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胡适:民国大先生,风流真君子

www.creaders.net | 2019-12-07 11:19:06  十点人物志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曾有学者这样比喻鲁迅和胡适,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可以醉人。鲁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家园,而胡适却将现代文明引入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常识和理性,所以,胡适是水,水虽然淡,但你少不了它。

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以提倡“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箭垛式的人物,一生饱受争议,但对内心理想之坚定,从未有过动摇。

——引

01

革命者

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个人命运总被系在历史车轮的转动轴上,步步往前推进,互相选择着对方。

1891年,胡适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的一个官宦家。这是个历代经商、做茶叶生意的家庭,直到胡适父亲胡传一辈,才开始读书。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国运动荡,逐渐家道中落。

胡适是胡传三房太太冯顺弟的孩子,他出生时,母亲仅20出头,而父亲已逾52岁。老来得子,胡传对小儿子十分宠爱,常教他读书识字,仅3岁年纪,胡适就已认得近千字。

对于父亲最后的印象,是三岁零八月的一天,在台湾履职的父亲去世,死讯传到家中。“母亲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

上房两位太太都早逝,年轻的寡妇担起了家中的重担,对胡适的学业也未怠慢丝毫。她未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履行胡传的遗嘱“送儿子去读书”。

绩溪上庄一代,蒙馆学费很低,每个学生每年一般只送两块银元,先生教起书来自然也不肯尽心,动辄还施以体罚,学生便时常逃课。冯顺弟为求先生上心胡适学习,再如何省吃俭用,也坚持给先生支付6块钱,逐年累加,最后一年加到了12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记录了。”

小胡适是为母亲争气的。仅三四岁的年纪,他便常一个人坐在学堂里,鼓起喉咙读书,直到天黑才回家。八九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

13岁那年,他离开家乡,随哥哥到上海念书,未曾想到,此行也使他的人生越走越远。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原本所学专业是农学,但“实在提不起兴趣”,又因在美国时读了不少西方文学名著,胡适决定,转到文学院学习哲学和文学。

康大校园的文化气氛很浓,胡适接触了众多知名学者,又经历两次美国大选,西方民主、自由、法治的思想逐渐内化进知识体系。此外,胡适还接触实用主义理论,这对他后来考证古史和古典小说,研究中国思想史都颇有影响。

1911年,中国发生巨变,辛亥革命爆发,千年帝制推翻,然共和的建立,并未给时下的中国带来秩序与和平。虽身在美国,但一直关心着国内政情的青年胡适,时时感觉到绝望。

留学期间,因安徽同乡汪孟邹,胡适结识了具有新思想、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二人志向相同,常书信来往,胡适也开始给《新青年》投稿。

后世皆知,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为卓越的成就,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实行文学革命。这一切开始于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那被看做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信号”,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人还在美国时,就已在国内名声大噪。

1917年7月10日, 在美留学7年的胡适归国,受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在哲学系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

因倡导白话运动,挑战旧文化,胡适得罪了不少人,比如清末民初的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

章太炎自幼聪慧过人,是时下的“文圣人”,但这位圣人的脾气很大,认为胡适学问没有根底,不配在北大教书。

胡适生性温和好让,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后,特地送了一本给章太炎,并题上“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

这本书用了新式标点,胡适在二人的名字右边各加了一条线,表明这是人名。章太炎一看,破口大骂:“何物胡适!竟敢在我的名上胡抹乱画!”知道看到胡适名字旁也有一道竖线,怒气才稍显平息。

青年学者羽戈曾评价胡适:“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在北大教书的胡适,翩翩年少,平易近人,总是用心爱护、帮助一些素不相识的无名青年。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广为流传,殊不知同一时期,胡适也曾为一位可怜的短命女学生写过传记。

女学生名为李超,在北京国立高等女子师范学院就读,因不满封建旧家庭的生活,发愤出门求学,却遭到传统势力的迫害去世。她死后,棺材停放在北京的一个破庙里,家人也不过问。

