年9月进攻波兰,英法对他的侵略态度转为强硬,元首不得不考虑,一旦英法苏联合起来,他的进攻计划很可能胎死腹中,好在目前英法和苏联的矛盾并不比德国与苏联的小,德苏修好未尝不是一招妙棋,所以,元首身边的人也敏锐地发现,他们领导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骂过斯大林了。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犹太人,苏联革命家、卓越的外交家。苏联历史上的第三位外交部长 ,昵称为老爷子、伯爵、为美苏和解,推动集体安全,遏制希特勒坐大费尽了心血。

  彼时苏联负责外交工作的外交人民委员是李维诺夫,他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一生致力于团结西方民主国家对付第三帝国,纳粹党应该非常讨厌他,不仅因为他想方设法遏制希特勒,还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到了39年4月,这位外交大臣应该还不知道,他拉拢英法对抗德国的事业要暂且告一段落了,当他满怀信心向英法正式建议缔结三边互助条约的(几乎)同时,斯大林已经转移方向跟德国攀谈起经济政治上的合作,而英法也相当配合地又给苏联一个冷屁股,更让斯大林对民主国家失望透顶。就这样,5月,主张同英法合作交好的犹太人李维诺夫被斯大林换了下去,取代他的是莫洛托夫——被着重强调不是犹太人,明眼人几乎都看得出来莫斯科的风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英法讨好希特勒又想弄死苏联,苏联又为什么不反将一军呢?

  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暧昧自然引起了法国和英国的注意,法国倒是很警惕,他们担心德国与苏联将波兰当成战利品瓜分,然而英国并没有采取什么有建设性的行动,张伯伦依然保持着“两个政府之间有一道难以穿越的幕墙”这种言论,丘吉尔很直接地告诉他“赶紧给脑子里装点残酷的现实”吧,没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没有苏联的帮助,是无法阻止希特勒的疯狂的。丘吉尔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希特勒已经开始表示愿意和莫斯科谈判,目的就是赶在英法之前将东方的大个子争取过来,然而老谋深算的苏联人没有给希特勒太明确的答复,他们一面依然没有放弃跟英法的继续周旋,一面在德国跟前说着模棱两可的话语,苏联人在犹豫——或者说斯大林在犹豫,对于他来说,民主国家和法西斯国家对苏联的敌意都不小,虽然他一直更乐意跟英法穿上一条裤子 ,可架不住人家死活不想理他。

  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跟德国勾结之前,拿出的是比英法实在多了的诚意,以至于后来苏联对英法彻底不信任的时候,这种猜疑和愤懑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希特勒也在犹豫,他害怕苏联跟英法达成协议以后插他一刀,毕竟莫斯科跟巴黎和伦敦的水有多深,这不是换一个犹太人的外交部长就能看清楚的。


  
  苏联照片

  这种互相试探、互相猜疑的状态一直持续到39年7月,最先按捺不住的还是希特勒,因为他秘密制定的进攻波兰的日期就在9月,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如果他不能保证在此之前苏联不会跟英法联合夹击他的话,这场行动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更不幸的是,英法终于同意了苏联方面举行军事参谋人员谈判的建议。不过好在不幸中的万幸,张伯伦对跟苏联谈判的事情还是没有什么热心的态度,他一直挑肥拣瘦、磨磨唧唧地给谈判使绊子,他并没有意识到希特勒比斯大林对欧洲有更强的破坏力。苏联人派出了一支由高级军官组成的军事代表团,相比之下英法的代表团成员简直可以说是敷衍,他们70多岁的老首相曾经为了讨好希特勒飞了大半个西欧去面谈,而他们却坐了一艘气喘吁吁的慢船一路优哉游哉地晃荡去莫斯科。

  就在英国代表团在路上看风景的时候,希特勒已经下定决心,要和苏联就最敏感的、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具体问题进行谈判。当时已经接近8月中旬,距离希特勒准备进攻波兰的日子只有半个月了,希特勒不敢再像对手一样挥霍时间,尽管别人可能猜不到他具体为什么急成这样。那是8月14日,德国大使舒伦堡接到了柏林来的急电,要求他一字不改地向莫洛托夫全文阅读信的内容——那是希特勒的底牌,也是他认为足以打动苏联跟德国合作的王牌,不仅要给莫洛托夫传达元首的诚意,德国人深深了解斯大林在苏联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很机智地告诫舒伦堡,要尽量把信的内容直接让斯大林知晓。一把手一旦点头了,事情就全都解决了。这张底牌的内容,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那就是希特勒以东欧为筹码,将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大土地跟苏联瓜分,这自然是苏联梦寐以求的,也是英法无论如何给不出来的,明目张胆的侵略和抢劫肯定是不用怀疑了,但是苏联没必要也不可能去深究这其中的道义性,相比较英法一直处心积虑要苏联跟德国同归于尽,希特勒的礼物可是可爱多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希特勒完全抛却了之前掩饰焦急的淡定,可是他的对手斯大林,在脸皮厚度和出尔反尔的品质上跟他不分伯仲,这场谈判跟他欺负张伯伦完全不一样,元首这次倒更像被苏联逼迫的对象,他太焦急拿到莫斯科的保证,以便没有后顾之忧地攻打波兰。还好,令希特勒高兴的是,苏联主动提出了缔结一个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德国当然求之不得,他在横扫欧洲的大计划中少了苏联这么一个巨大的绊脚石,那英法要想阻止他可就太困难了,火急火燎的德国,和老谋深算的苏联,又你来我往了一个多星期以后,终于密谋出了一份被评价为“最卑鄙的”协议,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叫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是因为就是这张条约,就是斯大林,亲手成全了希特勒开启世界大战的深渊,他们见不得光的秘密合作,是建立在牺牲东欧国家基础上的,又是一桩大国博弈的肮脏交易。


  
  签订现场


  就是这份协定,让斯大林背上了英法对其两面派、虚伪自私的骂名,直到现在,甚至后来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那般拼命也难以抹掉这段黑历史。然而如若站在斯大林的角度想一想,他这么做有失道德,但是国际社会是个讲道德的地方吗?讲道德能生存下去吗?不能。苏联的的确确是出于现实情况作出的正常反应,是英法一直谋划着祸水东引,斯大林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苏联落入英法最期待的跟德国两虎相争的局面中去呢,况且站在苏联人的角度,他们获得的土地也算是“自古以来”的。就退一万步讲,他跟希特勒的交易,牺牲东欧小国换取对希特勒的侵略视而不见的行为,慕尼黑阴谋不就是这样吗,张伯伦被抬举成换来和平的英雄,斯大林却被喷的体无完肤。

  为什么呢。除了意识形态的问题外,从历史的大局角度看,苏联的自私带来的后果比英法的姑息严重得多,作为个人我们完全理解斯大林以牙还牙的还击,甚至想赞一句“干得漂亮”,但是国际还有历史容不得这种自私,正是这笔交易,让希特勒最后的忌惮也消失,终于把世界推向了大战的泥淖。后来,苏联自己也根本没办法置身事外。因而历史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样的定义——斯大林最大的败笔。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