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除了长城,驰道才是秦始皇最强国防工程

www.creaders.net | 2021-07-17 20:47:45  国家人文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除了长城,驰道才是秦始皇最强国防工程

  秦始皇嬴政在主政时期,曾上马了诸多“大型工程”。除了咸阳宫殿群、骊山北麓的陵园外,为巩固国防,嬴政还命心腹将领蒙恬修筑了“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但是,上述几项工程的效用及对后世影响,或许加起来都比不上那绵延数千公里的“秦驰道”网络。

跬步千里:“秦驰道”体系形成的漫长过程

  “秦驰道”系统之所以不如阿房宫、始皇陵以及长城那般受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史料不仅少,且极富误导性。

除了长城,驰道才是秦始皇最强国防工程

秦驰道示意图

  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依照《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的记载,认为“秦驰道”的相关工程始于大秦统一天下后的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

  其实,司马迁这段记载并没有明确大秦帝国修筑驰道的具体时间,只是说明了嬴政在第一次出巡后,在对辛苦征战的“老秦人”“赐爵一级”的同时,下令对驰道系统进行“(整)治”或“治(理)”而已。那为什么,嬴政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厘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秦驰道”网络的整体分布。

  一般认为,“秦驰道”系统由如下几条“主干道”组成,即:连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以通山东的“东方道”、出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巴蜀的“秦栈道”、出陇西通河西走廊的“西方道”以及从辽东至会稽的“滨海道”。

  要构筑起如此庞大的路网结构,从前期的地形勘探到工程量巨大的凿山辟林,显然都不是短短几年能完成的。因此,所谓的“秦驰道”网络和大秦帝国一样,其实是“奋六世之余烈”的产物。

  虽然“商鞅变法”之中并未提到有关修筑道路的相关内容,但其将秦国首都由地域狭窄的栎阳迁移至地势平坦、比邻渭水的咸阳,本身已为这座城市未来成为帝国的交通枢纽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秦惠文王嬴驷灭亡巴蜀,初步将汉中盆地、成都平原收入版图。而为了连接这些新近征服的土地,《战国策》中记载秦昭襄王嬴稷麾下的名相范雎,主持修建了“通于蜀汉”的“秦栈道”。

  也是在秦昭襄王执政时期,嬴稷彻底消灭了归附于秦国的义渠戎,并将其领土并入了陇西、北地、上郡。也正是在对义渠等西北游牧部族用兵的过程中,“秦驰道”中的“上郡道”“西方道”逐步成型。

  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秦昭襄王大举东出,连年征伐韩、赵、魏、楚等国,为了便于军队行进和后方补给,秦人又逐步开辟出“临晋道”“东方道”和“武关道”。而这些“驰道”也随着秦军的节节胜利而继续向东延伸,并不断并入东方六国的原有道路。

  应该说,在秦始皇虎视六国之际,“秦驰道”中除了“滨海道”外,其余各条干线的基本框架已然成型,并有力支撑了数以百万计的秦军奔赴各条战线,最终将关东六国一一击破。或许也正因“秦驰道”早已有之,是以,汉代学士贾山在历数秦始皇诸多罪状,谈及“秦驰道”之时,称其“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大体可见嬴政在位期间,只是对“秦驰道”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而已。

并网提速:秦始皇对“秦驰道”的整顿和修缮

  由于原有的“秦驰道”系统在扫平六国的过程中发挥出色,始皇帝嬴政似乎一度没有对其进行全面整治的计划。但随着第一次大张旗鼓地离开咸阳出巡,“秦驰道”系统的诸多问题逐一浮出水面。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的距离并不算太远,离开咸阳后,他向北进入北地郡,抵达郡治义渠县,再向西折入当时被称为“鸡头山”的六盘山脉,沿着据传为周穆王所开辟的“回中道”进入陇西郡境内。在巡幸郡治狄道之后,嬴政便启程返回了咸阳。

除了长城,驰道才是秦始皇最强国防工程

秦始皇主张全面整治“秦驰道”。图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史书上虽没有记载秦始皇此行的感受,但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难想象,连年征战令大批秦国青壮远征关东,虽然捷报频传,但后方不免百业凋敝,地处边陲的北地、陇西两郡自然更难掩破败。秦昭襄王时代为了征服义渠所修建的驰道,即便经过当地官员的突击整修,走起来也不免坑坑洼洼。转回中古道之际,嬴政更可能因道路宽度的不同,而饱受“车不同辙”的颠簸。

  这段不愉快的旅行经历,令嬴政回到咸阳后立即下令对“秦驰道”网络展开全面整治。按照相关要求,所有驰道需要统一拓宽至50步(约合今6.9米)。约隔三丈(合今7米)栽一棵树,用来计算道路的里程。驰道两边根据当地情况,种植杨、柳、槐、榆等树。驰道的路基加厚,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以便于排水。驰道两旁则用金属锥夯筑厚实,道路中央则按秦国马车的宽度统一铺设木质轨道,以实现“车同轨”。该项政令下达仅仅几个月后,这位始皇帝便急不可耐地上路了,只是这一次他选择了向东而行。

  不过,秦始皇的第二次出巡走得较为顺利,沿着秦军近百年东出过程中不断修缮的“东方道”,始皇帝的车马出函谷关,过洛阳,经大梁、陈留、定陶等地直到昔日鲁国的领地。或许是因为旅途较为惬意,嬴政心情大好,他等上了号称“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的邹峄山,召集了一干鲁地儒生商讨“刻石颂秦德”以及“封禅望祭山川”等事宜。

  在完成泰山封禅的大典后,秦始皇又经临淄抵达了山东半岛海滨的成山,随后折回芝罘,经琅琊、郯城、彭城,西南渡淮水,直抵寿春。这条路线所经道路应属昔日齐、楚两国修筑,但由于秦始皇抵达之前,当地驻军已进行过修缮,能够与“秦驰道”系统相兼容,因此,嬴政也并未感到什么不适,随即便经安陆、株县,南至湘山,沿江西行,经江陵、宛县,最终沿着“武关道”返回咸阳。

  可能是感觉到关东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