李超的同乡和朋友在料理她的遗物时,发现许多往来的信札,经过分类编记,送到胡适手中。

胡适和李超从未谋面,看过信后,他对女孩的遭遇深感同情,“不但她个人的志气可使人发生怜惜敬仰的心,并且他所遭遇的种种困难都可以引起全国有心人只注意讨论。”他最终写就《李超传》,向整个“宗法社会制度”“家长族长专制”提出控诉。

02

先生适之

1918年,青年毛泽东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他只比胡适小两岁,经革命思想家李大钊介绍,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此时,胡适已是北大最为年轻的新派教授。

因“仰慕先生美名”,毛泽东曾去旁听过胡适的课,并希望他能够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胡适欣然答应。

第二年5月,毛泽东回到湖南,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湘江评论》。期间,毛还给胡写过几封信,现存一封道:“适之先生: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省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多有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此颂教安。”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与鲁迅也颇有交情。二人同属《新青年》团体,每每各自出版著作,总要互相赠送,看到对方论著中精辟的见解,也会热情给予肯定赞赏,常彼此赠书、约饭。

对于胡适所考证的《水浒传》《红楼梦》,鲁迅均觉得不错,征引颇多,并一再指出胡适的考证“最有力”,他还特别赞扬胡考定作者生平的成绩,过去人们多不知道曹雪芹是何等人也。

胡适对鲁迅也一向怀着“最诚意的敬爱”,他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异常佩服。“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言。”看完鲁迅的《随感录》,胡适更是夜不能寐,时时想到文章中的字句。

五四运动后,因政见不同,二人站在了对立面。鲁迅多次在报刊上挖苦、讽刺胡适,后者却从不接招,始终以沉默相对。

友情的破裂,让胡适心中一直颇为惋惜,1929年,他曾去书给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感慨道:“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

鲁迅去世后不久,女作家苏雪林曾致书胡适,宣布要“向鲁挑战”,恶意攻击鲁迅。

看着面前的咄咄之词,胡适觉得,人应该讲究修养。他有一句名言:“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在给苏雪林的回信中,胡适批评了她的谩骂。“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后来,许广平就《鲁迅全集》的出版向胡适求助。他不计前嫌,痛快答应,不但挂名“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还两次致信给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促成书籍顺利出版。

著名思想家何家栋先生曾说过一句话,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都是五四诸子,就跟先秦诸子一样,都是我们文化中出现的圣贤,每个圣贤都有独到的一面,而胡适,是在其中最为明亮的一个。

03

才子未配佳人

如胡适般才子,倾慕者自不在少数,但与众多在当时离婚、弃妻的文人不同,胡适与他的小脚太太,结发相伴了一生。

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天,胡适收到了从巴黎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枚法国的古铜币,上面铸着三个字母“PTT”。胡适好奇,本想借工具书查明词义,转身之际,却突然大笑了起来,兴奋地和同事说:“有了这些古钱币,我们协会今天就可以成立了。“

大家被他说得一愣,“什么协会呀?“胡适指着PTT说,“这不就是‘怕太太’吗?我们的怕太太协会有了这些古钱币做证章,今天就可以成立了。”

胡适的太太叫江冬秀,虽同出身官宦人家,但没读过几天书,是个半文盲,姿色一般,还裹着小脚。平日料理完家务,最大的爱好是在麻将桌上消磨时间。

胡适13岁那年,江母到绩溪旺川胡适的姑婆家走亲戚,一眼就相中了眉清目秀的胡适,定要将女儿许配给胡适。

冯顺弟本来对这本婚事是犹豫的。江冬秀属虎,大属兔的胡适一岁,绩溪的风俗是“宁可男大十,不可女大一”,且胡家已经落寞,并未有高攀江家之意,但江家却铁了心想低就。

冯顺弟将其他前来求亲姑娘的生辰八字和胡适的放在一个竹筒里抽签,最终抽出来的名字,正是江冬秀。

二人订婚不久,胡适便远赴上海。接受新潮思想影响,他开始撰写文章抨击包办婚姻和封建礼教。在美期间,他更是与教授的女儿韦连丝一见如故。两年内,胡适给韦连丝写了一百多封情书,最终,因母亲反对异国通婚,这段初恋只得无疾而终。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许多留学生回国,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轻人们,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毁婚约,或是休妻,胡适却是个例外。

