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唐太宗千古流芳,为何几次想泰山封禅全都未果

www.creaders.net | 2021-05-30 00:01:57  浩然文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资料图片:今人模拟的封禅大典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隆重祭祀天地的礼仪。这一礼仪起源甚早,大约战国时成书的《管子 · 封禅》记载,远古时的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都曾行此礼。不过,这一记载可能并不准确。千古一帝秦始皇于公元前 219 年封禅泰山,开启了中国古代皇帝封禅泰山的先河。此后,汉武帝、东汉光武帝都曾到泰山行封禅礼。而位居 " 春秋五霸 " 之首的齐桓公、魏明帝、晋武帝等帝王,却因种种缘由,终生未能封禅泰山。即便缔造了 " 贞观之治 " 的唐太宗,虽几次三番想去泰山封禅,也屡屡受阻,至死未行,这又是为何呢?

一、贞观初期:封禅之争

  唐太宗贞观初,国家初统,和平降临,经济复苏,预示着一个和平盛世即将诞生。贞观五年(631 年)正月,李孝恭奏请行封禅礼。唐太宗认为,尽管李孝恭所言非虚,但甫经大乱," 凋残未复,田畴多旷,仓廪犹虚 ",远未极盛世。如匆遽行封禅泰山礼,只能招致嘲讽。唐太宗虽对封禅泰山心向往之,但鉴于时势,还是理性地否决了李孝恭的奏议。不过,他没把话说死,只是要求形势好转后,再论不迟。

  唐太宗这种言不由衷的心态,引起了一些善揣上意臣僚的注意。同年十二月,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老爸武士彟继续奏请封禅泰山。唐太宗虽然仍用前由拒绝,但还是情不自禁地对群臣吹嘘起自己的 " 武功 "(平定隋末割据群雄)、" 文教 "(突厥归附,殊方异类来朝)、" 仁爱 "(视被俘突厥君臣如赤子)、" 敦本 "(释林邑、新罗贡献能言鸟、女乐归国)、" 崇信 "(大公无私、赏罚分明),自得自恋的心态跃然纸上。并暗示群臣:" 诚宜展礼名山,以谢天地。"

  皇上如此表态,群臣岂能不赶紧上赶着奉承?贞观六年,突厥平定,庄稼丰收。群臣趁机上奏,鼓噪封禅泰山。唐太宗虽数次 " 谦虚 " 地否决,说什么只要天下太平,家给人足,即便不行封禅礼,也会被视若尧、舜;如百姓不足,夷狄内侵,即便行封禅礼,也会被视若桀、纣。就像秦始皇虽行封禅,却被后世唾骂;汉文帝虽不行封禅,但被后世赞誉。但他内心,或许希望群臣 " 再接再厉 "。毕竟,只有群臣反复奏请,皇帝多次 " 拒绝 ",才能彰显出皇帝虚怀谦让的高风亮节。

  群臣对皇上的真实意图洞若观火,也很识趣地" 请之不已 "。可是,还真有人按捺不住,跳出来表示反对。他就是以犯颜直谏而闻名的魏徵。本来推辞数番后唐太宗已准备允奏了,楞是被不识趣的乡巴佬魏徵打乱了节奏。愤怒至极的唐太宗也不再顾忌什么风度、涵养,小宇宙瞬间爆炸!他问魏征,是朕功劳不高?德行不厚?中国不安?四夷未服?还是年岁歉收,符瑞未至?魏徵说,您做的都很好!唐太宗说,那你为啥拦着我不让封禅?

  魏徵不慌不忙地说:现在天下虽已一统,四海承平,但大乱甫平,灾害频仍,自伊、洛以东,"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哪有太平盛世的景象?河北、山东一带,李建成、窦建德余党蛰伏,伺机作乱。贸然东封,极易祸起萧墙。陛下前不久龙体欠恙,也不堪长途颠簸劳累。听完魏徵的话后,唐太宗沉默了。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带又爆发洪灾。唐太宗最终暂时打消了封禅泰山的念头。

二、贞观中期:封禅的停顿

  贞观初尚不具备封禅泰山的条件,迫使唐太宗暂时按捺下封禅的念头,也迫使他励精图治,大唐经济日渐繁庶,国家和平稳定。至贞观八年、九年," 频至丰稔……马牛布野,外户则动数月不闭。"盛世景象已渐次呈现。志得意满的唐太宗多次对群臣说:自己功绩不输秦皇、汉武。群臣趁机于贞观十一年(637 年)奏请封禅泰山。这次,唐太宗不再推辞谦让,下令议定封禅礼仪。

  或因封禅礼仪繁缛,兼之歧义纷出,难以遽定,相关工作进展缓慢。贞观十四年(640 年),群臣再次奏请封禅,唐太宗命诸儒抓紧时间制定礼仪。贞观十五年,肃州禀报境内遍生芝草,雍州父老也 " 自发 " 奏请封禅。祥瑞、民意纷至沓来,颇令太宗欣喜万分,下诏于来年二月行封禅礼。

  出乎意料的是,贞观十五年六月,彗星冲犯太微帝座,可谓不祥之甚,褚遂良奏请暂停封禅。太宗正在犹豫,太子李承乾放荡不训、谋刺直言进谏的老师于志宁、勾结突厥及死党意图不轨以及薛延陀攻击突厥等内忧外患此起彼伏,迫使焦头烂额的唐太宗再次暂停封禅。

三、贞观后期:封禅的绝响

  贞观二十年(646 年),司徒长孙无忌率百官屡次奏请封禅。太宗允奏,诏有司召诸儒议定封禅礼仪,修造羽仪辇辂。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太宗下诏,决定次年春封禅泰山。八月,太宗下《停封禅诏》,第三次取消了封禅之礼。这又是为何呢?

  在《停封禅诏》中,唐太宗提及停封的三个理由:一是薛延陀刚降服,理须妥善安置;二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导致耗费无数;三是" 河北数州,颇伤淹涝 ",灾民流离失所,不宜因封禅而劳民伤财。

  不知唐太宗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停封禅诏》中没有提另外一件可能迫使他第三次中止封禅的大事——唐征高丽之战。

  贞观十九年(645 年)二月,唐太宗因" 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 ",御驾亲征高丽。七月,唐军受阻于安市(今辽宁辽阳西南),浴血奋战两个多月,仍无法攻克,死伤惨重的唐军被迫撤军。

  不甘失败的唐太宗大练水师,制造战船,又分别于贞观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两次进攻高丽。唐军虽取得一些小胜,但始终无法征服高丽。频繁、激烈的战争,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很多百姓被迫卖田鬻子,缴税完役。走投无路的百姓索性铤而走险,发动起义。晚年的唐太宗鉴于国内危局,还是停止封禅这一 " 面子工程 "。或许,他认为来日方长,将来不乏封禅泰山的机会。不过,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四月,唐太宗就猝然辞世。未至泰山封禅,或许成为他人生大憾之一。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