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胡锦成
1
伍秉鉴死了。
傍晚时分,一阵数百人的震天动地的哭号声从一座堪比皇宫的宏大私家府邸中传了出来。
守在这座豪华府邸大门前的洋记者们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他们终于等来了一个可靠的消息:伍浩官死了。
很快,国内外的各大洋文报纸相继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标题:世界首富伍秉鉴因病逝世。
2
在中国的历史上,富可敌国的大有人在,似乎只有伍秉鉴被称作世界首富,尽管在今天,他的名气可以还不如同是清代的山西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或河南康家大院里的康应魁(康百万),更不要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和官商一体的盛宣怀,但似乎只有李伍秉鉴在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心目中曾经是财神一样的存在。
2001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评选出了过去一千年里位居世界前50的富豪。在这50人中,中国共有四人上榜,四人中有两个清朝人,其中的一个你一定能想到,那就是和珅(见《和珅之死》),还有一个就是伍秉鉴(其实,《华》报上列出的是六位,那二位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我之所以没有把这二位算作是中国人是怕蒙古国的人说我是乱认祖宗)。
中国过去千年的四位世界首富: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过去的1000年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 4 名中国人: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
1.刘瑾(1452-1510),职业:朝廷宦官;财富来源:贪污。
2.和珅(1750-1799),职业:皇帝身边得力的人;财富来源:贪污、回扣。
3.伍秉鉴(1769-1843),职业:贸易人;财富来源:进口、 出口、钱庄。
4.宋子文(1894-1971),职业:金融家、政府官员;财富来源:银行业、欺诈行为。
跟川普一样,伍秉鉴也是出生于富商之家,他的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而令伍家得以参与对外贸易的机缘则是清朝中期的一场改革开放。
3
清中期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闭关锁国从流氓皇帝朱重八开始。
1368年,逆袭成功的朱重八在南京称帝,其时,西北有退缩到蒙古高原的残元势力,东南有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部以及不时骚袭的倭寇(所谓倭寇其中多是武装商人)。农民出身的朱皇帝把国家当成自家的菜园子,为了不被偷菜,他西北修长城,东南禁海运。
朱皇帝将沿海居民内迁,片板不许下海。在朱元璋的海禁铁幕下,唐宋时曾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几乎禁绝——仅作为一种礼仪象征的朝贡贸易,还被允许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
清夺取了明的江山,作为离海洋文明更远的游牧民族,满清统治者同样是明夫清随,禁绝海运,直到了清军攻占台湾之后的1684年,康熙皇帝才认为“海洋贸易有益于生民”,方下旨解除海禁。
1685年,清政府先后设立粤、闽、浙、江四大海关,作为外商来华贸易的指定地点。
在这四大海关中,只有粤海关的监督系专任,其级别与巡抚同,直接向皇帝和户部负责。
广州自唐以来就是亚洲最重要的商贸大港和货物集散地,朝廷一旦开放海禁,原本处于走私状态的海上贸易就不再违合法,广州立时复兴为唐宋。
从康熙开海的1685年到四口通商结束前的1753年,仅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到中国各口岸的商船就有189只,其中到广州的有157只,占总数的83%。
4
中国出了个十三行
2017年,某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清初( )。
①官府垄断对外贸易
②丝织品是主要出口商品
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您能选出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么?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A,也就是排队了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理由是“银钱堆满十三行”。
但在我看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应该是①②③④,而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①对外贸易,②丝织品出口,和④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的前提。至于“银钱堆满十三行”,并不是否认开放政策的理由。
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洋船“只许在广州收泊交易”。这道上谕,意味着大清帝国从“四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
1759年,英国商人洪任辉(James Flint)通过行贿的方式,把一纸控诉粤海关监督李永标等人敲诈勒索,希望天朝改革贸易制度,保护正常贸易的诉状送至乾隆御前。乾隆阅罢大怒,他怒的不是官员贪污,而是竟然有中国人帮助一个洋人状告大清官员,给境外势力递刀子。