他是个孝子,自小便知母寡居艰辛。他在美国读书期间,家中经济异常困窘,几个哥哥闹着分了家,母亲独立撑持门户,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实在不轻,只得靠抵押首饰过年。

一次,族中一人因家庭败落,愿将清康熙时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减价出售,冯顺弟知道儿子想要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

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一书中回忆母亲:“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917年,取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胡适回家和江完婚,婚后不久,二人迁居北京。

一次,韦连丝写信问候胡适,“婚后生活怎样?”

胡适回信道:“其实,我也不知道她是如何来看待我和我的思想的。在她的心目中,我也许已经‘理想化’了。但她对我的思想全然一无所知,因为她连写封短短的问候的信都有困难,因为她的阅读能力也很差,我早已放弃她做我思想上的伴侣了。”

04

“对不住你”

身边都是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文人,胡适也想过离婚。

1923年4月,因身体不好,胡适到杭州疗养。江冬秀请胡适三嫂同父异母的妹妹曹诚英帮忙照料。常伴身侧,二人逐渐生出感情,最甜蜜的一段时光或许是在杭州,他曾与曹搬上南山烟霞洞,一住便是半年。那是段友人都知道的恋情,诗人徐志摩甚至笑他“返老还童了”。

直到当年9月底,胡适才返家。与曹诚英的恋情被江冬秀发现时,曹已怀孕三月,胡适提出了离婚,竟未想到,江冬秀勃然大怒,奔进厨房操起一把菜刀说:“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儿子杀掉。我同你生的儿子不要了,然后再自杀。”

很多年后,当胡适在日记中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最终,他与曹诚英断了关系,后者打掉孩子,终生未嫁。

因徐志摩与陆小曼都有过前任,江冬秀一度阻止胡适去参加二人婚礼。北大校长蒋梦麟再婚,邀胡适当证婚人,江冬秀厌恶始乱终弃的男人,愣是将胡适锁在房内,不让他出门。最终,胡适破窗而出,被妻子发现时,罚他两天不准进家门,胡适只好在办公室里打起了地铺。

逐渐,胡适怕老婆的事情传开来,成为北大师生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本人对此倒显得不以为意,经常搜集古今中外怕老婆的名人故事,讲给大家听,还专门创立了一套怕老婆的理论依据。

“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

实际上,江冬秀也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婚后给胡适生了两个孩子,做得一手好菜,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经常捐钱给家乡铺路修桥,给胡适挣得很多好名声。林语堂出国留学时,还获得二人2000大洋的资助。季羡林、千家驹、周汝昌、李敖、沈从文等人,也均受到过胡适夫妇的经济帮助。

在胡适看来,江冬秀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她曾写信给胡适说:“再不要走错路了,把你前半生的苦功放到冰泡里去了,把你的人格、思想,毁在这个年头上。”

1938年,胡适出任美国大使,赴任前,他给江冬秀回信道:“现在我出来做事,心里常常感觉惭愧,对不住你。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你这是在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从不作这样想。”

逐渐,外界对胡适的婚姻越发赞许,胡适也开始对包办婚姻不一概反对。他在一篇名为《中国之婚俗》的文章里这样写道:“爱对方不但是责任,也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大家都相当将就对方。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绝非不健康的真实爱情就渐渐成长了。”

