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又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www.creaders.net | 2021-06-05 18:05:40  鱼羊史记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01

  晚唐后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时代,这一时期由于政局混乱,人物繁多,常常会让试图了解它的人望而却步,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家理清这段历史,揭开五代十国的神秘面纱。

  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江河日下,虽然有过短暂的中兴,但在藩镇割据与宦官乱政的影响下,灭亡的大势已经不可避免。如果把帝国比作一艘在惊涛骇浪中上下飘摇的巨船,那唯一的悬念不过是何时何人来将其掀翻。

  于是在某年某月某天,一个屡次应试不中的年轻人决定由他来充当这个毁船人,他的名字叫做黄巢。

  随后的黄巢起义席卷了半个大唐,声势浩荡,虽然最后的结局还是兵败身死,但是这场起义全方位地打击了帝国巨船,巨船的船长渐渐丧失了对局面的掌控。

  公元888年,唐昭宗李晔成为了巨船的新主人,年轻的他自然不会愿意让帝国在自己手中终结,于是他决定对帝国的顽疾藩镇问题下手。

  晚唐时期,藩镇各自拥兵称霸一方。而帝国的中枢却没有足以威慑全国的武装力量。所以挽救帝国的当务之急便是要增强中央的实力,唐昭宗开始招兵买马,最后得十万之众。

  有了军队就有了底气,昭宗准备调动自己的中央军去讨伐那些无法无天的藩镇。在即位这一年的十二月,他以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联合杨守亮、顾彦朗以及王建,共同讨伐割据西川的陈敬瑄。与此同时,朱温、李匡威、赫连铎的联合军队讨伐河东李克用的战争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02

  沉浸在激动情绪中的昭宗可能没有意识到,他关于西川战役的部署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领兵的韦昭度只是一个文人,不通兵法,而杨顾二人则各有领地,分身乏术,那么王建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征西的主力军。很显然,昭宗没办法保证大权独揽的王建的忠诚度,而王建本人也似乎有意成为第二个陈敬瑄。

  西征进行的很顺利,王建东征西讨,整个西川已经基本尽在掌握,但同时进行的讨伐李克用的战事却开始吃紧,为了保证战事的顺利进行,昭宗决定抽调西川的军队,可是苦心经营的王建岂会离开自己打下的江山?因此,最后回到长安的只有韦昭度一人,王建则盘踞西川,拒绝服从中央的号令。

  大失所望的昭宗只能把剩余的热情倾注在讨伐李克用的战争中。李克用骁勇善战,他一眼就看出昭宗组建的中央军不过是群乌合之众,而朱温联军才是自己真正的大敌。但是朱温与前文所述的杨顾二人类似,不会出全力进攻,所以打败李匡威和赫连铎的军队才是重中之重。清晰的头脑让李克用在战争中如鱼得水,很快,被昭宗寄予厚望的河东讨伐战也宣告失败。

  伴随着战争失利而来的是昭宗威严的丧失,他即位以来关于藩镇的种种举措都以失败告终,天下大乱的局面再也难以阻止了。

  在此时,北方的土地主要被四个人所瓜分,他们分别是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以及燕王刘仁恭。

  而南方的情况要更复杂,除了在西川盘踞的王建,还有占据淮南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割据福建的福建观察使王潮,统治浙西的镇海军节度使钱镠,独霸湖南的潭州刺史马殷以及在岭南唯我独尊的清海节度使刘隐,这些号令一方的军阀就是日后十国的奠基人。

03

  在北方的角斗场中,虽然出场选手有四名,但真正的主角还是李克用与朱温。在一系列的较量中,朱温逐渐占据了上风。

  公元904年,朱温将昭宗杀死,三年后,朱温通过禅让的方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的大戏正式上演。

  称帝同年的次月,朱温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这个荆南就是十国中最小的国家南平的前身。此外,对那些不受自己管辖的藩镇势力,朱温的办法是册封,愿意接受封号的,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正统地位,而剩下的便是大梁的仇敌。

  朱温称帝的同年,占据浙西的钱镠接受了后梁的册封,称吴越王,这就是十国中的吴越。统治湖南的马殷也接受了后梁的册封,称楚王,这便是十国之一的楚国。

  还是在这一年,后梁任命刘隐为静海节度使、安南都护。公元917年,刘隐的弟弟加冕称帝,次年改国号为汉,这便是十国中的南汉。而割据四川地区的王建,并不愿意接受后梁的领导,在朱温灭唐这一年的九月,他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蜀,这便是十国中的前蜀。

  公元908年,杨行密次子杨隆演成为淮南节度使,这一地区的割据势力同样不承认后梁政权的合法性,依然使用唐朝的年号。到了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改元武义,这就是十国中的吴国。次年,福建观察使王潮的弟弟,实际控制福建的王审知接受了后梁的册封,称闽王,这便是十国中闽国的由来。

