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明朝建都北京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www.creaders.net | 2021-11-06 17:00:44  历史春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一 看似不可能的“明朝速度”

  明朝永乐四年,46岁的明成祖朱棣,正式公布了一个深远影响中国历史的决定:迁都北京。

  在后人眼里,对于当时立国不到四十年的明王朝来说,“迁都北京”是关系明朝未来国运的重要一步。如果明朝依然将都城放在南京,那么他们对北方边疆的控制,将越发鞭长莫及,唯有迁都战略位置重要的北京,才能巩固边防,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放在永乐四年,“迁都”的决定,却招来了许多文臣武将的反对声。在他们看来,不管北京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想在那时完成迁都,几乎不可能。

  因为此时名为“北平”的北京,经济、人口还是一片凋敝,与“国都”的身份,看上去丝毫没有关系。

  由于长期的战乱破坏,曾贵为元大都的“北京”,在明朝开国时却是残破无比。明初的北京地区,耕地仅七百八十多顷,城区人口只有一万四千多人。而后虽然经过了三十多年苦心建设,但直到明成祖做出“迁都”决定时,北京地区的人口才增长到十九万户,田亩六万多顷。而且由于黄河决口等灾害,东南各省通往华北的运河,几乎全部被阻断。想在这样一块经济落后交通阻塞的土地上,建起一座“新都”,在很多人眼里,这当然不可能。

  但奇迹,却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上演了。

  从明成祖宣布迁都起,此后历经十年辛苦准备,明王朝先以举国之力,打通了自元末明初起断流的大运河,成功恢复了南北漕运,奠定了北京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而后明王朝调集全国数十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夫,更从全国各地筹办物料。仅营建宫城时所需要的金丝楠木,大都来自西南地区,要历经多条水路艰难运到北京。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将迁都北京,并决定修建北京皇宫;1420年,永乐十八年底,紫禁城建成。这座拔地而起的新都,从此成为中国的心脏。

  放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样的“明朝速度”,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奇迹。

  随着这场奇迹的完成,以新都北京为核心,大明王朝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模式,国家机器高速转动起来,从此“用南京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进入了王朝的黄金时代。古老的中华文明,也从此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承受了一场场考验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记忆。一场“明朝速度”,是古都北京的新历程,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段新起点。

  那么,这看似不可能的“明朝速度”,到底又是怎样完成的?

二 伟业背后的“匠心传承”

  如果我们仔细复盘明朝“快速建都”的全过程,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匠心。匪夷所思的“明朝速度”背后,是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刻,锲而不舍的匠人精神。

  就以北京城营建之前,那艰苦的疏通运河工程来说,明王朝不止调度了数十万民夫,更以精细的测算,攻克“汶上分水”难题:明朝建国前,由于地理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当京杭大运河流经山东汶上河段时,常常会遭到“枯水”的威胁,断流更成了常见现象。但是永乐年间时,经过水利学家宋礼、白英等人的精确计算,明王朝以新的“分水工程”思路,解决了这个困扰几代人的难题。从此以后,大运河不但彻底解决了“枯水”问题,独特的工程设计,更让几百年后造访大运河的欧洲学者们惊叹——仅这一处工程,就堪称世界水利史的奇迹。

运河河段

  北京宫城的设计,更处处可见精妙匠心:它以南京明皇宫为蓝本,更吸取了汴梁宋代宫城以及元大都的建造理念,博采众家之长。明代的紫禁城,整体规划讲究对称结构,前后有“外朝三大殿”与“内廷三大殿”的对称,而且这“对称”的三大殿,更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旁的东西路建筑群,比如东华殿和武英殿、东六宫与西六宫,也讲求完全对称。这样的设计,整体结构整肃,构成了壮美且井然有序的建筑画卷。这个画卷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来自建造者精细的计算与规划。

  这样设计精密的建筑群,建造过程自然无比艰辛。为了提高效率,明代的建造者们,更对每一个流程进度做了精确编排:在整体工程开工前,就先完成了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建设,许多的排水暗沟,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还能使用,足见工程质量之高。在宫殿的营建工程上,更采用了“场外加工”的模式:所有的配料在北京周围进行加工,然后在营建中进行组合。现代许多学者认定,这种营造模式,也是现代建筑施工工厂化的前身。

  而在具体的施工进程里,紫禁城每个细节的营造,也都精益求精。比如建造时需要的条砖,主要在今天北京陶然亭一代烧制。条砖的砖坯,却是来自运河两岸的河北、山东等地。这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造就了明代高品质的“细泥城浆新样城砖”。而同样需求量极大的琉璃瓦,则主要来自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的南郊,每一块琉璃瓦烧制前,都要先按照建造规格开出详单,细化到建筑规格、屋顶样式等各个标准,确保每一块瓦都严丝合缝后,再由琉璃厂进行烧制,一砖一瓦,都如此考究。

  正是这样的匠心,确保了紫禁城营建,成为一场高速高效的奇迹。但对于明清北京的发展史来说,这样的匠心,更成为超越历史的传承: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城的建造并没有停止,相反经历了多次翻修和扩建,比如环抱南郊的外城,就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时才完成。明清易代的战乱里,北京也曾遭遇浩劫,许多重要宫殿建筑,也都在清代时重新翻修。应运而生的“样式雷”等新型建筑创举,也令历经考验的北京城,一次次焕发起全新的生命。终于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都,更是中国古代史重要的文明见证。

  正是这一代代传承的匠心,即宝贵的“匠心传承”,成就了紫禁城六百年的辉煌历史。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