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一生,真可谓是天南地北人。足迹所至,长居之所,从故乡绍兴,到南京,到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到上海,客舍似家家似寄。
他性格的生成、志向的拟定、同道的交游、乃至后来决意从文,基本上都是留居日本时期形成的。以至于后来的日本汉学圈,执着地追认鲁迅为“中日之子”。
是的,1902年起,那时还是“周树人”的鲁迅,就通过官派留学方式跑到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前后长居了八年之久。
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回忆中、交谈中,他其实对日本并没多少提及,总是避而不谈,正如他从来不愿说自己是“绍兴人”一样,甚至印象可以说并不好。还在仙台学医时,他就给友人蒋抑卮写过信,说日本人并不见得比我中国人出色,唯一就是社交比较在行而已。
鲁迅对日本没有多少好感,可能是跟他在日本时,呆得并不开心有关。他在那时,频频受到日本同学的排挤,乃至轻视。不少无聊的日本学生明里暗里捉弄他、嘲讽他,让他非常愤怒。他明显感觉到,他的受贬斥,直接原因,是因为祖国太贫弱了,导致国民在外也被瞧不起。这一点思想状况,也激发起他要参与改变“弱国弱民”运动的决心。
鲁迅对日本的冷漠,最大原因就是由此屈辱感而来,这也导致他对日本及日本人的感受,与同时期很多留日中国名人绝然不同。比方郭沫若,干脆娶日人为妻,而后还继续前往日本度过了好些年亡命生涯,时常想念那里的生活;郁达夫,留日期间,嘴上是爱喊“沉沦”,可也几乎“沉没”于日本文学思潮之中,对佐藤春夫等日本作家崇拜到了小迷弟地步,抗日期间虽憎恨日本军国,可对于日人仍难以割舍地怀有好意的理解,最终死在日本宪兵枪下。更别说,鲁迅的亲弟弟周作人,那是奉日本为精神故乡的。
这些人,对于日本的印象和感情,委实与始终对日本保持沉默的鲁迅,形成异常鲜明的对照。
从鲁迅文字中可知,他对日本及日本人唯一的好感,似乎是来自仙台医专时期的解剖学老师——日本人藤野严九郎。
鲁迅在仙台,前后共学习了两年,正是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终生感戴不已的“藤野先生”。鲁迅一生,念兹在兹的老师,不过三人而已,其一为私塾启蒙寿镜吾老先生,其二为教他《说文》的章太炎,另一则为藤野先生。临终前几年,他都分别写有长文追忆,满怀深情,感人肺腑。
在鲁迅本人的回忆中,他在日本期间,给予他最多帮助与最大影响的,就是这位日本恩师藤野先生。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在仙台学医的这番经历,对他的精神触动之大,是难以估计的:他正是在此期间,领悟到国家不强,子民永远受鄙视的惨状;也就是在这里,他看到无数中国人愚昧麻木的思想现状,最后遽然弃医从文。
在这段孤寒的时间中,藤野先生送予了异国他乡的鲁迅,太多温情的东西,也在他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无形地作了很多推动与支持。那时,相通了要弃医从文的鲁迅,放弃了学业,专门跑去跟老师藤野严九郎辞别,并征询意见。藤野表示惋惜之外,更表态尊重并支持鲁迅的选择,并勉励他无论如何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这种默默的鼓励,使得鲁迅至死,都不敢懈怠,深恐有负恩师的教诲。这些,日本文豪太宰治的名著《惜别》,也有很多的渲染。鲁迅自小就失去了父亲,藤野先生可谓是他青年时代的“精神之父”。
这是一段异常美好的师生故事,后来经鲁迅名文《藤野先生》妙笔生花之后,更是为几乎所有中国人熟知。
可是,唯一比较尴尬的是,后来的材料表明,鲁迅是至死都对藤野老师念兹在兹,可藤野本人,对于过去的学生鲁迅,并不见得印象多深,自言“记忆不是很清楚”,甚至也并不是那么器重的。
鲁迅过世后,日本记者在乡下找到了藤野先生,询问与鲁迅的关系,他直言对“周树人君”印象不深了。说“那时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也到家里玩过,可没啥特别印象了”,甚至连给鲁迅照片的事情,也忘了,“我已记不清是在那个时候、以怎样样的形式,将此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他还特别说,他残存记忆中,周君不过就是一个“中等生”而已。他说,他之所以对周君挺关照,并非因为他优秀,而是因为他“来自中国”,来自一个藤野自小读过“汉文”的国度。藤野认为,那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很不友好,动不动骂“猪头三”,周君夹在这种氛围中,屡屡受到白眼。而藤野觉得说,他对周君好点,就是“尊重中国先贤”的表示。
藤野揣测,他这点好意,也许让当时的鲁迅误会了,以为是“特别亲切与难得了吧”。
藤野不看重鲁迅,表面看是他“无眼识珠”,可实事求是而言,委实是因为当时的鲁迅,学非所长,学业上的表现,是很勉强的吧。
藤野喜欢用功、成绩好的学生,可作为“医学生”的鲁迅,确实是不够好的,只能是如他口中所说的“中等生”。周作人晚年写回忆里,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那篇长文里,列有鲁迅仙台留学时的成绩单:解剖学 59.3分、生理学 63.3分、组织学 73.7分、德语 与物理均为60分、伦理学 83分,化学 60分,平均分为65.5,全班142人,排到第68名。
从这份成绩单看,意思很明了,作为“周树人”时期的鲁迅,的确不是学医的料,这可以说他志不在此,另一方面的“真相”,是难怪他要弃医从文了。就是这样的成绩,同班的日本同学们,竟然还要怀疑是藤野先生提前泄题给了他,暗示他是作弊者。仙台时期的鲁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弱国子民的无奈和心酸。
就连藤野先生,他眼中的鲁迅,其实就是很平凡一学生,学习中等,资质也并不见高,对于他后来成长为名作家,他还很吃惊,一副不大敢相信的样子。鲁迅1936年去世后,隔年被记者找到的藤野先生,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谈及“周树人君”。
在他模糊的印记里,“周君”委实“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学生”。只记得,“他在教室里会很认真地记着笔记,日语一开始就既说不清楚,也听不大懂,因为在各方面都是很吃力的样子”,这是鲁迅留给这位恩师最直观的回忆。
只是,可叹,在这件美好的故事中,一位至死念念不忘,另一位则早已随着记忆日益漫漶,人世间的太多事,也真是说不清吧!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所有晶圆被“销毁” 华为落得一场空 |
2 | 习权力风向标又出现异常 |
3 | 蓬佩奥出局 更多内幕曝光 竟与乌克兰有关 |
4 | 向川普发出警告 北京打响第一枪 |
5 | 宣布封校!规模远胜白纸运动 多地大学生串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