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以石涛为代表的四僧在山水画方面都强调我用我法,展示自我魅力,其实这个艺术观点是同时代的画家戴本孝首先总结成文字的。戴本孝是安徽人,隐居鹰阿山中,他和石涛、弘仁都是好朋友,擅画清俊潇洒山水。戴本孝的文采极好,可以自己写诗,他的画作中常有自题诗句抒发高雅情怀。像戴本孝这样的诗书画三绝人才甘愿隐居山林除了性格使然,更多的是由于他无法面对满清的统治,采取了默默抵制的态度。从思想上看,他与四僧都有着相似的感受。
戴本孝最擅长画山水,他的作品脱俗清新,笔墨秀润,一看就是文人气派。戴本孝在创作过程中喜欢用干笔,他画的山看上去非常嶙峋险绝。戴本孝的创作态度很直接,他认为元代王蒙的作品充满了笔墨趣味,这种风格的作品与北宋郭熙的风格截然不同,文人雅士如果要欣赏作品,更愿意看王蒙的画作。他把这段话直接题写在画面之上,敢于把元代的王蒙和宋代的郭熙放在一起对比,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郭熙总结的构图三远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山水画的创作模式,并且戴本孝的言下之意,王蒙的作品比郭熙的作品更加高级。
戴本孝有这种思想不足为怪,明末董其昌创立画坛南北宗论之后,他的艺术观点受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迎合,在这个群体的努力下,文人画风格成为主流。到了清初即便有四僧和四王的艺术对抗,究其根本也只是文人画家内部关于审美的差异。四僧看见的山水是充满野趣的,四王看见的山水是章法森严的,他们都在标榜自己才是文人画的正宗。戴本孝的态度当然可以通过这幅《溪山访友》来表现出来,他本质上排斥四王那种过分美化,带有歌功颂德意图的作品,他就是画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才符合高逸的身份。
《溪山访友》是戴本孝晚年作品,画的也是他自己的生活,山中的近景、中景、远景处都有书斋,主人盘膝待客,好友持杖来访。古人画这种题材喜欢把时间背景安排到秋季,以便表达萧瑟冷酷。戴本孝按照自己的想法画成了其乐融融,主雅客自来,山幽水更清,戴本孝即便隐居山林也不会亏待自己,他要活得开心、活得洒脱才能对得起这山水仙境。其实这样的心情并不矛盾,他选择隐居是他的立场,他选择快乐生活是他的态度,两者不能混淆。正是由于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即便是学习王蒙的技法画出来也有他自己的味道。这也给很多画家带来创作灵感,到底如何学习古人,怎样处理临仿与创作的关系,戴本孝的观点就是——师法自然,我用我法。
欣赏戴本孝的作品,还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地域气息,他笔下的山石呈现出几何状结构,这和萧云从、渐江的风格类似,这也正说明他的确在师法自然,他眼中的山水就是这个样子,于是他才能画出这个样子,没有抄袭前人的作品,也没有借鉴名家的构图,戴本孝就是戴本孝,洁身自好,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