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笨鸟先飞 最终虎啸天下

www.creaders.net | 2019-11-10 11:51:34  历史天下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清末的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名字。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从小得到二位先辈的教育。

  书山有路勤为径

  在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几人中,少年时,他并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左宗棠和张之洞列传里,都有一句,少聪敏,那么曾国藩,他是怎么最终成功逆袭的呢?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关于他幼年读书,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分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

  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

  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传言未必可信,但曾国藩在读书上吃力倒是真的。

  曾国藩就是靠自己的刻苦,最终名扬天下的。

  七次屡试不第

  1826年(道光六年)春,15岁的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之后却屡试不第,一直到道光十三年年,22岁的曾国藩才考中了秀才。从十四岁到二十二岁,曾国藩连续考了七次,终于得偿所愿,有了一点起色。

  道光十四年(1834)秋,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中了举人。道光十五年,参加会试名落孙山。道光十六年恩科,仍然没有考中。不过相比他的父亲十七年才考中一个秀才,曾国藩已经进步太多了。他自然不会因这一两次的失利所气馁。

  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曾国藩笔试成绩,相对同时代的天才来说有所欠缺,面试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他沉稳的神态被皇帝所赞赏,被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钦点为为翰林院庶吉士。以同进士之身入翰林院,清代开国以来惟曾国藩一人。就这样,曾国藩终于踏上了仕途,改变了曾家世代农耕的命运。

  之后历任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乡试(四川)正考官,文渊阁校理,侍讲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职。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建立湘军

  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清朝建国以来引以为傲的八旗军,这支腐朽的武装经过多年歌舞升平的生活,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朝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

  借着清朝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对战太平军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湘军练好后,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天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没想到出师不利,缺乏实际战斗经验,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经过两个月的修整,重整水陆各军后,终于连克岳州,武昌两地。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成命,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

  之后对战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一马当先,却未曾想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部将罗泽南,刘蓉力劝才没有这么做。

  之后曾国藩被围困在南昌达数月之久,未想天京内乱帮了他,不久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之围始解。曾国藩在家乡省城长沙招募的兵勇,组建为吉字营,入援江西。

  与太平军作战的几次重大失败的挫折,曾国藩苦思治兵之策,觉得南宋名将岳飞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的仁义之军,容易得到百姓的拥护,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湘军纪律严明,果然战斗力提升不少,曾国藩四路进兵,终于攻陷南京边境重镇安庆。

  咸丰帝龙颜大悦,命曾国藩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宿敌李秀成

  在人生的高光时刻,没想到又遇到太平军名将,忠王李秀成,又尝一败。

  1860年初,曾国藩的江南大营重围天京,李秀成在江南大营的重围中,突围出京,领兵连下安徽广德,浙江安吉、长兴等地,并率1350名先锋奇袭杭州,烧掉清军在杭州的粮草,清军大振;当江南大营分兵往杭州相救时,又领兵折回,与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等数路军分进合击,再破江南大营。天京之围始解。

  在与太平军难分胜负,左右为难时,又出现了转机。

  李秀成在解了天京之围后,率领的太平军克复江浙,攻陷上海,列国纷纷与太平天国议和,看到太平军的威势似乎不可阻挡,说保证洋人在租界的利益,就可帮助太平天国进攻清军,洪秀全拒绝了,

  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称外国人做"洋兄弟",欢迎外国人来中国通商,英国公使兼香港总督文翰访问天京时,太平天国就曾经向他正式通知;准许英国人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朝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乘着太平军在长江上游战事失败,安庆陷落的形势,曾跑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拒绝,双方发生决裂。

  李秀成克复杭州后,再次进攻上海,他先传檄外国侵略者,"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时候,外国侵略者已经取得《北京条约》,与清朝互相勾结,英国海军提督何伯、陆军提督士迪佛立、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调集了侵略军队集中上海,连同华尔的常胜军,与清军联合,向太平天国反攻。

  洋枪队连陷上海嘉定、青浦,进犯太仓,自松江、泗泾、青浦、嘉定、宝山、上海连营一百多座,城城都有侵略军把守。李秀成从苏州亲率精兵前来迎敌,四月初五日,大战于太仓,力破敌阵。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被击毙于奉贤南桥镇。

