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国最传奇才女忌日:被嫌弃的一生

www.creaders.net | 2019-01-21 15:12:18  一条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近现代女作家萧红

1月22日,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忌日,77年前的今天,她逝世于被日军炮火攻陷的香港,享年31岁。

鲁迅称她为天才作家,她21岁开始创作,短短十年写了100多万字,《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她最有名的作品,都诞生于战争逃难的颠沛流离之中。

话剧《生死场》,1999年

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1999年改编《生死场》,一鸣惊人,萧军的女儿、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萧耘说,“我从来没有想过《生死场》可以搬上舞台,萧红也没有想到,萧军也没有想到,鲁迅也没有想到,所以说这是一个奇迹。”

今年正好也是话剧《生死场》诞生20周年,我们请来了田沁鑫导演,和我们一起聊聊萧红,缅怀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

自述 田沁鑫 撰文、编辑 陈星、石鸣

萧红肖像

1911年农历五月初五,黑龙江呼兰城一个有三十多间瓦房的大宅院里,一名女婴呱呱坠地了。因为迷信,认为出生在端午节不吉利,她的出生日期被修改为五月初六。

她叫萧红,原名张乃莹,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她一生与5个男人有过纠缠,漂泊过10个不同的城市。最后因为一次错误的手术,气管被切开,31岁早逝于香港,死之前连话也不能讲。

她的创作,与她的情感、她的时代背景深刻地交缠在一起。

舒淇曾经说过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就是萧红,金庸也盛赞过萧红的才华。一手发掘出张爱玲的夏志清曾经非常后悔“放过”了萧红。

左:萧红 右:张爱玲

1979年,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面世,他特意写序解释,没有写萧红是因为没有及时接触到她的作品:

“(直到)我生平第一次有系统地读了萧红的作品,真认为我书里未把《生死场》《呼兰河传》加以评论,实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

“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最早发现萧红文学天才的是她的第二个情人萧军。

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萧红正是一个弃妇,衣衫不整,大着肚子,她的男人不知所踪。她独自住在旅馆里,欠了一屁股债,走投无路,要被卖到妓院里去。

1934年萧军与萧红在哈尔滨

萧军一开始并没有对她多加留意,直到突然发现了她随手写的一首小诗。将近半个世纪之后,萧军仍然记得那些诗句:“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

“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萧军下决心,“必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

萧军把她救了出来,带着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让她名震文坛的,则是鲁迅。

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萧红和萧军给鲁迅先生写信

1934年11月30日,鲁迅在内山书店约见萧红、萧军

1934年的秋天,住在上海四川北路租界的鲁迅收到了两份手稿,以及一张合影。这两份手稿分别是《生死场》和《跋涉》,这张照片,是一帧萧红与萧军的合照。

两年之后,美国记者斯诺采访鲁迅,“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鲁迅在列举了茅盾、丁玲、萧军等人之后,又特别提及:“田军(即萧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35年12月,鲁迅尽全力促成了《生死场》的出版,并为小说写了序。胡风写了读后记。24岁的萧红一夜成名。

上海容光书局1935年版

《生死场》写的是人的生、老、病、死。

1920年代,东北两个村庄里的农民们,“就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猪在扑棱扑棱生小猪,人在扑棱扑棱生小孩。那么容易地就生了,死也就是这样就死了。”成功改编过话剧《生死场》的导演田沁鑫说。

病了没钱看医生,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难产的孩子只能用刀子硬搅出来,女人瘫在床上,身上生了蛆,男人置之不理,诅咒她早死…

话剧《生死场》剧照,1999年

一个24岁的年轻姑娘,笔下没有任何甜蜜之处,甚至是一种恐怖的意象:

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敌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于是一切音响从两个贪婪着的怪物身上创造出来。

“很少有人能像萧红这样的描写,只有她能将‘生’和‘死’的荒原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早研究萧红的专家葛浩文如此断言。

“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他们。”

桂林上海杂志公司1941年5月版

萧红沉痛的生命意识,在她后来的《呼兰河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序。“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930年代,萧红和张爱玲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两位女作家。田沁鑫说:“张爱玲本身这个人就比较清高,文笔很尖刻。萧红是北方女孩,文风非常朴拙,很像儿童。张爱玲有时候会批判一下,萧红好像都不太会批判,萧红是真实。”

小萧红与母亲,1915年

1935年,萧红在鲁迅居所门前

鲁迅说,萧红有着“越轨的笔致”,“明丽和新鲜”。她的语言本身充满魅力,这种魅力是经不起转述的,只能经由直接阅读而领会。例如《呼兰河传》的结尾: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稚拙——单调而又重复使用的句型,同义反复、近于通常认为的‘废话’,然而你惊异地感到‘情调’正在其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说。

“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属于中国式散文的结构艺术……萧红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学意义上的‘童心世界’。”

1934年夏,萧红在青岛樱花公园

“我好像命定一个人走路似的”

萧红31岁就英年早逝,她过了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

丁玲见过她之后,就对友人预言: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

她19岁,还在哈尔滨上学的时候,曾经是“剪着整整齐齐的短发,大大的眼睛特别有神,穿着白褂青裙,白袜青布鞋,行动敏捷,举止大方。”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5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