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35年前,一位盲人来到上海外办:英国女王要见我

www.creaders.net | 2021-09-27 14:38:58  历史微时刻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86年秋的某一天,一位白发苍苍,双目失明的老者在儿子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上海外事办公室的大门。

外办虽然安排人员接待了他们,但从接待员的语气和神态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老者的鄙夷。

接待人员上下打量着穿着略显朴素的老者,然后问道:“这是用来处理接待外宾事物的单位,你们来这里干什么?”

老者听后,不紧不慢地说道:“我知道,我就是来询问一下关于英国女王来上海举办招待会事宜的”。

听了老者的回答,接待人员大吃一惊,虽然英国女王访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但“女王来上海举办招待会”在当时还处于保密状态,除了外办等相关单位之外,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是其他政府单位也根本不了解。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在当时极其保密的事情竟然被一个盲人所知,在场的外办人员立即提高了警觉,他们疑惑的问老者:你怎么知道。

老者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口袋中掏出了一张请柬,然后才对接待人员说:“可能是因为女王和爱丁堡公爵向我发出了邀请吧,我就是想来核实一下真假”。

听了老者的话,接待人员不敢怠慢,他立即将请柬进行核实,最终确定了老者拿出的请柬的确是当时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发出的,而且他们在女王邀请的名单上也找到了请柬上标注的“铁明”这个名字,而眼前这位盲人老者,经过身份核实后,也可以确定他就是“铁明”。

事情明朗后,外办人员将请柬送还给铁明,然后郑重的对铁明说:“这是真的,你可以参加10月15日英国女王和爱丁堡公爵在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上举办的招待会!”

听了外办人员的回复后,铁明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原来这是真的,虽然他不清楚英国女王为什么会邀请他这么一个双眼失明的中国老人,但英国女王的邀请却勾起了尘封在他心中四十多年的往事,他心中不禁犯嘀咕,莫不是与那段往事有关系?

铁明1904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熏陶的铁明很早便踏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

1929年,回国不久的铁明进入民国政府工作,后被派往上海农产物检查所当课长,主要负责当时国内进口化肥的检验。

也正是在这一任上,他切身体会到了西方洋商们对中国进口农产物的一手遮天,更体会到了政府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于是愤而辞职,拿起教鞭去了一所中学任教去了。

此后的几年间,虽然基于他的专业能力,也曾有洋商前来高薪聘请他当农业顾问,但他都不为所动,还是坦然的继续当他的中学老师。

直到抗战爆发后,看到贫弱的中国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无情屠戮,而上海也沦陷在即,于是他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再次出国留学,去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准备随时报效祖国的同时,又可以号召海外留学生和同情、支持中国抗战的外国民主人士、团体及慈善机构联合起来,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的抗战。

1938年,铁明获得了中国庚子赔款留学生的名额得以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在牛津大学,他结识了《东西方文明》的作者英国学者史宝廷。

史宝廷虽然是英国人,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对此也研究了很长时间,而铁明则对英国的宪法历史颇有兴趣,于是,两人便相约互相学习,久而久之,两人在很多观点上找到了共同点,很快他们便互相引为知己。

虽然铁明时常与史宝廷谈论历史和文学,但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而且他也未曾忘记自己前来英国留学的目的,因此在与史宝廷的交谈中,他总会或多或少的提及中国抗战及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

虽然当时英国还未参与二战,但熟知中国历史的史宝廷还是对中国人民心生同情,他非常理解铁明痛苦的心情,在安慰铁明的同时,他又在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够给予自己的朋友还有中国人民一些支持。

有一天,当铁明获知国内很多大学及大学生在日本炮火的逼迫下不得不迁往西南后方,而且途中损失了很多藏书,以致于很多师生不得不在毫无参考书籍的情况下艰难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情况后,他再次陷入了焦虑。

他必须要想办法为国内的学生们做点什么,这是他这次留学的目的,更是他作为一名中国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而史宝廷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后来,铁明想到了在英国筹集中国留学生用过的旧书,然后将旧书运送回国的办法。

当铁明把这个想法告诉史宝廷时,史宝廷却认为这远远不够,仅靠筹集中国留学生用过的旧书,实在是杯水车薪,必须再想另一个更好的法子去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正值深秋季节,两人在史宝廷的屋内火炉边促膝长谈,史宝廷在炉边不停地踱着步,突然,他停下了脚步,然后兴奋的对铁明说:“你应该发起一次运动,一次筹集爱国捐款的运动!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这样,我先给你4千英镑,就当是我对你们中国抗战尽一点力吧,然后你继续募捐,如果你募捐到5千,我就再出5千,你若能募捐到8千英镑,我就再给你8千!