这个状纸换来的是洪任辉蹲了三年大牢,帮他写状纸的四川籍商人刘亚匾被以“为外夷商谋砌款”的罪名斩首,而贪官粤海关监督李永标没有获罪,只是找了一个“管束家人不力”的借口,被提前退休了。
四口变一口,粤海关成了唯一的海关,由于清廷认为官员与夷人打交道严重违反了礼仪和祖制,于是出现了官府与外商之间的中介行商。
十三行就是当时这个中介行商的统称。
5
十三行是皇上的小金库
“十三行”并非只有13家,多时26家,少时4家。
“十三行”这一称谓起源于明朝,是明朝地下或半地下从事海外贸易的统称,至于明朝是否正好是十三家,就没有知道了。
西方人将行商形象地称为“清朝管理外国人的警察”,鸦片战争之前,常有外国商人大吐苦水,声称在大清国如何遭受中介行商的刁难与霸凌以及官府的敲诈与勒索。
外国商人除了满足政府要求的“身家殷实,赀财素裕”之外,还要花20万两银子才能买到与中国从事经贸的许可证。
20万两银子这要当时可以买几百套四合院。
不过洋商们肯交这笔钱,也可以从中看出对华贸易利润之丰厚,只是这些钱说到底最后都是由中国的消费者埋单了。
作为钦定的外贸代理商,行商控制了广州,也是整个大清国的外贸。
洋商想与中国人做买卖,就必须做到:
1.向行商交手续费得以行商的名义报关;
2.请行商代理清关货物的进出口关税;
3.请行商作自己与朝廷之间的中间人;
4.请行商来给自己充当担保人。
美国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里说:“行商控制了广州口岸全部的对外贸易,每年总额达数百万元,受益固多,责任亦重。外国商船或其代理人如果违犯了‘规条’,俱由行商负责……由于这种关系,我们戏称他们为‘我们的假教父’。”
在大清的财政收入中,关税是仅次于地丁税和盐税之外的第三大税种,而粤海关的税收,占了全国关税的1/4。至于来自广州的这些关税收入,其中有24%归皇室所有。也就是粤海关其实就是皇上的小金库。
谁的钱最好挣呢?现在是妇人和孩子的,从前是皇上的,因为皇上不知道市面上的行情呀。比如有一个大臣壮着胆子说自己吃的鸡蛋十两银子一个,皇上很奇怪地问你吃的鸡蛋怎么那么便宜呀?朕吃的是五十两一个的,大臣只好说自己吃的是转基因的臭鸡蛋。
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干上这个买卖,还愁发不了财么?如果你的头脑再灵光一些,还愁发不了大财么?
伍家的历代“浩官”们就是这样的人。
6
伍秉鉴的经商之道
1783 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 19 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号。
伍秉鉴就是伍浩官二世。
1801年,32 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由此快速崛起,很快,伍秉鉴就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一飞冲天。
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在海外的投资都是委托外国朋友进行的,他与外国朋友的相互信赖,也超出常人的想象。在外国人看来,伍秉鉴个人充满人格魅力,“在诚实和博爱方面享有无可指责的盛名”,始终被看作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美国商人在华多年不能回国。一日,伍秉鉴问他你怎么不想家呀?那人答,我怎么会不想家呢,只是我的生意赔了,我借你的七万五千两银子还不上,我怎么能走呢。
伍秉鉴听了这话,十分感动,他说,你是我见过的最讲诚信的朋友。随后他叫账房先生取出那张欠条当面撕碎,对那人说,现在你可以安心的回家了。
因为有这样的声誉,美国人把伍秉鉴当作最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甚至有一艘商船就是以“伍浩官号”来命名的。
到1834年,伍家的财产估价为2600万银元,这个数字虽然不及和珅的十分之一,但也是将近当时中国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今天中国富豪榜上的前十位的资产总和只有0.4万亿美元多一点,占比不到2020年财政总收入18万亿人民币的五分之一。由此可知当年伍秉鉴财富之巨。
也许伍秉鉴未必就是当时中国最有钱的人,只是那些比他有钱的人没有象和珅一样被曝光罢了。这就像今天的某些人比马云更有钱只是没有上福克斯排行榜一样。
7
林则徐盯上了伍秉鉴
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出了一位世界首富。那就是掌管皇家内务府的和珅。只是那时外国人并不知道有和珅这么一号人物,于是和大人的世界首富也没有得到吉尼斯的认证。
19世纪,白银外流,中国还是出了一位世界首富,这位就是十三行的总商伍秉鉴。
白花花的银子因为鸦片的输入像水一样的流向海外,中国由出超变成了入超。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他对道光皇帝说:“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无可御敌之兵是因为国人都成了大烟鬼,无可充饷之银是因为银子都买了鸦片烟。
然后,皇帝让老林去销烟了。
林则徐在虎门销完烟自己也知道捅了篓子,因为在当时鸦片是合法的外贸商品,大清国不但从海外进口,自己也大量生产,只是供不应求且品质和价格都没有竞争优势而已。
但是当时的林大人并不是很怕洋人,他认为只要停止向洋人出口茶叶和大黄,洋人就会个个便秘最后憋死,后来发现洋人不用中国的茶叶和大黄也没憋死,然后就对皇帝说洋人没有膝关节,腿不会打弯,只要一上岸,拿棍一捅就捅翻了,然后上去拿绳一捆就完活了,这话皇上居然信了。
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到广州。此时的的怡和行由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打理。
伍秉鉴此时早以得知林则徐来广州的目的,他让儿子伍绍荣警告那些外国商人,不要往刀尖上撞。但官府要找商人的毛病,还跑了你个卖切糕的不成?
