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皇上,这菜有毒”皇帝吃饭的防毒措施

www.creaders.net | 2019-01-30 19:20:39  鸣人选书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论宫廷剧经典镜头,银针试毒绝对可以挤进前三。堂堂皇帝,难道就命系一根银针?皇帝没死,可不单是有"主角光环"。

在现代人眼里,皇帝绝对算是高风险职业。上位之前,先经历一番明争暗斗,登上皇位后,又有无数人想取而代之,简直天天命悬一线。而在众多皇帝的日常里,吃饭,是风险系数最高的活动。

不过,能当上皇帝的也不是简单人物。据乾隆时期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九月三十日辰初,万岁爷弘德殿进早膳毕。""十月初一日未正,万岁爷重华宫正谊明道东暖阁进晚膳。""十月初一日茶膳房侍候,万岁爷霁红盘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养心殿侍候。"

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天内乾隆爷就换了三个地点用膳。狡兔只有三窟,偌大的清宫可都是皇帝的地盘。吃饭的时间到了,皇帝在哪,就在哪用饭。要想摸清用膳地点提前埋伏下毒,完全是件碰运气的事。

肯定也会有人说那就直接收买御厨呗,不好意思,这个概率更小。负责给皇帝提供膳食的地方是御膳房,御膳房由内务府直接领导,设管理事务大臣若干人,这些大臣都是由皇帝特别指派的,一般都由皇帝的亲信担任。

另外出于安全考虑,御膳房规定每眼炉灶上一人配菜,一人掌勺,一人打杂,三人互相监督,每一个工作过程还要被笔帖式检查。在炒菜、盛菜、送菜的时候,膳房总管、提调的眼睛会紧盯每一个动作,每道菜旁边都有膳底档簿册,清楚地记载着每一灶眼的三个人名。

《养吉斋丛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膳房恭备御膳,某物品及某物为何人烹调,逐日开单具稿,呈内务府大臣画行。" 而且每道菜,都要准备两份,一份呈给皇上,一份留作样菜,以备查验之用,一旦御膳出现问题就可以追查到相应责任人。有了这些措施,御厨们自然不敢轻易下毒。我算了一笔帐,最初清朝的御膳标准是每顿饭要有120道菜,按一道菜就要收买5、6个人的节奏,想想也是够伤脑筋的。当然,即便你侥倖说服了御厨,也别忘了验毒这件事。

银器,确实是清宫验毒的良方。这一切都多亏古代的毒药比较单一,清一色的砒霜,还是不纯的砒霜。因为银碰到硫化物会起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砒霜(三氧化二砷)在提取时往往含有硫化物,所以银器测毒很灵验了。但如果单靠银针一菜一验,菜都凉透了,万岁爷定会怪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银器盛菜。如果使用金器是为了皇家的高贵和气派,那使用银器,就是为了保命了。银器在皇帝的餐具中,占有特别大的比例。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所记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一件、金匙一件、金叉子一件、金镶牙箸一双、银西洋热水锅二口、有盖银热锅二十三口、有盖小银热锅六口、无盖银热锅十口、银锅一口、银锅盖一个、银饭罐四件、有盖银铫子六件、银镟子四件、有盖银暖碗二十四件、银盖碗六件……

从这份档案中可看出,乾隆所用餐具几乎都是银器。如果使用瓷器餐具,御膳房就会在菜旁边放一个试毒牌。试毒牌是一种半寸宽、三寸长的银制小牌子,通常由太监在皇帝面前将银器放进菜里进行实地检验。即便防毒措施在我们看来已经滴水不漏,还有最后一招——找人试菜。这件差事是侍膳太监的分内事,叫作"尝膳"。验证无毒后,皇帝才示意侍膳太监将自己喜欢吃的菜盛至碗中,开始享用。

但最惨的还在后面。皇帝吃饭有个"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矩,因为皇上对菜的喜好绝不能被外人知道,以防别人有针对性地下毒。无论什么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如皇帝说句"这菜不错",太监再盛一次后,就要将这菜往后挪。假如皇帝连吃了三口,太监就会喊"撤",此后十天半月都不会再有这道菜。

所以,听我一句劝吧,咱直接扒开皇帝的嘴去餵毒药,都比在饭菜里下毒容易得多了。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5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