05

书生大使

1937年7月7日深夜,黑暗笼罩着多难的华北平原。在古都北平的西南,永定河幽咽泣诉着,从卢沟桥下流过。桥两边石栏上精刻的485只狮子,瞪着大眼凝视着:日本军阀的铁蹄踏上卢沟桥头。

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随着日寇的猖獗侵略,大片国土的沦丧,大量国民牺牲,原本主张“和平”交涉的胡适动摇了。此前,他曾因主张求和、不抵抗主义,被众多文人志士批判数年。此时此刻,胡适愈发觉得,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到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这一年9月,胡适受命以非正式使节赴美国及欧洲,进行国民外交。

正值胡适在欧洲游说期间,国内当局连续致电胡适,敦请他出任美国大使。

胡适本是犹豫的,他曾在从美回国时,就打定主意“20年不谈政治,20年步入政界”。这时,刚好是20年期满。国难当头,民族遭遇重大危机,胡适回电云:“国家际此为难,有所驱策,义何敢辞……”

胡适接任大使时,既无外交天才,也无外交经验,仅凭借主张“诚实与公开”,即所谓“水鸟式”的外交、诚恳的态度和学问声望,受到了美国朝野的敬重。

所完成的第一大使命,是在武汉沦陷后不久,促成美国政府给予中国2500万美元的借款,即“桐油借款”。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贷款,对于处境困难的国民政府,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昼夜忙碌,许多盟国大使很难有约见机会,但胡适是少有的例外。

1941年10月,日本东条内阁成立,派使赴美,已谈判遮人耳目,实则加紧对美作战的准备。在这紧急时刻,胡适曾多次拜谒罗斯福,就远东局势的最新发展情形交换意见。

两个月后,罗斯福主动约见胡适,告知他“美国已拒绝日本的要求,从此太平洋上随时有发生战争的可能。”回家后,罗斯福再次打来电话。“日本飞机已在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胡适闻讯,长舒一口气。他提出“苦撑待变”已经四年,至此总算有了结果。而事实证明,太平洋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役中的重要一役。

此行美国,一待便是10年。1946年6月5日,胡适返国,9月,出任北大校长。

直到1949年4月,胡适赴美,开始了他晚年飘零的生活。

06

桑榆晚年

待在米珠薪桂的纽约市,胡适夫妇的生活极为拮据,不多的积蓄交了房租后,日子显得更为清苦。直到1950年5月,他才在普林斯顿大学谋得葛斯德东方图书馆管理员的职务。

这是份闲差,胡适素来是闲不下来的人,便自己找事做,他开始清点整理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图书馆。2年后,一个以“十一世纪的中国印刷术”为题的特别书展在纽约开幕,引发轰动。

1958年结束在美流亡生活时,胡适已67岁,而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在台湾度过。

胡适有心脏病,在台期间,他曾先后四次复发住院,身体每况愈下,经济状况也愈发困难,进医院的医药费都难以为继,医生和朋友总劝说他,“多在医院住几天,观察一下。”胡适却总是坚持提前几天早出院。

最为让他深感困扰的,仍是心中所坚守“自由主义”发展之艰难。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胡适写道:“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1962年2月24日,71岁的胡适赴位于台北市南港区的蔡元培馆主持一个酒会。

这天,胡适心情很高兴,众多好友、学生齐聚,交流学术文化观点。正值兴起时,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急忙说:“好了好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接着,他移步往会场中部走,忽然脸色一变,倾身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后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公祭典礼当日,三万八千余人前往,向胡适先生作最后的告别。这些“胡适之的朋友”里,有达官显贵、文人志士,更有许多布衣白丁,大家自发走在一起,送别“能使庶黎哀伤的伟人”。

路祭送殡的人更是占满了从台北到南港的马路两旁,一路鞭炮声不断。看着眼前场景,江冬秀忍不住向长子胡祖望感叹:“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哟。”

他的墓志铭上写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深生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文:蒋苡芯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