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郑成功把南明皇帝推到海里淹死,这个说法靠谱吗

www.creaders.net | 2022-06-21 12:23:13  文史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鲁王朱以海在舟山的政权最终被满清消灭,不得不在郑成功的卵翼下度过余生。不过,《明史》上说郑成功把朱以海推到海里淹死则纯属造谣。

国断舟山

自1649年九月驻跸舟山,鲁监国朝廷的战略便由恢复福建改为经营浙江。

当时,张名振部驻扎舟山,周瑞部屯于温州三盘,彼此互成犄角之势,并与宁波四明山寨义军遥相呼应,对清廷在江浙地区的统治构成重大威胁。

兴起于关外的满洲八旗长于陆战,自辽东起兵以来取得了萨尔浒、大小凌河、松锦等一系列胜利,却因不谙海上作战,只能一度望洋兴叹。

以鲁监国为首的浙东抗清势力的存在,对清廷不啻如鲠在喉,必欲除之而后快。

顺治五年(1648)以来,江西、广东、山西、陕西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清复明运动令清政府焦头烂额。清廷为此曾一度考虑利用叛徒对复明阵营进行招降,但收效甚微。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清廷最终决定采取“扫除外围、捣其腹心”的策略,先对四明山寨抗清武装展开扫荡。

1650年九月,清方调集兵马进入四明山区镇压抗清义师,在清方重兵围剿与政治招抚之下,四明山义军或被剿灭,或被招降,难以再成气候。

清军平定四明山抗清武装,解决了后顾之忧,又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海上作战能力,开始着手部署进攻舟山,企图一举摧毁鲁监国朝廷。

1651年,清廷核准了浙江、福建地方军政官员提交的作战方案。八月中旬,清方由浙闽总督陈锦、平南将军金砺等统领的四路大军云集定关,大战一触即发。

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鲁监国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决定派擅长海战的荡胡侯阮进率水师在海上迎击清军;同时趁清军主力云集定关,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鲁监国本人和张名振率师进军长江口,以求打乱清军的进攻部署。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方案低估清军海战实力,分散了明军水师兵力,铸成大错。

1651年八月二十日,清陈锦、金砺等将帅率军登船。次日晨,清军趁大雾弥漫,蜂拥渡海,明军获悉后,立刻集合战船,由阮进统兵迎战。

当日,双方舟师相遇于横水洋,炮火相加,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经过整整一日的鏖战,海战以明军失利告终,水师主将阮进伤重被俘,次日不治身亡。

清军海战获胜后,立刻登陆舟山岛攻城,遭到明军顽强抵抗。鲁监国、张名振得知舟山危急的报告后,火速回援,但在海上遇到清军舟师的阻击。

明清双方激战至九月初二日,清军采取竖梯挖城的战术,突破明军防御,蜂拥入城。

明方留守将领刘世勋等力战而死。鲁监国朝廷大学士张肯堂、兵部尚书李向中、礼部尚书吴钟峦等大臣均自杀殉国。舟山之役在南明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一页。

舟山失陷使浙东抗清势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根据地,鲁监国不得不再次开始他的苦难漂流。海上漂泊无定的凄苦生活令部分将领对前途失去信心,先后赴福建闽安向清方投降。

鲁监国在张名振等护送下,几经辗转来到郑成功部驻守的福建海坛岛。鉴于鲁监国朝廷在浙江沿海已无法立足,在失去自身地盘的情况下,进入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实属迫不得已。

闽海摇波

郑成功为东南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郑芝龙的长子,郑芝龙因拥立唐王之功,成为隆武朝廷的实际掌权人。

1646年九月,清军入闽,郑芝龙身为朝廷重臣,不仅不思抵抗,反而屈膝降清。郑芝龙降清使父子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从此,郑成功在叔父郑鸿逵支持下坚定地走上抗清道路。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郑成功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卓越的军事和组织才能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南明史上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其麾下水陆军队逐渐发展为东南沿海最强大的抗清武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以海权对抗陆权的成功案例。

1652年正月,郑成功同意鲁监国及其部众进驻厦门,随行的有定西侯张名振、兵部侍郎张煌言等文武官员数十人。

由于郑成功是隆武朝廷的坚定支持者,因而始终不承认鲁监国政权,只将鲁监国视作普通的明朝宗室,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待,但并不将其视作复明大业的正统象征。

不久,鲁监国被移往金门居住,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寓公生活,在这座闽南小岛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早在1646年十一月,于广东肇庆成立的永历朝廷便被各地复明势力奉为正朔。因此,鲁监国朝廷始终面临正统性缺失的尴尬境地。

在南明历史上,为争正统的内斗不绝史书,先有唐鲁纷争,后有绍武争立,极大牵扯了复明势力的精力。

为避免同室操戈的闹剧再次上演,加之舟山失陷后朝廷已无立足之地,鲁监国顾全大局,于1652年三月派使者上表永历朝廷,表示放弃监国名义(以下称朱以海),属下部众全力拥戴永历帝。

