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当朝皇帝居然生死不明,生无确切出逃路线,死无确切葬身之地。尽管历史上有些人试图搞清这个谜团,可是600年来一直未被破解。出亡之谜未破,其后人倒是有几支一直在衍生。孰真孰假,这在史学界一直是个讨论不清的谜。这个生死不明的皇帝就是朱元璋钦定的大明帝国第二代国君懿文太子,朱标之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克南京以后,朱允炆下落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那么朱允炆到底逃到何处?福建出土的这座古墓,或许就揭开了朱允炆下落之谜。同时学者通过考古和史料研究指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还曾拜见过朱允炆。2008年,一支修路队在福建宁德上金贝村景区修整步游道时,无意中在草丛发现了许多规则的青石条,随即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古墓葬展现于世人面前。经过挖掘,古墓初现原形,墓地长27米,宽9.7米,占地面积约261平方米,墓里还有一地宫。
所谓地宫就是安放舍利或出家人尸骨之处,不同寻常的是整个古墓底座或路面都是用花岗石铺成的,瓦片是由花岗石雕刻的,其规格很高,做工非常考究。但是这座古墓曾遭损毁,空空荡荡连墓志铭都不翼而飞,只在地宫之处留下一座塔碑,上书“御赐金镧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古墓透露出来的神秘与周围乡邻传承的古老传说,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明史研究专家研究之后一致认为,上金贝古墓为建文帝陵寝。南京大学教授潘群还亲手题写了“明朝第二陵”字幅,给流传600余年的明朝第一案盖棺定论。首先这座古墓墓主人是僧人,按照习俗僧人去世之后往往建塔而不建墓,但此墓却打破这一常规。除此之外古墓格局宏大,三层六阔,做工非常考究,犹如一个缩小版的皇陵,墓顶上还有一颗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让整个古墓犹如“炆”字形。
古墓中唯一文字就记录在塔碑上,但塔碑上却没有落款,那么塔碑上的文字又透露什么信息呢?学者考证发现,“御赐金镧佛”代表皇帝御赐顶级僧人,说明这个僧人身份非同一般,朱允炆符合这一条件。“圆明大师第三代”中的“圆明”,即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第三代正好是朱允炆的身份,“沧海珠禅师之塔”中的沧海代表天下之一,而“珠”却有“朱”之意,因此整句话就暗含了朱允炆之墓的意思。但仅凭这座古墓,并不能证实朱允炆埋葬于此,因为除了可以鉴定出“元末明初”的时间点与朱允炆处于同一时代之外,没有一条确切物证。
不过史料记载和宁德考古发现,在宁德支提寺至今还珍藏着一件五爪金龙袈裟,经专家考证确认是明初宫廷御用珍品,专家推测这是朱允炆逃难时携带的朱元璋御赐的袈裟。上金贝村山脚下的郑岐村始祖郑岐公,也已经被确认是建文帝22位逃亡大臣之一,因此朱允炆应该就在郑岐公不远处。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早年就在《罪惟录》(査继佐作品,金庸祖先)中有了惊人发现,建文帝一路逃难至福建雷峰寺,巧合的是郑和一次下西洋回来之后还曾拜见了建文帝。
《江宁县志·陵墓》中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佐证了《罪惟录》的记载。袈裟与史料相合,袈裟又与古墓相合,古墓又与史料相合,环环相扣。根据上述破解过程中的科学性及严密性,可以这样说,建文帝600年来的出亡之谜以及下落之谜,应当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