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秦国很少有昏君,为什么还要163年才完成统一?

www.creaders.net | 2021-08-14 21:03:11  历史春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时间为什么这么长,原因有很多。

  【从秦国自己来看】

  1,在“163年6世”中的前两世(献公孝公)近五十年,秦国处于长期的政治改革中。

  秦国对于六国仍处于弱势,领土都没啥大变化。

  2,秦国对于新占领区的融合,会占用远长于军事攻占的时间。

  例如,秦国前316年灭蜀占领四川,而直到前280年才开始从蜀中集结军队向东进攻楚国。

  古蜀国并不属于华夏文明,秦国用了三十多年去消化融合。

  还比如,在最后进攻楚国都城时。

  后方已占领的楚城,旧贵族发动叛乱,李信不得不回头平叛,导致第一次灭楚战争失败,也是一个道理。

  而经历秦文字度量衡钱币等统一之后,后世的各地文化都趋于融合。

  不用再花太多这种时间,比如同样受封四川汉中的刘邦,只要接管物资兵员,筹集完毕就可立即出击。

  3,个人认为,秦国在前278攻占楚国郢都之后,实力才明显的超过其他国家,而引起诸国共同的敌意。

  在此之前秦国的战争,更像和诸侯相互间的“抢地盘”和“打群架”。

  包括参与联合打击魏国齐国等其他“出头鸟”。

  缺少“统一战争”的特征和味道在里面。

  所以秦国以统一为目的进行的吞并,大约只有最后五十多年。

  【从全局来看】

  4,秦国的对手同样是周朝分封制下成长的百年老国,拥有着强大且极其稳固的根基。

  诱降、恐吓或者内部离间分裂等后世常用的迅速瓦解手段难以成功作用于各诸侯国。

  同时处于弱势状态的势力一般也不会投降(如赵国魏国韩国,很多次被秦军直接打到国都下)。

  只能通过一次次战争从国力上耗尽,更何况秦国自己也打了一箩筐败仗。

  每次大规模战争,又需要少至一两年,多至十余年的休养。(个人认为,这是统一战争时间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5,战国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华夏族各国的大扩张时代,所以六国的实力并不是一直在衰退,很多时候还在增强。

  山西河北北部,河套平原,辽东,四川,湖南,江西,都是在战国阶段被各国吞并然后融入华夏文明的。

  这163年间秦国怎么做到了统一,时间用在了哪里,同时如何体现上面因素:

  首先,各国在上面合纵连横的土地大致是这样的,其中能承载人口和耕地的平原和盆地,就是列国互相争夺的目标。

第一阶段:

  秦献公+秦孝公:脱胎换骨,闷声发财

  秦献公(前384-362)

  此时的秦国发展停滞,经过秦简公时期处于鼎盛期的魏国的进攻,还丢失了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河西地区。

  秦惠公时进攻河西失败。

  同时国内“四代乱政”,政变频繁(秦献公自己也是政变上台)。

  几乎是处于最低谷。

  秦献公二十多年在位时最多的贡献,则是在制度上开始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以及中央集权制度,为秦孝公推行变法起头引路。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前362),则是率军攻入河西并且取得了一个据点:少梁(现陕西韩城),算是开启了秦国拓张的步伐。

  “国际”局势:延续着战国以来的魏国一家独大,其余各国闷声发财中。

  秦孝公(前362-338)

  在常规的历史学习里,仿佛从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就一鸣惊人飞黄腾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孝公二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中,政治改革仍然是主要议题。

  秦国通过变法,转变了生产形式(春秋奴隶制——中央集权+耕战,以战争为生产力)。

  而在领土上,有所突破,仍然幅度不大:

  秦孝公八年,攻入魏国旧都安邑,但旋即撤出;

  孝公十一年攻占固阳,二十四年攻占岸门。

  总而言之,算是完成秦献公时期对少梁的占领,并且以此为中心扩张至少梁周围几个城邑。

  但终孝公一代,河西始终都未被收复。

  “国际”局势:仍然是魏国最强大,不过处于正在被秦赵齐等国家联合打压的衰落中。

  整个秦献公和孝公两代近五十年,秦国完成了统一中最重要且最基础的变法准备。

  但相比于后世的横扫天下,领土上的扩张实际上少的可怜,仅仅几座城邑而已。

  全局来看,这个阶段的秦国,只是处于对诸国国力水平的追赶期,尽管自身国力上升,却并未显现出强势来。

  严格来说,甚至尚没实力被划入“完成统一”的“163年6世”中。

  

三 第二阶段

  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前期:崛起和边疆开拓

  经过前期的政局稳定和军事准备后。

  1,报复魏国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收复河西;

  九年(前329):攻占函谷关地区,同时攻入河东并且占据黄河东岸数个据点;

  十年(前328):魏国放弃上郡(现陕北,延安和榆林)。

  2,开拓南方

  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8):破诸侯第一次合纵伐秦。

  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前316):灭蜀,占领蜀中。

  此战以及秦军将领司马错在后人中的存在感很低。

  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影响极大:直接获得了耕地人口相当于大半个秦国本身的川西平原以及汉中平原。

  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以汉中六百里地诈骗楚国离间齐楚,而后联合齐国伐楚。

  于丹阳一战歼灭楚军8万,获得了由关中平原通向南阳平原的武关通道以及楚国所属汉中地区(现安康)。

  并于次年(前312)蓝田之战挫败楚国军队的全力反攻。由于国力消耗严重,且战略要点丢失,楚国对秦国转入守势。

  前312,秦惠文王后期扩张领土。武关是连接关中与南阳的战略通道,秦军可借此东入中原或者南下江汉

  (秦国此后政治波动较大,十余年未持续大量用兵)