  李秀成乘胜直追,把英国陆军提督士迪佛立率领的英法侵略军困在嘉定城内。外国侵略者从上海派兵来救,又被李秀成打败。士迪佛立焚城突围,逃回上海。

  克复嘉定后,李秀成即下青浦,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围住。华尔率部焚烧青浦城,逃回松江。李秀成督军紧追,生擒法尔思德。克得青浦之后,李秀成一路向泗泾、太仓、松江扫荡,攻破敌营一百三十多座,将华尔围于松江城内,外国侵略军从上海来救,依然被李秀成打败,李秀成叙述当时太平天国的军威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

  然而正当太平军在上海节节胜利时,曾国荃部湘军从安庆直下,攻陷芜湖、巢县、无为、运漕、和州、太平关,直犯天京。天王一日下三道诏旨,命令李秀成立刻撤兵回救天京。李秀成无奈,从松江撤退。

  李秀成率军从苏州出发,到东坝集合,分军两路,一由秣陵关,一由板桥、善桥直向雨花台而来。九月初三日,下总攻击令,大军包围战线长达五、六十里。是役,虽然使曾国藩“心已用烂,胆已惊碎",使得湘军"将士皮肉都尽",称"自发逆猖乱来未有如此围之久者"。

  但湘军有水师运输子药物资,得以持久战,而太平军却须陆运,各军从八月出发,未带寒衣,十月天已冷了,天京又无粮,猛攻了四十多天,十月十五日,各路军不得不撤退。

  之后天平天国,终于在中外合击下失败了。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认为天京城的百姓帮助了太平天国,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湘军以猛烈的炮火作掩护,迫近太平门城根,开掘地道攻城。龙膊子地道发,城垣被轰陷。李秀成率领饥军奔向缺口,用火药倾盆烧死敌人无算,无奈湘军以五万生力军攻城,众寡悬殊,抵挡不住。

  李秀成奔回朝门,保护幼天王,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幼天王就因为骑这匹快速战马得逃出敌人的追赶。李秀成却因为骑的不是战马,战斗了一天,马不能行被俘。

  李秀成被俘后,被送至曾国荃的清军兵营。因为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在与李秀成作战时,战死在三河镇,故而对其痛恨有加。曾国荃动用割其臂股肉的残酷刑罚,李秀成痛楚斥他:"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英雄之气丝毫未减。

  在对待宿敌李秀成的问题上,曾国藩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痛恨,一方面又敬佩。

  在会见李秀成时,李秀成游说他,“同是汉人,若有意为王,可凭个人威望召集旧部,助其大业”,曾国藩在思索良久后,洋人势力还在,尤其觉得左宗棠在这件事上不会听他的,深思熟虑后,拒绝了这个建议。

  最后为使李秀成押送京师后免于受凌迟之刑,同时担心李秀成在清廷那里说出这件事,给自己惹来麻烦,在湘军大营将他杀害。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就义,终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十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曾国藩门生李鸿章,后来也官至封疆大吏,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曾国藩因为首功,清朝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大功当前,盛情之下,其实难却。

  没有对手后,遭到清廷猜忌,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的湖广总督官文,双方斗争白热化。也有说是为了自保之策,故意演戏,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追剿捻军

  在太平天国如火如荼时,其实还有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

  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兴起洋务运动

  目睹外国的船坚炮利,曾国藩认识到没有一种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是不行的,因此跟其他三位中兴名臣,一起倡导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足疾离世

  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1日,突发足疾,厉害到不能说话了。

  清史稿:时国藩突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3月20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脚麻之症又患,其子,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扶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相对其他三位中兴名臣,曾国藩因为年长一些,还是李鸿章的老师,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两宫西狩的局面,他也没看到了。

  历经三朝皇帝的曾国藩,自此离去,清朝为了表彰他定国安邦的功劳,特意辍朝三天,追赠太傅,曾国藩,自此走过了他坚韧不拔,平太平天国首功,风光无限的一生。

  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