我希望能通过这个方式鼓励你勇敢地走上街头,去为正在遭受磨难的中国人民大声疾呼!”

火红的炉火映射在史宝廷的身上并不断地跳动着,透过这团火影,铁明似乎感受到了史宝廷的激情,而他眼睛里折射出的光芒更是让铁明心中为之一振!

这是英国式的挑战,更是一个热爱和平的英国人对中国抗战的一种帮助!

此时无言,铁明走到史宝廷面前,只是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第二天,在求助民国驻英国大使馆无果后,铁明决定通过义卖义演的方式在英国筹集款项,并借此机会向英国民众宣传中国的抗日,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英国人了解: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人民更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那段时间,铁明一有时间就走上街头,虽然当时很多英国人并不热衷于他们义卖的产品,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却被铁明饱含激情的演讲所感染。

很快,铁明和他组织的义卖义演团就在英国小有名气了。而随着名气的扩大,英国人也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理,所以后来英国人对铁明他们参加义演的很多场地费、电费及请的演员演出费用等都给予了一定的减免。

经过铁明的一番努力,义卖义演团终于在第二年的春天筹集了4千英镑的捐款,而史宝廷也一直参与其中并积极兑现自己之前的诺言。

当铁明拿到钱后,他兴奋不已,然后他分别找到牛津大学各学科最有权威的教授,恳请他们开具各学科必不可少和最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数目,然后拿着各科教授开具的书单到当地一家书店进行购买。

当铁明来到书店后才发现,他们募集到的善款购买参考书的数量很有限,远不能满足国内师生的需求,在此情况下,铁明再次发挥了之前义演的激情,他开始向书店老板详细讲述中国抗战的情况,希望能博得书店老板的同情。

令铁明没有想到的是,书店老板不仅被铁明的演讲所打动,更是召集了另外两家书店老板。

最终三家书店老板一致决定:联合承接这笔意义非凡的‘生意’,并纷纷表示,所有的图书,全部按照旧书的收购价卖给铁明,同时书店还承包了从开单到装箱的一切工作,且不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

就这样铁明筹集了3万多册标准参考新书。

当3万多册图书装箱完毕后,铁明又慕名找到了当时从事中英运输生意的英国蓝烟囱轮船公司经理。

当时想要把这3万多册图书送回中国,只能走海运,然而这笔运费数目也不小,很显然铁明根本拿不出来。

于是,他找到了蓝烟囱轮船公司经理,先是向经理宣传了此前英国老百姓和书店老板们的善举,然后再次讲述了中国人民抗战之艰难,中国学生们面临的教育之困境。

在铁明动情的诉说下,蓝烟囱轮船公司的经理也最终被他所感动。

事实上,因为蓝烟囱公司长期从事与中国的贸易,所以,他对中国当时的现状已经有很深的了解了。

于是通过铁明的进一步了解后,这位与铁明素昧平生的经理终于同情心爆棚,他当即允诺蓝烟囱公司将全权负责3万多册图书的运输工作,也是不收取任何费用,完全自愿!

在得到蓝烟囱轮船公司经理的承诺后,铁明激动地留下了泪水,直到这时候,他才敢稍稍地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努力了这么久,他终于能够为中国的抗战尽一份力了!

同时,他又庆幸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英国得到如此多的帮助!

虽然中英两国之间也曾有过战争,但此时此刻,很多英国人对中国的抗战、对中国的老百姓的极大支持还是令铁明心生感激!

按照轮船公司的航运计划,这批图书将被运往香港。

在出发前,铁明给当时的香港大学写去一封信,信中恳请香港大学协助,负责接收这批书籍然后安排人员和车辆经由越南运往内地。

之后,铁明收到香港大学的来信,香港大学自愿承担运送的任务和产生的一切费用!

