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或是自身能力高超、达到了旁人所不能及的地步,或是品格高尚、成了中华民族美好精神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这一个个的历史人物,才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也让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多出了无数故事与传奇。
而在战国时期,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白起作为战国四大武将之首,便毫无疑问地做到了留名历史。但令人奇怪的是,如此一个功勋卓著、能力高超的将领最后的结果却可谓是凄惨无比,其背后到底是为何呢?
一、白起较为冲动的行为导致了他的死亡
1、长平之战中的白起立下了巨大功劳
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地区,将韩国上党和其本国联系完全切断,形成了对上党郡的包围夹击之势。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韩国国君派遣大臣到秦国谢罪,想要通过割让上党来换取自身短暂的和平。然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就此降秦,他与本地居民相谋,想要借助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
当时的赵国在经历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在军事上呈现出日益鼎盛的状态,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够与秦军正面作战的军队。而此时赵国内部的政治环境也较为稳定,有着廉颇、蔺相如等忠臣良将的大力辅佐,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赵国在当时具备了一定同秦国相抗衡的实力。
因此,当时的赵孝成王欣然同意了上党郡守冯亭的建议,出兵接收了这块土地,这也是长平之战的开端。然而,令赵孝成王没有想到的是,赵国却在这场战役当中败得可谓是彻彻底底。在战争最开始的阶段,赵国主帅廉颇坚持防御战略,并不主动进攻,两军因此呈现出对峙状态。
但是,在长久的消耗战当中,赵国国力不足的劣势却渐渐爆发了出来,其后勤补给开始逐渐难以跟上前方战场。如果继续这样僵持下去,那么赵国显然将走向败退。再加上当时秦相范雎使用的离间计,赵国决定更换主帅,用赵括来代替廉颇,秦国则在暗中将主帅由王龁更换为白起。
面对白起这样一个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名将,赵括显然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有鉴于赵国想要急于求胜以尽快结束战争的状态,白起制定了佯败后退、诱敌深入以达到分割包围、消灭敌军的目的。
2、长平之战后的白起陷入了一种孤立境地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追击、一路灭亡赵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长平之战的胜利果实。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想法都无疑是相当正确的,但令白起没有想到的是,军事离不开政治。正当秦国决定发兵攻打赵国之时,当时担任秦国相邦的范雎却在此时跟白起唱起了反调。
作为一个受到秦昭襄王重用的大臣,范雎不仅曾经帮助秦昭襄王集中了个人权利,更为秦国的霸业提供了诸多可行的政策,对推动秦国的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他在此时之所以会与白起唱反调、阻止其灭亡赵国,除了是受到韩赵两国的劝说贿赂外,更多的则是为自己的利益考量。
白起本就已经在长平之战当中立下了巨大功劳,如果此时秦国循着长平之战的战果、灭亡了赵国,那么很显然,白起依然会在灭亡赵国的功劳当中占据大头。这样一来,身为相邦的范雎在朝堂当中的地位也会低于白起一筹,这是范雎不愿看到的。出于压制白起的目的,范雎以秦军疲敝为由、向秦昭襄王建议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
范雎本就能言善辩,再加上自己长久以来受到秦昭襄王重用与信赖的身份,这一建议也在随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肯定,长平之战就此告一段落。而当白起得知此事后,对范雎产生了极大的怨恨,将相之间的关系就此恶化。
之后当秦昭襄王想要再次发兵攻打赵国之时,事情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赵国本身从长平之战的惨败之中反应过来、开始对组织起对秦军的有效抵抗,其余各国也纷纷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出兵援助赵国,使曾经无所不克的秦国军队陷入失败的泥潭。
虽然白起已经建议秦昭襄王此时攻赵只是无用之功,秦昭襄王却依然不听,最终使秦军继续失败。也正是在此时,白起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不仅没有安抚秦昭襄王,反倒还出言嘲讽他之前不让自己趁着长平之战灭亡赵国的错误决定。这一事过后,白起与秦昭襄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恶劣起来。
秦昭襄王本就已经因为秦军的失败而感到异常愤怒,听闻此言自然更加难以克制心中的怒火,强行命令白起作为主帅去攻打赵国。正当白起赶到杜邮这一地方时,范雎再次向秦昭襄王建言,以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的理由,最终将其赐死,一代名将就此死亡。
对范雎来说,白起的死亡代表朝廷当中再无能够与他争权夺利的存在,他的政治地位再度得到了巩固。对秦昭襄王来说,白起作为臣子,不听命令去攻打赵国是其一;出言嘲讽自己是其二;他本人的高超能力是其三。前者使秦昭襄王感到被臣子冒犯的愤怒,后者则使秦昭襄王感到忌惮,欲除之而后快。
可以说,在长平之战后,白起进入了一种君主不信任、大臣不和谐的孤立境地。另外,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环境也促使了秦昭襄王生出杀死白起的念头。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为了建功立业,往往在各个国家之间来回奔波以求受到重用,范雎如此,商鞅如此,吴起也是如此。对士人这个群体来说,国家观念毫不重要,帮助另一个国家来攻打自己出身的国家更是无比常见。
当时的白起就算再傻,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了秦王与秦相的针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为了自己的安危而选择叛逃秦国,这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他凭借着自身出色的军事能力以及对秦国的了解,将毫无疑问地对秦国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出于以绝后患的考量,秦昭襄王也有理由诛杀白起。
二、白起就是一个功高震主的典型例子
在实施军功爵制度的秦国,白起简直就是一个励志的代表。早在白起出生之时,秦国就已经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等人的统治之下渐渐迈入强盛的道路,有着一统天下的姿态。白起最开始在秦国内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当时韩国的新城地区。
后一年,白起在秦相魏冉的推荐之下作为主将攻打了韩魏两国,最终消灭了韩魏联军多达二十四万人,使自己的名声真正响彻于秦国乃至整个中原地区。
再之后,白起又陆续在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以及长平之战当中大放异彩,最终升任为著名的武安君,是秦国当之无愧的战神。白起的一生经历大小战斗七十余场却无一败绩,可以说是奋斗与成功的代表。
但是,对于作为君主的秦昭襄王来说,白起的成功却是一个不小的隐患。诚然,白起的成功能够为秦国开疆扩土,对整个秦国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对于秦王本人来说,这却是对他地位的挑战和动摇。
正所谓功高震主,秦昭襄王很难不对白起生出忌惮之心。尤其是对秦昭襄王这样一位通过一系列惊险的政治斗争才最终掌握秦国朝政大权的人来说,他对权力看得更为重要,也对其他人有着更多的防范之心。
因此,白起可以成功,但白起的死因也就在此——白起太成功了。当白起表现出哪怕一点有违秦王旨意的苗头,秦王内心都会闪出无尽的危机感,这使其很难容得下白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秦王之所以同意范雎暂停攻打赵国的建议,很有可能也是出于压制白起的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白起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后不久便被秦王赐死,除了是因为其本身充满了冒犯性的言行之外,也与其本人多年以来立下的赫赫战功有关。
在主张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古代,几乎没有君王能够容忍一个臣子的权利和地位过大过高,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在掌握最高权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作为一个武将,白起虽然能够在战场之上做到运筹帷幄,可他在政治斗争上的经验却显得相当不足,最终落得个死亡的下场,引人唏嘘。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所有晶圆被“销毁” 华为落得一场空 |
2 | 习权力风向标又出现异常 |
3 | 蓬佩奥出局 更多内幕曝光 竟与乌克兰有关 |
4 | 向川普发出警告 北京打响第一枪 |
5 | 宣布封校!规模远胜白纸运动 多地大学生串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