  3,打压韩魏,向中原渗透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白起破韩、魏于伊阙,歼灭联军24万人,基本控制洛阳盆地。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攻韩国,占领以宛城为中心的南阳盆地。

  秦昭襄王十七至十八年(前290-289):攻占魏国轵关,切断连接魏国河东与中原两大领土间的战略通道。

  而后连续攻占全部河东之地。韩魏两国实力被严重削弱。

  前288,伊阙之战后。洛阳盆地虽然还有周天子,但也仅仅几座城;

  河东为数百年来晋国以及战国魏国的首都地区,由轵关可直接进入中原;

  南阳作为楚国春秋初年就开始经营并北上中原的战略基地,先前已经被秦韩联合攻占。

  秦国开始了正式的崛起。

  经过五十年间三阶段连续大规模战役,秦国由关中中西部一隅的弱国,一跃成为拥有整个关中,河东,川蜀,南阳四大片平原的强国。

  并且对韩魏楚形成了优势。

  不过同期“国际”格局中有趣的是:

  同时期的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灭中山国占河北,又出击游牧民族占据河套平原,国力大增;

  燕国也扩张至燕山以北,开拓辽东;即使在西线被秦国打压的楚国,也在东线灭了越国,占据了江西,江淮,江南大片土地。

  总之,这一阶段,秦国跻身强国之列,共同逐鹿中原。

  不过同时期各大国的国力(秦赵燕齐楚)都有增强。

  这一阶段更像是相互间的碰撞,尚未形成秦国一家独大力压六国的局势,其间秦军的战役,“统一战争”的味道和气氛并不明显。

  

四 第三阶段

  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真正的“灭国”和“统一”

  1,先灭一次楚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马错从蜀中进攻楚国,占领原巴国(重庆)以及楚国黔中(湘西),楚国被迫用上庸之地换回黔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军不给楚国喘息之机,从北线占领邓县(现襄阳),西路占领西陵(现宜昌,此时的今重庆全境以及三峡地区应当也已被秦军攻占)。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国中央精锐全部溃散,秦军占领整个江汉平原,以及原先黔中地区。楚国元气大伤,迁都至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借国力和地势,在白起指挥下,几乎攻占了楚国的半壁江山。

  经此一战,秦国疆域大增,超越各国。吞并天下之势隐约可见。十年后,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正式被定为统一国策。

  2,在北线,秦军开始从河东和洛阳盆地频繁出击中原各国。

  无法大面积占领土地,而是不断消耗各国国力。韩魏在秦国打击下国势益衰。

  3,攻赵惨败

  秦国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六国中最强的赵国。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两次进攻赵国,战败;

  四十二年(前265):攻赵,齐国营救,秦军撤退;

  四十四至四十七年(前263-260):攻韩赵上党,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秦军也损失相当,占领上党。(长平之战)

  四十八至五十年(前259-257):进攻赵都邯郸,列国合纵攻秦,秦军大败,损失三十余万,丧失上党及河东。

  十多年的进攻,秦国遭遇了最大的失败,长平之战惨胜,战果还未保住,反倒丢失了原有国土。但同时,赵国的国力遭到了根本性的削弱。

  4,卷土重来

  五十三年(前254):攻魏,收复河东。

  庄襄王二年(前248):攻赵,攻占太原地区。

  庄襄王三年(前247):攻韩,再次占领上党。

  5,遭遇反扑

  庄襄王三年(前247):魏国信陵君引导五国合纵伐秦,至函谷关。

  秦始皇六年(前241):赵国引导五国合纵伐秦,攻入关中,后被秦军击退。

  6,再度攻赵

  八年(前239):攻赵屯留,将领叛变失败。

  十一年(前236),秦军小幅进攻,扫清上党地区和河南北部。

  十三年(前234)秦军由山西进入攻入原中山国地区(今石家庄),赵军损失近十万。

  十四年(前233),赵国最后主力李牧军反击秦军,秦军被歼灭十二万,败退回山西。

  十五年(前232),秦军从南路进攻邯郸,再次被击败。

  这一轮进攻赵国在领土上几乎又是毫无进展,但最大的意义在于,耗尽了赵国最后的力量。

  7,最终统一

  十七年(前230),灭韩占领郑州地区;

  十九年(前228),再次卷土重来的秦军最终攻破邯郸,扫清河北;

  核心区域全部丢失,虽然还有宗室逃往代地,但是一般都默认此时的赵国已经亡国了。

  二十至二十一年(前227-226),攻占燕国首都地区(北京天津唐山),燕国退往辽东;

  二十二年(前225),灭魏,扫平中原;

  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前224-223),全力攻楚,占领长江以北所有楚国领土;

  唇亡齿寒,坐视顽强的赵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魏楚也免不了被秦军集中全力迅速击破的命运。

  二十五年(前222),灭残余的赵国(代,今张家口地区),燕国(辽东)和楚国(长江以南的江西,江东和湖南)。

  二十六年(前221),灭齐,占领山东,统一全国。

  同上,还有四十多年没有参与任何抗秦战争的齐国,秦国不会给他任何余地。

  最后上一张统一全图:

  秦初全国统一图(图源@鄙视抢沙发的)

  最后一阶段,才有统一战争的意味。

  秦国一家独大,对六国步步紧逼,不断侵蚀其国土,消耗其有生力量。

  所遇到的抵抗和反击也远大于前两阶段,甚至多次惨败被诸侯反吞国土,严重时首都咸阳都被威胁过。

  如开头所说,这阶段才是和诸侯“拼尽家底”,将统一变为现实。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