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秘密报告会场“没有”掌声,而是充满恐惧

www.creaders.net | 2022-01-28 13:08:23  爱雨一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56年2月,临近苏共二十大尾声,当外国代表相继离开后,在1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的注视下,赫鲁晓夫给自己那场历史上分量极重的“秘密报告”做了个开场白;几天后,一个名叫维克托·格莱耶夫斯基的年轻人在女友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只印有“绝密”字样的信封,里面的内容摧毁了这位年轻的布尔什维克的信仰。

维克托·格莱耶夫斯基以这份绝密为筹码向以色列换取逃离苏联的承诺,当内容的复印件被递到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手中时,他忍不住感叹:“苏联以后会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如今,连职场都能被视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更不用说1953年后若干年里苏联的政治场了。秘密报告会场的掌声似乎更多代表了一种讽刺的含义:不少人把赫鲁晓夫视为苏联的罪人。然而,恰恰是他为拯救苏联做了尺度最大的尝试。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赫鲁晓夫其实也很难做:一名合格的政治家的理智令他心里清楚,这一步必须要迈出去,但迈大了容易扯到裆,迈小了又不足以震撼人心,很显然,心思缜密的赫鲁晓夫一早就为“秘密报告”这一步做足了准备。

根据资料显示,赫鲁晓夫刚一接过权柄便大量提拔年轻干部。他把前任的许多秘密都摆在这些年轻人的面前,其中的不少深受震撼,如谢列平、谢皮洛夫等,斯大林完美伟岸的形象在他们心中顿时崩塌,转而勤勤恳恳地为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服务。后来据专家统计,秘密报告会场的1400余名代表中,有至少40%为后来提拔的“新人”。就在这间不小也不大的会场里,赫鲁晓夫十分“漂亮”地打响了他成为最高领导人后的第一炮。

据后来的描述:当时会场里掌声阵阵,人们随着赫鲁晓夫尖酸刻薄的讽刺而发出窃笑;当演讲进入高潮时,人们都屏住呼吸,生怕错过哪怕是一个字。当报告完成后,赫鲁晓夫获得了与会者们发自内心的长久的掌声和欢呼,由此看来,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彻底底的宣泄,它为赫鲁晓夫随后的改革开了个好头。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我们先不急着揭开谜底,不妨来看看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年轻的遭遇。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苏联在理想主义者的心目中是一座光辉的天堂。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爆发后,苏联以稳健的速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心怀同一个梦想,热情高涨地为这座殿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苏联存在的意义已远超一个国家,它已然成为一座丰碑。这一时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跑到苏联追逐理想,维克托·格莱耶夫斯基便是其中一位。

维克托原名施皮尔曼,是个犹太人。当时,当局对犹太人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善,因此,维克托为自己起了个听起来很波兰的名字,他不但借着这个新名字加入了共产党,还在苏联混得风生水起。维克托是一名十分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他把列宁与斯大林视为自己的偶像,希望能为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一家都定居以色列,但他偏偏要留在苏联,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奔走在苏联、波兰等国之间。1956年初,维克托与时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书记的爱德华·奥哈布秘书的露西亚·巴拉诺夫斯基成为了恋人,两人正谈得热火朝天,维克托甚至不顾影响直接跑到露西亚的办公室里拍拖,然而谁能想到,这竟无意间改写了历史。

1956年4月的一个早晨,维克托在办公室里等待露西亚时看到了一个印有“绝密”字样的信封。他看到里面有本小册子,或许是出于好奇,也或许是记者职业的敏感,维克托竟向女友提出要借走看一眼;荒谬的是,露西亚居然同意了,她要求维克托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还回来,只要这只信封能按时地锁进保险箱,那么这件事便天不知地不知了。谁料,信封里的那本小册子正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时用的演讲稿,虽说在刚做完报告的那段时间里,报告内容只是流传在一小撮人内部的小秘密,但也难免走漏一点风声;也正是如此,西方阵营发了疯地想要得到它,CIA甚至出价100万美元作为悬赏。

读完报告后,维克托的信仰被彻底摧毁了。尤其是赫鲁晓夫对前任的百般挖苦,这让维克托开始怀疑自己之前所秉持的主义到底是一堆什么玩意儿。当他心情复杂而沉重地要把小册子交还给露西亚时,心里突然多了一个想法:维克托匆匆地跑进了以色列大使馆,他用这份“厚礼”换来了移民以色列的承诺。随后,露西亚将信封按时锁进了保险箱,而报告的复印件则被送到了辛贝特(以色列国家安全机构)。后来,当辛贝特局长阿莫斯·马诺将复印件递到本-古里安总理手上,后者沉默良久才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份历史性的文件,苏联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随后,以色列当局通过摩萨德将这份报告交给了华盛顿,它很快便传遍了西方阵营。摩萨德依靠这份文件名声大噪,一跃成为世界一流情报机构;西方阵营仍对报告带来的震撼意犹未尽时,苏联人却为此陷入了痛苦的纠结之中。一位叫做雅科夫列夫的代表后来回忆:所谓的“掌声如潮欢呼阵阵”不过是赫鲁晓夫编造出来的华丽说辞而已,实际上,“大厅里死一般的寂静。既听不到坐椅发出的嘎吱声,也听不到咳嗽声和窃窃私语声。”人们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实”,根本不知道该相信谁,也因此陷入了犹豫、恐慌和压抑。

而苏联作家爱伦堡则直言:“在2月25日的秘密会议上,在赫鲁晓夫宣读报告的时候,几位代表当场晕了过去……我不隐瞒,我在读报告的时候,我也大为震惊,要知道,这不是一个受到平反的人在朋友圈子里说的,而是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代表大会上说的。”爱伦堡是个作家,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做任何夸张。后来,专家们根据资料证实:会场上当场晕过去的就至少有30人;报告结束后,以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例,有若干人因无法接受此事也自杀。

法捷耶夫在自己的遗嘱中写到:“我看不出再活下去的可能,我为之奉献终生的艺术已被党的自负而无知的领导所扼杀,现已无法挽救……‘暴发户们’(指赫鲁晓夫等人)已背离伟大的列宁学说,这令人们对领袖彻底失去了信任,即便将斯大林同志视作‘暴君’,赫鲁晓夫们的罪行仍更加恶劣”

值得注意的是,打破人们对某一个人的神话并不是赫鲁晓夫一人所坚持的事情。早在1953年,贝利亚和马林科夫便做过类似的事情,只因为阻力太大而不得不放弃。1956年2月9日,几位掌权者就是否要回归列宁“集体领导”做出了激烈辩论。在这次会上,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前任的做法的确违背了列宁的意愿,“但他之后,我们成了一个伟大的政党”。

我们暂且以“小人之心”揣度一番赫鲁晓夫的初衷:即便不是为了彻底摧毁束缚苏联的牢笼,他此举只是为了不活在前任的阴影下。前任的“神化”被打破,赫鲁晓夫自己的神化又立马被建立起来——他的尝试其实根本就没有打破这个怪圈。如今来看,“秘密报告”更像是一次极为危险的政治投资,它并没有为苏联带来太多,而是让赫鲁晓夫在他得势的十余年里赚了个盆满钵满罢了。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