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内忧外患下的晚清 凭啥可以坚持这么久

www.creaders.net | 2019-02-01 20:48:21  环球情报员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世纪下半叶,作为中国统治阶级的清政府已经由盛转衰。外有列强诸国的虎视眈眈,割地赔款条约连绵不断;内有各地战乱四起,太平军已攻占半壁江山。

国情如此,可谓内忧外患,爱新觉罗氏随时面临王朝崩溃的“历史怪圈”。

可说来也奇怪,自打1860年英法联军从北京撤出后,重回紫禁城的清王室不仅在很快的时间里平定内乱,还大兴改革,一度甚至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来得以迈进新世纪。

大清得以续命半个多世纪最大的功劳者是谁?是号称“裱糊匠”的李中堂,还是慈禧太后的铁腕专制?亦或是外国列强?这其中有着诸多的因素,可以在历史中探知一二。

一、收疆复域,汉臣崛起

不论是汉唐还是宋明,中国历史上曾经鼎盛一时的封建帝国,在其统治末期无不王权旁落、佞臣横行,但这些对于王朝寿命只剩下几十年的清政府来说却是个例外。

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曾经令清王室如鲠在喉的太平天国就此覆灭。而在这长达13年的平乱过程中,为清廷立下不世之功的不再是当初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八旗铁骑,而是曾国藩所组建的团练武装—湘军。

太平天国初期,清政府的主力军是八旗和绿营,但这两个部队早已腐朽不堪,不复当年入关时勇猛,面对太平军一再溃败。绝望之下的清廷将希望放在了地方武装上,这就给了曾国藩崛起的机会。

就在太平军已席卷半个中国时,曾国藩在湖南家乡依托家族关系,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湘勇”武装,不久后获得了朝廷的练兵准许。

曾国藩治下的湘军军纪严明,作战十分勇猛,先后为清廷收复了江南大片失地,而作为领军的曾国藩,也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太子少保、一等侯爵。

太平天国虽然被镇压下来了,但清廷的安稳日子并没有到来。中亚军事头目阿古柏利用清朝中土内乱趁机盘踞新疆,建立“洪福汗国”,随后沙俄又侵占伊犁。

在此危难之际,与曾国藩同为汉臣的左宗棠站了出来,他领军西征,收复了乌鲁木齐与南疆,而后更是抬棺上阵逼迫沙俄归还了伊犁。

满清自开国以来,汉臣一直备受压制,但王朝晚期的危机让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有能力的汉臣。除了曾国藩与左宗棠外,大败法军的老将冯子才、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张之洞等均构成了晚清的支柱。

二、慈禧垂帘,同光中兴

大清的苟延残喘离不开作为中流砥柱的汉臣,但作为一个封建帝国来说,最高统治者才是一切政策得以执行的关键,于是便自然绕不过这个时期实掌大权的慈禧。

1861年,已病入膏肓的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崩逝,大清最后一个手握实权的皇帝没了。长子载淳即位,是为同治皇帝。

此时的慈禧太后抓准时机立刻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扳倒了八位顾命大臣,成为了满清往后47年的实际掌权者。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让慈禧注定成为史书里的罪人,但若从客观的角度看,统治初期的慈禧对清朝来说不可谓不靠谱。

首先,慈禧的掌权立刻消除了可能出现的王权旁落的不稳定因素。在行政方面,她多次采纳汉臣提出的意见,允许群臣批评实事、严赏罚以整顿吏治。

当然,这些事对于一些勤政的君主来说算是家常便饭。慈禧对于晚清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洋务运动”的支持

历经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内乱的清朝,民生凋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清朝大批的臣民开始从“天朝上国”的大梦中初醒,其中就有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湘淮集团,也称为“洋务派”。

但此时的朝堂之上仍有不少“顽固派”,他们反对西学,与洋务派相互攻击,斗争十分激烈。然而慈禧明白,如今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满清的统治,唯有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列强赏识的洋务派

