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朝堂不议事 清代皇帝翻牌子见大臣?

www.creaders.net | 2021-09-26 21:06:05  史客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清宫剧中,皇帝上朝时,身穿明黄朝服,高坐龙椅之上,看着大臣在那里面红耳赤地争辩,即使在书房和大臣议事,太监婢女都可以随侍在侧……历史科普作家橘玄雅在《清朝穿越指南2》中说,这一切都是影视剧编造的。清代皇帝其实很少上朝,“翻牌子”见大臣才是常态,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在多数人的概念中,清代皇帝所谓的“上朝”就像戏台或者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每天早晨,皇帝穿着明黄色的朝服,坐在太和殿上,下面站着好多文武官员。然后商议朝政,不时还要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一下。但事实上,清代“上朝”多数并不是您想的那个样子的,而且一般科普书中所说的“上朝”可能也是有错误的。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清代本身的两种“朝”,即“大朝”和“常朝”。

大朝,虽然有“朝”字,但是应该理解为“朝贺”,属于一种国家级的庆典。根据《清史稿》的说法,其肇始于天命元年(1616年)的元旦大朝,定型于天聪六年(1632年)。根据制度,这种大朝只在每年的元旦、冬至和万寿节举行。举行的时候,仪式十分隆重。在太和殿里,皇帝坐在龙椅上,官员们都穿着朝服,殿中除了豹尾班侍卫和前引大臣、后扈大臣以及记注官外就没有别人了。入八分的宗室王公站在太和殿的丹陛上,文武百官站在太和殿广场的丹墀上,在鸣鞭之后,朝着皇帝的方向三跪九叩,之后有一个赐茶赐座的过场,皇帝便回宫了,仪式也随之结束,全程是完全不讨论朝廷政务的。

常朝,也应该理解为“朝贺”,但是其中已经有了一些处理政事的含义。根据《清史稿》的说法,常朝是最早处理政事的“上朝”,始于“太祖丙辰建元后”,也就是天命元年。当时规定每五天视朝一次,皇帝和各官员都穿朝服,官员们先统一行礼,然后各部院衙门出班奏事,这跟戏台和电视里描绘的“上朝”就很接近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被俗称为“坐朝”。而在入关之后,百官“每日入朝奏事”成为惯例,这样一来,固定时间的常朝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它先是在顺治九年(1652年),改为每月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常朝,即每月三次,后来又规定百官见朝、辞朝、谢恩等行为,都在常朝进行,仪式排场和流程以及服饰都与大朝相同。这多少给常朝保留了一点点“政事”的含义,但是说到底都是“走过场”,所以清代皇帝大多不参加常朝,即所谓“不御殿”。一旦皇帝常朝“不御殿”,需要行礼的官员就“行礼午门外”便可,于两方面其实都方便得多。

这两个“朝”,除了常朝在入关前还有处理政务的功能外,后来都沦为仪式化。而在清初期,真正的“上朝”,其实是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指的是皇帝每日在乾清门设座,会见各衙门官员,处理政务的行为,俗称“坐门”。一般认为,御门听政形成于顺治朝,以康熙朝最为普遍,圣祖康熙帝基本上每天都要听政的。根据制度,春夏两季每天的辰初(7:00),秋冬两季每天的辰正(8:00),皇帝在乾清门设御座御案,皇帝身后是乾清门侍卫,御案前方东侧依次跪着内阁大学士、内阁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陪奏官,西侧跪着记注官,门外广场上则站着翰林院、给事中、御史以及领侍卫内大臣等侍卫官。皇帝和官员均穿常服。

不过,有学者从圣祖康熙帝每天坚持御门听政这一点引申,认为清代每个皇帝都坚持每日御门听政,这其实也是错误的。这种每日御门听政的方法,从雍正朝开始已经凸显出其不合理之处,如雍正帝自己所说,“各衙门奏事,有一日拥集繁多者,有一日竟无一事者,似此太觉不均”,故而改为“凡部院所进本有未经奉旨者,摺本下内阁,积若干,传旨某日御门办事”。在此背景之下,之后的皇帝御门听政的次数就更少。根据统计,乾隆五年(1740年)全年,乾隆帝一共御门十三次,其中还有三次在闰月里。嘉庆五年(1800年)全年,嘉庆帝一共御门十次。道光五年(1825年)全年,道光帝一共御门七次。咸丰五年(1855年)全年,咸丰帝一共御门四次。到了同治朝,则干脆就不再御门听政了。

从雍正朝开始,逐渐取代了御门听政而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之一的,是“召见”,也称为“召对”,清中叶在宫内称为“见大臣”,清晚期则称为“叫起”。

所谓“起”,就是批次,这与召见的流程有关。清代召见的流程,是大臣们一早先在宫内集合,递上写了自己名字的绿头牌,称为“递牌子”。皇帝用早膳的时候,太监呈上来当日交进的绿头牌,皇帝想要见谁,就把写了谁名字的绿头牌翻过来,即“翻牌子”,不翻的称为“撂牌子”,即是今日不见。因为是在早膳的时候决定的,所以大臣们的绿头牌也叫“膳牌”。太监出来后,安排被“翻牌子”的大臣准备觐见,被“撂牌子”的就直接出宫去办公或休息了。这些被召见的大臣不能一次都进去,一般分成几批,每一批叫作一“起”。如大学士那桐曾经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初十日被召见,他这样记录道:七月初十日。传递膳牌。卯刻赴园,两宫在仁寿殿召见公同阅看考查政治王大臣十三人,分为两起,军机六人一起,醇亲王,王、孙、世、那四中堂,张大人百熙,袁宫保世凯七人一起。

顺便一提,清中后期的时候,一般军机大臣们每天早上都要固定被召见,也就固定是第一起,或者不算起而先于第一起入见,称之为“入对”,实际上是帮助皇帝处理书面公务。另外,如果大臣主动请见,一样是要早上递绿头牌,皇帝看情况决定见或不见。

具体召见的情景,清人有过具体描写,这里概述如下:

召见一般是在养心殿,到了自己的“起”,则在养心殿内东间帘外稍候。太监掀起帘子,官员便进去。里间里,皇帝坐在北面的座位上。官员面朝皇帝下跪,同时脱帽,放在右腿侧,汉官口奏汉语“臣某某,叩谢天恩”或“臣某某,给皇上请安”;满官则用满语。奏毕,官员戴上帽子起立,往东北方向走三五步,地上有一块垫子,在垫子外面跪下,不需摘帽,惯例目视宝座脚跟,等候皇帝问话。之后皇帝就开口问话了,习惯上要求是皇帝问什么,就答什么,官员不可主动发问。皇帝问完想问的话,说“去吧”。官员再起立,后退斜行数步,自己打帘子出去。

您可以看出,召对的全部过程只有皇帝和大臣参与,连太监都不能“围观”。清代大臣曾经说过:“凡召对时,一殿之内,只有御案一座,绝无侍从一人。殿前太监遇掀帘送入,后即避往他处,俟召见之人掀帘出门,始由对面赶来。盖宫中规矩极严,绝无耳属于垣之事。召对之人,如何称旨不称旨,及如何奇形怪状,他人皆不与闻与见也。”还是相当保密的。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