3月18日,林则徐将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等商人唤到公馆,一顿痛责,指责他们勾结洋人,走私鸦片。要求伍绍荣等人尽快与洋商联系,限三日内交出所有鸦片。
伍绍荣匆匆赶到洋行向外商,宣布了林则徐要求各国外商呈缴烟上的谕令:“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但伍家和外商的交涉并不顺利,尽管伍家答应用自家的财产赔偿洋商的所有损失,也只有那些夹带鸦片少的外商愿意配合,而最大的烟商英国人颠地则拒绝合作。
三天后,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但是,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他决定给伍秉鉴一点颜色看看。
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人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伍绍荣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但林则徐并不为之所动,并厉声痛喝,“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
同一天,伍秉鉴和另一行商潘正炜也被林则徐摘下顶戴,套上锁链,游街示众。伍秉鉴斯文扫地,颜面尽失。
最后,伍秉鉴虽然没有被林大人处死,但也被敲诈了200多万两银子。
1840 年 6 月,鸦片战争爆发。一位美国商人的回忆录里描绘伍秉鉴听到这个消息时“瘫倒在地”。
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
8
掏钱吧,老伍头
1841年5月,清军战败,被迫向英军交纳600万银元的赎城(广州)费,伍家出了110万银元。
《南京条约》签订后,按要求大清国要赔款2100万银元,家又交了100万银元。虽然,伍秉鉴每次都表现得很积极很主动,但割谁的肉谁不疼呢?
何况儿子还被林大人押在大牢里,大人虽嘴上说只要命不要钱,但谁不明白这就是绑票呢?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鉴写信给他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朋友库欣说,如果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十分想移居美国。
同一天,他在写给另一位美国朋友福布斯的信中也表示:“如果我现在是青年,我将认真地考虑乘船往美国,在你附近的某处定居。”
那时的美国并不是今天的美国,还是一片蛮荒之地,世界首富哪里不能去偏偏要去美国呢?这还不全是被林则徐给逼的么。
伍秉鉴虽然是世界首富,财产是美国当时最富有的身家约全七百万两白银的首富的四倍左右,但在林大人眼里,他就是一块随时可以拿来榨油的肥肉。
其实,把行商当肥肉来敲诈的并非从林大人始,只是林大人赶上了鸦片战争,他要打仗,就要买船、买炮、修工事,哪样不需要钱呢?普天之下,谁最有钱?连外国人都知道呀,大清国的伍浩官!
而伍秉鉴想跑路去美国还不是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只有美国才是私有财产最安全的国家。
9
首富死了大清也快完了
1843 年9月4日,被称为19世纪前斯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在他那个有着至少五百仆人,占地仅次于皇宫的大宅院里死了。
他死时74 岁。
他死后,伍家的怡和行还有十三行里的其它各商行都一个个的都被官府掏空了,然后就一个个的没落了。
而大清也就此走向了风雨飘摇。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2025,网曝荣氏家族全家移民加拿大 |
2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被送精神病院 |
3 | 风向变了?山东率先宣布 |
4 | 震撼,习近平昨天终于认账了 |
5 | 要变天!张又侠已掌控了警卫局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2025,网曝荣氏家族全家移民加拿大 |
2 | 中南海,真够怂的! |
3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被送精神病院 |
4 | 上万陕西人暴动了! 学生死亡真相被隐匿 |
5 | 风向变了?山东率先宣布 |
6 | 吓坏了 北京密令曝光… |
7 | 沙利文通报!一则关于中国的消息令人震惊 |
8 | 震撼,习近平昨天终于认账了 |
9 | 自感大事不妙 习作最后挣扎 |
10 | 高盛突发重大警讯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