于是,这场由铁明发起的,由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员参与的,旨在为抗战中的中国师生们带去一丝继续教育之希望的,跨越万里的国际运送就这样完成了。

此后,铁明在英国完成学业的同时继续为中国的抗战奔走呼号。

然而,人世间总会发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当铁明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后不久,一场运动将他卷入了提篮桥监狱。

后来,他被送到劳改场,虽然深陷“囹圄”,但铁明却从没有忘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在农场的那几年,他除了主动接受劳动之外,还积极要求参与农场的建设规划。

经过同意后,他踏遍农场的每一寸土地,切身了解农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自己考察总结得出的结论深入研究并改进农场的土壤,甚至他还在农场搞起了科研,在扩大农场科研成果的同时又办起了酒精厂。

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处的农场成为当时众多农场里的标杆,而他自己也成为了农场的技术骨干,虽然身份有异,却又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

后来,铁明得到平反,当他返回上海后,他又继续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他希望以自己的余生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然而他的满腔热血很快就遭到了打击,由于长时间工作劳累,导致他的眼睛出现问题,后来医生经过检查决定对他进行眼科手术,但手术却失败了。

就这样,铁明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双眼,永远失去了光明。

不过铁明并没有灰心,虽然自己看不见,但他可以借助打字机,自己编写教材,然后在家口授教学。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铁明没想过自己将来的样子,他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教授学生, 而每天登门求教的学生更是络绎不绝。

铁明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国精神鼓舞着每一个前来求教的学生,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他的心中却永远有一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光芒!

墙上的钟声打破了铁明的思绪,将铁明从过往的记忆中再次拉回。

收好请柬,他让儿子带他离开了上海外办的大门,当儿子问起他们是否要回家的时候,铁明却说:“不,带我去一趟英国总领事馆”。

虽然儿子不解,但他是了解父亲的,父亲做出的决定很难改变,而且他一定有要去的理由,于是他牵着父亲的手向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走去。

来到领事馆后,他再次掏出女王的请柬,领事馆的人员核实后将他们请进屋内,铁明这才开口道:“我一个瞎老头,能受到女王的邀请不胜感激,但我眼睛看不见,怎么能赴约呢?”

领事馆的负责人听后,也深以为然,他在询问了老者儿子的身份后,便拿出笔,然后在请柬上恭恭敬敬的写下了铁明儿子的名字并说道:“铁明先生,您的儿子就作为客人一起来吧,车子,由我们派”。

听到总领事的话后,铁明心中再次升腾起一股暖意,刹那间,他仿佛又回到了48年前的英国,回到了与史宝廷彻夜长谈的场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道自己的老友如今怎样了。

情难自己之下,他回到家中依着记忆的时间线写下了《中国的大学是怎样得到那些参考书的》一文。

文中,他详细回忆了48年前的每一个场景,言语之间更是处处表达了自己对史宝廷的思念之情。

然而时隔近半个世纪,历经沧桑的铁明还能再找到当年的挚友吗?他不知道,但他想试一试,于是他将文章投寄给了英国的《牛津》杂志,希望这篇文章能在杂志上发表,而史宝廷或者他的后代能够看到。

文章寄走之后,铁明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中。

1986年10月15日,女王和爱丁堡公爵举行的招待会在黄浦江上的不列颠尼亚号上如期举行。

当时铁明作为唯一一位登上游艇的中国平民,与众多领导、政要站在一起,接受女王的接见。

当女王走到铁明面前时,英国总领事上前一步,向女王介绍说:“他就是从前在牛津大学读中国庚款公费研究生的铁明先生。”

听到总领事的介绍后,女王亲切的微笑着向铁明问好,而铁明也禁不住的吐出了那个此前萦绕在自己心头很久的疑问:“能够幸会陛下,该不是为对我过去在英国做过的那些事的肯定吧?”

女王听后,欣然笑道,她点点头说:“是的,就是肯定你过去为中英民间友谊做出的努力!”

“民间友谊”,这四个字深深的感动了这个已经处于耄耋之年的老人,他虽然看不到女王,但女王的话却清晰的印在自己的心中,永远不会消失,那是对他的认可,更是他半个世纪以来风雨路途的一个见证。

铁明先生应邀参加女王招待会前留影

数年以后,当女王的请柬也成为铁明生命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时,一封来自英国的信再次让他的心升起一股暖意,那是他曾经的英国挚友——史宝廷的儿子寄来的。

小史宝廷在信中说道: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您发表在《牛津》上的那篇文章——《中国的大学是怎样得到那些参考书的》。

我想,倘若父亲知道你们当时的计划一直到现在还被怀念着,并被认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定会非常高兴的。

不幸父亲已在1953 年去世。他为这项事业提供的捐赠款项,是从他和我母亲建立的义举基金中拨付的……”

听着信中的内容,铁明浑浊的双眼终于留下了泪水,原来挚友早已离开人世,想起过去的一点一滴,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再后来,他又收到了小史宝廷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件羊毛衫,小史宝廷信中说道:“但愿这件衣服能为您驱赶严寒”。

虽然挚友早已离去,但他的孩子却承继了他们之间的友谊,给铁明带来了温暖,也带走了他余生里的最后一丝遗憾。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