得到慈禧支持的洋务派,在“求富”与“自强”的口号中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除了建立诸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的近代军工企业外,还创办了新式学堂,使大批学子以官费的形式前往西方留学。

另外,洋务派还购置了大批军舰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以军事为配套大兴民用工业。以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为例,仅3年之期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多万两的白银。

此时正值同治与光绪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太平天国、陕甘宁回乱被接连平定,内乱基本结束结束。列强也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得的通商甜头暂时同清廷达成“和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市井民生开始逐步发展,是为“同光中兴”。

三、利益制衡,列强夹缝中的博弈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清政府成为了以英法美俄四国为首的世界列强桌上的大蛋糕,看似随时都面临被瓜分的可能。但列强之间也并非是铁板一块,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勾心斗角。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的疆域太过辽阔,列强们为了获得长期的利益,维持清政府的继续统治就成了各国的一种政治默契。

此时在国内的外国势力错综复杂,英国人刚刚吞下香港,又将目光放在了江浙一带;广东、云南、广西成了法国人的温床;东北,清朝的龙兴之地,成了沙俄的嘴边肥肉。

美国人则更加聪明,仅仅用了一纸“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各国照会,就获得了英法需要通过战争才能得到的利益。

相较于对自己疆域贪得无厌的沙俄来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华经济掠夺的英美等国显然在清廷眼里可亲近得多。

英国是最早侵略清朝的列强之一,同时也是对晚清“帮扶”最大的列强。在看到沙俄插足中国以后,英国因为担心自己的在华利益受损而对清政府采取了怀柔政策。

这种对清朝的怀柔政策首先体现在军事上,在太平天国时期,英美等列强组织军队,提供技术和武器装备,帮助清廷平定内乱。

此外,英国还支持洋务运动,协助洋务派创办船政、邮政、钢铁厂、筹备近代海军。

经济上,英国在对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经济进行掠夺的同时,也意识到羊吃饱才有羊毛剪的道理。

面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巨额赔款,清政府无力支付,于是英国干脆直接派了人到清廷的海关上班,帮助晚清打理海关税务,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罗伯特·赫德。

自明朝以来施行的“海禁”制度,海关这个部门一直在清朝历代统治者眼中无足轻重。

因为上面的不重视,导致海关官员的投机,上交的税银经过层层盘扣,到中央财政时已经所剩无几。但赫德的到来却让慈禧和下面的王公贵族们如梦初醒,原来自己的海关居然可以这么赚钱!

英人赫德担任晚清海关税务总司的数十年里,他采用了高薪养廉等改革制度,使原本贪腐成风的海关成为了清廷所有部门里最清廉的部门。

在洋务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光中兴时期,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曾一度达到8000万两白银,而这其中海关税银就占了四分之一,这些钱也成了清政府最稳定的收入,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财力支持。

四、四面楚歌,满清国运的终结

英国不遗余力地支持大清的动力何在?除去方便更好的掠夺经济和资源这个因素外,还因为英国急需要一个能牵制沙俄的势力。

而19世纪中叶的东亚棋盘上就这么几个国家,日本这时候还不被外界看好,和英国接触已久的清政府自然成为了首选的代言人。

英国人“联清制俄”的算盘打得很好,但满清却未将这橄榄枝接稳
。甲午战争里,清政府面对日本输得一败涂地,这不仅使得洋务运动几十年的强军成果化为乌有,更让一直扶持清朝的英国开始动摇。

紧跟着,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两年后,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不久后日本不负期望,在日俄战争里打败俄国。

这时大清也彻底成了英国的手中弃子,清政府企图在列强扶持下继续统治中国的美梦宣告破产。

就这样,带着又一纸不平等条约步入20世纪的大清王朝末路将至,李鸿章、张之洞等栋梁之臣先后离世,就连最后能够稳住朝政的慈禧也闭了眼。

当各省纷纷独立的浪潮席卷而来时,晚清这艘早已破败不堪的大船终于就此在历史长河中谢幕。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5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