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空城计最大疑点竟是…… 难怪司马懿看后撤兵

www.creaders.net | 2020-01-15 00:00:29  冷赋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诚然,在残酷的战争中,除了激烈的肉体搏杀之外,还有着智谋与脑力之间的比拼。《孙子兵法·谋攻》篇就告诉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即:“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由此可见,数千年前的军事家孙子就已经领会到,军事胜利的最高成就不是靠着着强大的武力将敌人征服,而是要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三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争霸。各个诸侯不仅组建起了强大的军队,更打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智囊团,靠着这些智囊在帐中运筹帷幄,才有了历史上众多的经典战例。如今,只要说起三国时代,那么必然就会提及鼎鼎大名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家族诸葛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祖先诸葛丰还曾在汉朝做过司隶校尉,他的父亲诸葛珪则担任过泰山郡丞。

  本来诸葛亮的生活也算是无忧无虑的,但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去世了。从此他和弟弟诸葛均便不得不依附于当时投在袁术门下的叔父诸葛玄。起初诸葛玄在豫章为官,后来由于朝廷派人顶替了诸葛玄的官职,他便投奔了刘表。诸葛亮兄弟也随着来到了荆州地界。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终于请的他出山辅佐。

  01

  世人对于诸葛亮的智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原因多半是源于《三国演义》一书。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并不能当作正史看待,但其中的一些故事还是令人颇为着迷,其中就包括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部分。

  空城计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中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然这个故事虽是做着杜撰出来的,但由于故事内容精彩,在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者多次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或被创作为戏剧作品,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当时魏国的主帅司马懿攻占了由马谡把守的街亭,随后,司马懿乘势率军直奔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曹魏大军共计十万有余,而此时诸葛亮的手下却几乎无兵可用。但面对危局诸葛亮沉着冷静,他命令手下大开城门,随后带领两个小童登上城楼,面对着曹魏大军淡定自若的弹奏琴曲。司马懿怀疑诸葛亮身后有伏兵于是就引军撤退了。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却经不住仔细的推敲。试想诸葛亮虽然智谋超群,但司马懿同样也是精于谋略,其智谋水平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况且当时他的手上有十万大军,即便是诸葛亮有伏兵也不可怕。只要司马懿能够先行派遣一部分兵力前去试探诸葛亮的虚实,然后再派大军进攻,那么诸葛亮必败无疑。因此这其中存在着很多疑点,而在笔者看来空城计中最大疑点,并不是镇静的诸葛亮而是在他身旁的两个童子。

  02

  那么司马懿却为何最终选择了退军呢?笔者在此总结出了两点原因。

  其一就是诸葛亮身旁的两名童子。

  若按照正常的说法,即司马懿因为畏惧诸葛亮身后有伏兵才选择撤军,那么诸葛亮计谋的重点就要不是在城下洒扫的士兵身上,更不是他自己,而是身旁的两名小童。我们都知道,大人对于自己的表情管理是非常到位的,而小孩子则不然,正是这两名小童在这紧要关头表现出的冷静给司马懿带去了巨大的疑惑,才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便是司马懿自己的小算盘。

  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封建帝制的时代,这样的惨剧每天都在上演,司马懿这种智谋超群又手握重兵的大臣,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想要除之后快的一类人。司马懿自然深知这一点,他知道只要蜀汉灭亡,那么自己的末日也就到来了。于是他即便看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也不会贸然出击,因为一旦诸葛亮死了,那么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有了这两点原因难怪司马懿会撤军了。

  当然了,“空城计”的故事本身就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虽然在正史中不曾出现,但其还是因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世人的追捧,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