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比切尔诺贝利更"毒" 的秘密城市 居民却拒绝搬走

www.creaders.net | 2022-02-18 15:23:55  审度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世人皆知切尔诺贝利的惨剧,却不知如今俄罗斯有这么一个地方比前者“毒”得多:其核辐射强度大概是普里皮亚季的4倍,癌症率超出正常水平几十倍。但跟沦为“鬼城”的普里皮亚季不同,如今依旧有不少居民居住于此。更令人费解的是,并非当局把大门一锁不让他们逃走,而是他们自发选择留在这里。说起来,这也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咱不妨从头讲起。

冷战中,为了应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保证在遭受核打击后具备反击能力,苏联政府建立了许多“秘密行政区”。这些行政区大多远离人烟,地处偏远,极不容易引起外界的注意。你在地图上找不到这些城市,若不是苏联解体后档案遭到解密,恐怕世人永远不会得知它们的存在。其中有一处设在车里雅宾斯克市西北方70余公里的“幽灵城市”承载了一项艰巨的任务——1945年,苏联政府决定在此建造一座核电站,即后来鼎鼎大名的玛雅克核反应堆。

在当时,这座城市还没有名字,官方将其称为“车里雅宾斯克-40”。虽然在二战时期,车里雅宾斯克-40承接了一部分从沦陷区转移而来的工业设施,但它依旧说不上繁华,充其量就是块繁忙的厂区。仅短短3年后,它便成为了一座拥有火车站、学校、医院、大型商店、居民区的功能完备的城市。它似乎一夜间降临于此,宛如海市蜃楼。

在此,我们不得不惊叹“苏联速度”:在制度的保障下,这个国家展现出的强大执行力实在骇人。

话说回来,显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幸定居于此。居住在这儿的绝大多数都是核电站和军事基地的工作人员及家眷,当局为他们提供了极其优厚的生活条件,不但吃穿不愁,甚至还能破天荒地体验一番“小资生活”。不过,有得必有失,苏联当局对车里雅宾斯克-40的居民只有一点要求:对这里的所有事都必须保密;无论任何情况,他们想要外出,都必须先上报给组织。不仅如此,居民还要定期接受严苛的身份审查,确保万无一失。

倘若你觉得这儿的生活太过压抑,受不了了,想要收拾细软跑路,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为整座城市都被围墙和铁丝网包围,周边驻有大量苏军部队,别说大活人了,怕是连只兔子都跑不出去。

事实上,玛雅克核反应堆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不知什么原因,当初技术专家们并没有为核电站专门设计冷却设施。他们只是在电厂旁一个名叫卡拉恰伊的小湖底部用钢板和混凝土建造了几十个大储存罐,电厂将核废料排进这些罐子里等待自然冷却。不仅如此,低核电站本身需求的冷却用水也直接从湖中抽取。这套极为简陋的冷却设施,为车里雅宾斯克-40后来的悲剧埋下了注脚。

1957年9月29日,玛雅克核电厂一只储存罐的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大量无法冷却的高热核废料不断堆积并引发爆炸。这次爆炸的威力十分可怕,重达上百吨的罐体直接被炸飞,核废料高高扬起,随风飘散成一块宽约10公里、长达300公里的污染带。当晚,临时克什特姆的市民也察觉了端倪,他们发现夜空一会儿呈红色,一会儿呈淡蓝色,转而又变成橘黄色甚至是粉色。市民向当局讨说法,后者却坚称这只不过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并且将这种说法坚持到了苏联解体。

苏联当局的心思其实不难揣测:虽然问题很严峻,但他们也实在不舍得放弃这样一座重金打造的核基地。最终,高层下令掩饰,仅有污染最严重地区的不到2万人被秘密疏散。距离爆炸点稍远点的有座名叫科拉波尔卡的小镇,短短一周内,该镇就有不下300人身亡,这些罹难者临终前身体肿胀,浑身伤口开裂,面部浮肿变形,每天要呕吐十几次,呕吐物中满是血块。

好在这起人祸最终还是被压了下来,1966年,当局将车里雅宾斯克-40改编为车里雅宾斯克-65,外界已渐渐忘记了几年前发生在这儿的怪事。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场干旱席卷了整片地区,卡拉恰伊湖水位大幅下降,沉在湖底的核废料全部露出,它们变成粉尘随风四处飘散,最终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污染带。据档案显示:当年至少有27万人处于污染带的笼罩下,不过,苏联政府一来估摸着状况没有1957年那么严重,二来担心实话实说会引发民众恐慌,最终又一次选择了“低调处理”。除了一小部分居民被借口秘密转移之外,其他人甚至连一句提醒都没收到。

要知道,一个人晒整整41年太阳,所受的辐射量大概有1伦琴;1990年,在卡拉恰伊湖畔站1个小时,一个人受到的辐射量就足有600伦琴。车里雅宾斯克-65的状况甚至比普里皮亚季还要凶险,但让人意外的是,依旧有大量居民选择留守在此。原因很简单:苏联时代末期,国力的巨大衰退导致民众生活水平普遍大幅下降。其中的居民贪图免费的住房、水电和医疗等福利保障,他们宁可承受比外界多几十倍罹患癌症的风险,也不愿放弃这些免费的东西。

苏联解体后,这座昔日的“幽灵城市”被命名为奥焦尔斯克,1992年,俄罗斯当局宣布将其对外开放,它立马成了西方国家控诉昔日“红色巨人”的又一罪证。

奥焦尔斯克的这段往事堪称悲剧,但对比于苏联这个国家的悲剧,它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在笔者看来,它恰恰是苏联短暂历史的一个缩影:作为探索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苏联一早就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然而在面对遇到的诸多挫折时,苏联人缺乏正视问题的勇气;在不断地隐瞒和粉饰下,错误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国家崩溃。相比之下,咱们中国也遇到了同样多的问题,但我们拿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当年红色阵营的“老大哥”和“二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分道扬镳后已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经过数十年的沉淀与发展,如今的中国已重新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虽然俄罗斯的实力仍不可小觑,但这个国家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

自从苏联解体后,这个国家就被西方彻底掏空,它变得贫穷而迷茫,直至今日也没能恢复元气。这一点,从为了免费的水电而选择坚守在奥焦尔斯克的人们身上就可以得到验证。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