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闭关锁国
关不住300年的移民潮
学过中学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闭关锁国是明清两朝断断续续实行的一种国策。
其实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尤其是在永乐一朝,中国的国门都还是很开放的。永乐皇帝自己就组织过“下西洋”的大型外交活动,在他刚刚登上帝位的时候,还曾颁布过一道诏书:“今诸番国人,愿入中国者听”。
意思是,只要愿意来中国的,不管是哪国人都欢迎。
不过到了嘉靖年间,关闭宁波、泉州、广州三个对外通商港口,此后到明朝灭亡的100多年时间,期间虽然经历了短暂的“隆庆开关”,但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亡之后,清朝为了防范海外的反清势力,也继续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了康熙收复台湾,海禁也随之开放了一阵,各国商人一时间大量涌向中国,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频繁的中外交流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
到了乾隆年间,又开始“开倒车”恢复海禁,而且变本加厉,仅留下了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并且所有外贸交易只能通过官方制定的“十三行”,还发布了“防夷五事”:
1、不许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
2、外国商人到广州以后只能寓居在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
3、不许中国人借用外商资本,不许受雇于外商;
4、不许外商雇中国人传递信息;
5、外国商船进泊黄埔港后,由水师负责弹压稽查。
“闭关锁国”的政策算是进化到了极点。
为了防止有人不遵守这个国策,明清两朝300多年来,出台了许多严刑峻法,不允许“片帆入海”,违者充军或处斩。
可就是在这么严苛的政策和法规下,这300多年却出现了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浪潮,大量的中国人出海来到南洋诸国,形成了最初的海外华人群体。
在清朝雍正年间,光是爪哇一个地方(如今的印尼地区),就生活着数十万华人。到清朝末年,全球海外华人数量已经达到了800万-1000万之众。
这些华人是怎样冲破闭关锁国的政策,又是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移民海外吗?
2、
从华人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说起
海外华人社会的建立,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
我们从华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开始说起,从中探寻华人移民潮的幕后真相。
1777年,中国的乾隆四十二年,有华人在爪哇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名叫兰芳共和国,并推选出了“大总长”,还号称拥有百万居民。
这个“共和国”一共存在了107年,今天我们在网上还可以找到一张兰芳共和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图,里面包含了现在马来西亚、印尼、文莱三个国家的部分领土,人口也一度达到了百万之众。从人口和疆域上来说,比现在的一些小国家都要强得多。
而且它有军队。兰芳共和国没有专职的军人,实行的是“全民皆兵”。一般的青壮年都要接受军事训练,平时负责生产劳动,一旦有了战事就是士兵。他们还建立了兵工厂,制造各种枪炮。就是靠着这些军队,才能够与当地的土著首领抗衡,拥有自己的地盘,并在这里“建国”。
它还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税务部门、国有企业、设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还分为省、县、乡三级,各级政府的长官由选举产生。
但是,尽管具备了这些独立国家的因素,但实际上这个“兰芳共和国”并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一个大型的公司。
首先在国际上从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过兰芳,连当时的大清,在接到兰芳请求纳入版图,成为藩属国的信件之后,都没有理会。兰芳的管理方式也更像是一种帮会规矩。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兰芳公司收上来的税,还要上缴一部分给当时势力最大的荷兰人,后来兰芳公司的首领任选,也要荷兰人的同意,连兰芳的“开国者”罗芳伯去世后,墓碑上也只是刻着“兰芳公司”而不是“兰芳共和国”。
不管是兰芳共和国还是兰芳公司,都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时这块海外领土上,生活着至少几十万华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谋生之道,有着自己的社会组织,他们不同于自己的祖辈那样,在中国故土过着上千年不变的生活。
他们来自哪里呢?
兰芳的居民,都来自中国的同一个区域,同一个宗族群体——客家人。
客家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迁徙。他们最早是生活在中原的居民,因为战乱一路南迁,一直跑到了今天的广东、福建地区才定居下来,这在历史上称之为“衣冠南渡”。
本来客家人在广东和福建地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定生活,但在近300多年世界格局大变动的背景下,他们这种安定的生活被打破了。
蒸汽轮船载着欧洲殖民者的发财梦想,侵入到世界各个角落。东南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很快也被纳入他们的“财富版图”。
首先来的是荷兰人。
荷兰人在东南亚拥有过巨大的地盘,印尼、马来半岛、甚至中国台湾岛都曾经被他们占据。
他们在这些地方开矿,大量掠夺资源。为了能够提高效率,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招募、诱骗华工。
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因为经历了多年的和平,休养生息,人口开始暴增。
明朝后期广东人口约200万,到了清朝嘉庆年间,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休养生息,人口暴增到1900万,到光绪年间增长到2900万。
但人口暴增后,土地并没有增长,生产力更是停滞不前。根据当时的生产力,需要3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广东的人口土地比例,已经从明朝时的人均3.7亩降到了人均1亩。
落后的小农经济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为了生存,广东人不得不将视野投向了海外。
一边是急着找人来挖矿的殖民者,一边是生计无着的贫民,双方一拍即合。这些前往海外淘金的华工,成为了中国移民潮的第一波主力。
久而久之,去南洋淘金成为了沿海地区居民的传统,由于当时没有完善的海关制度和人力,即便是有严厉的禁海令,偷渡也是经常能够成功。
乾隆年间中后期,广东梅州梅县有个叫吴元盛的人因为谋反事发,逃到了爪哇,跟着这个吴元盛一起的有个叫罗芳伯的人。罗芳伯一开始是吴元盛的下属,后来威望超过了吴元盛,成为了这群梅州客家人的首领。
他们在与当地另外几个族群的械斗中取得胜利,包括曾经占据这里的“天地会”。没错,就是那个“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这群前朝遗民为了逃脱清朝统治而在海外聚居多年。
由于这群客家人能征善战,团结一致,很快成为了当地最有实力的华人群体。他们在当地开荒、开矿、练兵,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客家子弟从中国前来投奔。
终于在当地土著、荷兰人、其他华人群体各方势力之间,有了可以说话的底气,并成立了“兰芳共和国”。
从兰芳共和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百年前中国移民潮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看到在世界大势面前,即便是闭关锁国这样严苛的政策,也是抵挡不住的。
3、
移民潮,挡不住
中国这300多年的移民潮,是内部与外部的矛盾都难以调和之后造成的。
在内部,有限的土地和落后的生产力无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这种矛盾,无以为继的民众除了等着饿死,或者揭竿而起,似乎没有别的出路。
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面对汪洋大海,他们也没有能力跨越重洋,更不知道重洋之外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明朝永乐皇帝派郑和七下西洋,拓宽了中国人对于海外世界的认知。造船术的进步也让远洋航行的风险降低。
另外,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更是“2000年未有之变局”。西方殖民者的贪婪令他们不择手段在中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
明朝嘉靖23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抢走了澳门。他们不仅抢地盘,还要抢人。大批中国沿海居民被半抢半骗的形式卖到南洋、美洲、欧洲。
这样的抢人生意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在鸦片战争后形成了高峰。
据记载,从1845年到1878年,从香港、澳门贩运到欧美国家的中国“苦力”就有320593人。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即便当局的闭关锁国政策再严格,也抵挡不住300年汹涌不断的移民潮。
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致使中国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当西方列强逐渐完成工业化革命,大大提高生产力的时候,明清两朝还是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逃不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轮回。
清朝的农民起义不断,就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力养活不了增长的人口,而那些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只不过在饿死和造反当中,有了一个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