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诸葛亮安排了许多非同凡响的对手:
嫉贤妒能的周瑜,狡诈多疑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两军阵前,摇唇鼓舌,最终劝降不成,反被诸葛亮骂得怒气填胸、倒栽马下,这便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武乡侯骂死王朗”。
自此,二人的阵前互喷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桥段,甚至有不少人在各网络平台围观打卡这次“世纪骂战”。
各种各样的配音搞怪视频层出不穷,王司徒倒因此成了“现代网红”、“三国顶流”。
诸葛亮一句“我竟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不仅将王朗气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也将“厚颜无耻”的标签贴在了他身上。
其实,王朗并非小说中写的这样不堪。
翻开他的一生,你会发现:
他非但不是那“潜身缩首,苟图衣食”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反而是一代伟人,人生赢家。
一 危时不乱
东汉名臣的成长路径大致是相同的:
他们先是拜名师、学经学,到首都洛阳的太学去镀金;有了才名后,便受征辟担任中央或地方官员,出色的还有机会成为朝廷重臣。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东汉末年的高门,必须既是儒生也是大族。”
王朗的成长便是如此。
王朗是当时大儒杨赐的门生,这杨赐出身名门“弘农杨氏”,又位列三公。
老师显赫的政治背书,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王朗早早便踏入仕途。
因此王朗十分感念师恩,杨赐辞世后,他痛彻心扉,如丧考妣,脱下官服,换上麻衣,决心为老师守孝三年。
这一义举令王朗的名声不胫而走,传遍乡里,此后接连被“举孝廉、辟公府”,但他都以服丧 之期未满而一一谢绝。
直到三年期满,他才接受了徐州刺史陶谦的举荐,做了陶谦的治中从事。
当时汉室已如大厦将倾,汉献帝也被西凉军阀从洛阳挟持到了长安。
贼臣弄权,天子流离,但各路诸侯却选择作壁上观,除曹操外更无一人对汉献帝施以援手。
就在此时,王朗挺身而出,他力谏陶谦:“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
陶谦接受了他的建议,并遣使带奏章到长安,表明坚决拥护汉献帝。汉献帝得到消息后,大为感动,立刻下诏“拜陶谦安东将军,王朗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任职期间,惠爱在民,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可好日子总是短暂的,横扫江东的孙策很快就盯上了会稽这块肥肉。
当时,王朗的幕僚们都认为孙策势力庞大、能征善战,不是会稽郡的兵力可以抵抗的,便建议王朗避而不战。
但王朗是个纯粹的儒者,骨子里流淌着忠君爱国的血液,尤其是他这“会稽太守”一职是皇帝亲命,自己就是死,也不能弃城而逃。
“身为汉吏,宜保城邑”的王朗一点儿也不慌乱,早已下定决心与孙策决一死战。
可王朗毕竟是儒者出身,在研究学问上他是专家,但说起领兵作战,他可就是一个门外汉了。
没过多久,会稽便被孙策攻占,王朗也兵败被俘。
由于王朗本身的名气很大,加之此时的孙策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他不仅没有加害王朗,反而十分诚恳地劝说王朗为自己效命。
对于孙策的主动示好,王朗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在他看来,孙策攻占的是天子的城池,这是大逆不道之举,自己身为大汉官员,岂能和逆贼同流合污?