04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这朱温为何要册封那些藩镇,直接调兵南下,统一全国不好吗?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朱温即位后环视四周,发现卧榻之侧,尽是仇敌,尤其是河东李克用,已经成了他的心腹大患。李克用存在一日,大梁便一日不得安稳,根基尚且不稳,南下只能是空谈。

  公元908年,李克用染病去世,其子李存勖继立。李存勖虽然年轻,却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且壮志满怀,一心想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消灭后梁。朱温屡次与其交战,都是大败而归。

  为了全力对付后梁,李存勖决定先去攻打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控制的河北地区。913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在此后与后梁的战争中,李存勖节节胜利,形势一片大好。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这就是五代的第二代。同一年,后梁在唐军的攻击下正式灭亡。

  唐灭梁后,岐王李茂贞内心惶恐,选择上表称臣,至此,北方各地区已经基本上落入了李存勖的口袋。而混乱的南方,伴随着李存勖灭梁的余威传来,不少政权都选择了臣服。朱温的前部下,荆南节度使高季兴见后唐强大,亲自去洛阳朝见李存勖,最后被封为南平王,荆南就这样变成了南平。

  与南平不同,前蜀是块硬骨头,拒绝向后唐臣服。925年,李存勖派大军征讨前蜀。同年十一月,前蜀灭亡,李存勖命孟知祥镇守前蜀故地。照这样看来,也许后唐平定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可惜李存勖登基后,志得意满,贪图享乐,重用宦官伶人,政局逐渐混乱起来。

  926年,后唐发生兵变,李存勖命令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出兵平叛。结果李嗣源的亲兵也发生哗变,反而劫持了他,逼他造反。李存勖只好亲自率兵讨伐,结果部下又发生叛乱,最后李存勖被流矢射中,死在战火之中。李存勖死后,李嗣源进入洛阳,登基称帝,史称后唐明宗。

  而奉李存勖之命镇守西川的孟知祥,眼见中央局面混乱不堪,打起了小算盘,偷偷扩充自己的力量。明宗在位时,他吞并东川,杀死了节度使董璋。明宗驾崩后,孟知祥于934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这就是十国中的后蜀。

05

  李嗣源死后,执掌后唐的先是李从厚,后是李从珂。当时的河东节度使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李从珂对此人一直不放心,时刻准备削弱他的势力。石敬瑭知道皇帝早晚要对自己动手,干脆造反,但又畏惧朝廷兵强马壮,自己难以抵挡,于是跑到契丹去搬救兵,并许契丹人以幽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拜契丹皇帝为父。

  认贼作父带来了皇位,936年,后唐在契丹人与石敬瑭的联合攻击下灭亡。同年十一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次年,南方的政局也发生了变化,吴国的皇帝杨溥将皇位禅让给权臣徐知诰,徐知诰先改国号为齐,第二年又自诩为李唐后人,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这便是十国中的南唐。李昪死后,李璟继位,灭掉了楚国和闽国,南唐成为十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在北方,后晋的开创者石敬瑭死后,继任者石重贵受大臣鼓动,不愿意再对契丹称臣,这下惹怒了辽太宗,于是契丹兵马长驱直入,俘虏了石重贵,灭了后晋。契丹人进入中原后,到处抢掠,激起民愤,搞得遍地都是起义的烽烟。辽太宗见中原非久留之地,只好北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见此情景,深知机不可失,于是在太原称帝,率兵进入开封。他改国号为汉,这便是五代中的后汉。

  刘知远在位一年就死了,其子刘承祐继位。刘承佑疑心颇重,对一些开国功臣放心不下,郭威就是其中之一。950年,刘承祐密谋意图诛杀郭威,不料郭威先一步知道消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讨伐。次年正月初五,郭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后汉宣告灭亡。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后,中原又回到了汉人的手中。

  郭威消灭了后汉,但并没有清除掉后汉的全部势力。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也选择称帝,都城在太原,依然沿用后汉的年号,这便是十国中的北汉。

  郭威在位三年死,养子柴荣继位。柴荣可称为五代第一帝,他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统兵有方。在位期间,曾大败北汉军,出兵后蜀,攻下三州。讨伐南唐,夺取江北之地,迫使南唐称臣。959年,柴荣领兵伐辽,意欲收复幽云十六州,大军连连得胜,攻下三州,只可惜柴荣忽然患病,只好班师,不久就去世了。

  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建立,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历史到此终结,而赵匡胤则在柴荣的基础上,开启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十国中的最后一国北汉灭亡,至此五代十国的大戏宣告落幕。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