此后,原鲁监国系统的抗清武装由张名振、张煌言领导,与郑成功部密切配合,继续坚持在东南沿海抗清。

天下大势

1650年,奄有西南、养精蓄锐数年之久的大西军联合永历朝廷出滇抗清,再次掀起全国性抗清高潮。大西军名将李定国转战湘桂,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打破了满洲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

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先后殒命沙场。自努尔哈赤兴兵伐明以来,清军还未曾遭遇如此惨败。顺治帝哀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郑成功以金厦为根据地,围漳州、取海澄、破安平,在福建沿海攻城略地,屡败清军,颇有斩获。清军慑于郑成功部强大水师,只能徒叹奈何。

张名振、张煌言率舟师三入长江,从吴淞口至镇江,沿江布防的清军见其势大,不敢拦截。明军得以纵横飞渡,并于金山寺遥祭孝陵,极大鼓舞了江南复明势力。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清运动使清廷遭遇了自入关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眼看南明可望再造乾坤,复明势力内部同室操戈的悲剧又一次上演。

实力最为雄厚的大西军发生内讧,妒贤嫉能又跋扈自雄的首领孙可望先是企图陷害李定国,导致孙李二人分道扬镳,大西军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错失了夺取战略主动权的最佳窗口期。

孙可望后又图谋篡位,引发复明阵营的内战,众叛亲离的他最终可耻地叛逃清廷,清方得以掌握大西军虚实,整个形势急转直下。

清廷在渡过难关之后,迅速发起反击,集结重兵进攻云贵,永历朝廷覆亡,永历君臣一度逃入缅甸,后被清军俘虏,明统至此告绝。

郑成功、张煌言于1659年联合发起长江之役,奏响了南明抗清高潮最后的绝唱,可惜先胜后败,功亏一篑,克复金陵的宏愿化为泡影。

郑成功眼见在大陆复明无望,遂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此作为郑氏集团新的根据地。

国有孤忠

朱以海在闲居金门的十年内,眼看抗清局势由盛转衰,内心苦楚可想而知。

1662年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五月,郑成功在台湾去世;六月,李定国病逝于暹罗国景线。短短两三个月,南明三位重要人物相继离世,随着大厦倾覆,中兴大业终成镜花水月。

张煌言原打算拥立朱以海为帝,继续扛起复明旗帜,但郑成功之子、东南实力派郑经对此意兴阑珊,拥戴鲁王之事最终不了了之。

1662年十一月十三日,长期患有哮喘病的朱以海突发急症去世,享年四十四岁,结束了颠沛流离的苦难一生。

朱以海去世后,张煌言对前途完全绝望,复明旗帜既已倒下,继续与清军作战便失去了意义。作为原鲁监国系统最后一位军事主帅(张名振于1654年去世),他亲自下令解散军队,只留下几个亲信隐居于距离舟山不远的孤岛悬山花岙。

饶是如此,依然未能躲过清方的眼线,于1664年七月被俘并押往杭州。张煌言严词拒绝了清方的招降,九月初七日在杭州弼教坊英勇就义。

一腔热血,尽化尘与土,南明抗清英烈,至此终成绝响。张煌言同他生前的偶像岳飞、于谦一起被列为西湖三杰,为后人所敬仰。

身后疑云

清朝入关后不久,为显示王朝正统性,在戎马倥偬之余,设史馆编修《明史》,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全书于乾隆四年(1739)终告完成。

《明史》凡三百二十三卷,凝聚了徐乾学、朱尊彝、万斯同等史学名家的心血,在二十四史中,总体质量属于上乘。

但出于种种原因,《明史》依然有不少瑕疵甚至谬误,其中就包括朱以海的死因。

有关朱以海的结局,《明史 卷一百十六列传》记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十一年,成功使人沉之海中。”即说朱以海于1654年被郑成功沉入海中杀害。

由于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生前为清廷的劲敌。清方出于某种目的,有对其刻意抹黑之嫌,国姓爷为此背了二百余年的黑锅。

直至1959年朱以海墓在金门被发现,通过对墓志铭的释读,确定其去世日期为1662年十一月,而此时郑成功已去世数月。

加之清初史家查继佐在私修史书《罪惟录》中对鲁王薨逝金门的记载,可知《明史》对朱以海结局的记载严重失实。拨开重重迷雾,历史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南明诸帝中,相比昏庸颟顸的弘光和胆小懦弱的永历,勇敢顽强的鲁王显然更具人君之相。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磨难和惨败,他都不曾动摇心志。这一优秀品质,使得不少能人志士愿意紧紧相随。

倘若朱以海不是疏宗,而是血统更接近崇祯的明朝亲王,其克成大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复明运动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复明运动的一面旗帜,朱以海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可谓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