于是,他严词拒绝了孙策,坚守住了汉臣的尊严。
王朗坚守臣节、威武不屈的事迹很快传遍天下,就连远在许昌的曹操也有所耳闻。
曹操听闻王朗的义举后,便上表汉献帝征召王朗到朝廷来任职,也正是这道诏命给了王朗新的希望。
对于孙策来说,曹操的面子是要给的,因为对方很有实力;汉献帝的面子也是要给的,因为对方毕竟还是天下共主。
反正王朗对自己来说也没什么用,那不如卖个人情,把他送给曹操吧。
就这样,王朗不顾战乱的危险,辗转几年后,终于来到许都,开始了他的新人生。
二 安时不怠
王朗来到献帝身边后,没过多久就发现,献帝看似受到曹操的保护,实则活在曹操的阴影之下。
曹操才是许都真正的主人。
王朗感受到了曹操的野心,他并不甘愿做一个纯臣,而自己那小小的忠心,与对方的野心相比,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大厦将倾,他很无力,也很无奈。为了保全自身和家族,他只能选择妥协。
所以,他来到许都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与自己的过去割裂,去拜曹操的“码头”。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平心而论,在那乱世中,即便是选择改换门庭,也并没有什么可苛责的。
而且值得肯定的是,王朗并非两面三刀的小人,在后来二三十年安定的生活里,他一直都尽到了一个人臣的本分,没有片刻懈怠。
曹操成为魏王后,让王朗任职魏国大理,即最高司法长官。
在办案中,王朗坚持“务在宽恕,罪疑从轻”的原则审理案件,以治狱见称。
王朗一直心忧天下,自从各路诸侯起兵以来,已三十余年,“四海荡覆,万国殄瘁”。
针对这种现状,他上表曹丕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以济其弱,以赡其乏”,为曹魏制定了一个二十年发展规划。
曹丕在称帝后,经常出宫游猎,有时甚至半夜才回宫。由于曹丕是个很记仇的人,所以当时很多大臣都不敢进言劝谏。
但王朗却看不下去了,他直接上表说道:“近日车驾岀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
王朗可丝毫没有给曹丕面子,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曹丕的问题。曹丕听后自知理亏,便答应下不为例,从此也更加敬重王朗了。
王朗不仅能够在一旁规范曹丕的言行,还能够在国事上建言献策。
公元221年,吴蜀夷陵之战爆发。曹丕诏令群臣讨论,是否应该趁机出兵,联吴灭蜀。
众臣都觉得此计可行,王朗却提出“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的战略方针,认为魏军不应在此时出击,而应耐心等到孙权亲征且与蜀军相持不下时,才突出重兵猛攻蜀军要害。
曹丕采纳了王朗的意见,果然消耗掉吴蜀不少兵力。
后来魏明帝曹睿即位,王朗依旧保持着一个谏臣的作风,面对曹睿的大兴土木,他直言相劝,毫无保留,因此深得眷顾。
生前官拜司徒,位列三公;死后配享庙庭,荣宠不衰,王朗真算得上是人生赢家。
三 人生赢家
其实,比起政治,王朗更喜欢做学问。
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而非争权夺利的政客。
《三国志》称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王朗博学广闻,校注的各家经典都很权威,由他所作的《周易传》更是被官方拿来作为学生考试的必备教材,后世也把他注解中的思想称为“王学”。
其子王肃继续了他的遗志,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是“王学”的领军人物。
其他几个儿子也大都功成名就,孙女王元姬后来嫁给司马昭,先后生下5子1女,其中长子司马炎正是晋朝的开国皇帝。
如此一看,王朗简直是那纷纷乱世中的人生赢家。
而且他还恭俭节约,对于那些缥缈的荣华富贵并不在意。
曹丕称帝后,在分封王朗户邑时,还准备封其一子为列侯。但王朗始终不同意,并请求将爵位封给侄子王详。
王朗淡泊名利,乐善好施,是世人崇敬的道德模范,更被曹丕赞为“一代伟人”。
或许正是因为王朗的高尚德行,才让王氏家族得到了上苍的眷顾,不仅其本人活到了76岁的高龄,就连他的后人也都有不错的归宿。
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的桥段则是子虚乌有,事实上二人从未见面。他们两人的唯一对话,便是在刘备去世后,王朗等魏国大臣写信劝诸葛亮称蕃。
诸葛亮则做了一篇《正议》公布天下,表明了严正立场,并捎带着鞭挞了那些对他提出投降建议的魏国臣子。
由此看来,王朗被诸葛亮“骂”了几百年也真是有些冤枉了。
正如曹植所说:“王司徒,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
王朗始终是一个恪尽职守的臣子,是一个高才博雅的文人,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名士。
他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谋之功,但他危时不乱、安时不怠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所有晶圆被“销毁” 华为落得一场空 |
2 | 习权力风向标又出现异常 |
3 | 蓬佩奥出局 更多内幕曝光 竟与乌克兰有关 |
4 | 向川普发出警告 北京打响第一枪 |
5 | 宣布封校!规模远胜白纸运动 多地大学生串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