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家一起“除四害”
说到爱国卫生运动,老上海一定还记得消灭“四害”的往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麻雀曾是“四害”之一,分别为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进入60年代后,“四害”名单上的麻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臭虫。尽管麻雀被列入“四害”的时间不长,但是老上海们对打麻雀的记忆却特别深刻。
这是节目组找到的1958年4月27日全市打麻雀的广播录音:
那是一场人民战争,很多上海老人是当年消灭麻雀的积极分子。他们那时有的从家里拿了铅桶、面盆当锣鼓敲,有的爬到屋顶挥动红旗,目的就是不让麻雀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在大家齐心协力下,麻雀纷纷掉落地上。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盛和林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被捕杀的麻雀成筐成车地送到他们学校,作为生物系学生的解剖教材,但由于数量太多,让师生们招架不住,以至于来不及处理而发了臭。
那一年,上海开展了两次大规模消灭麻雀活动,近580万上海市民参加,消灭麻雀62万多只。据史志记载,在上海消灭麻雀活动中,共有72人受伤,5人因误食了毒麻雀的米而中毒死亡。据房管部门统计,因人们爬屋顶捉麻雀或摇旗呐喊,损坏瓦片达100万块以上。
科学家为麻雀鸣不平
麻雀为何要人人喊打,又为何被平反?节目组在半个世纪前的报刊上找到了答案。
1956年1月8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麻雀的害处和消灭它的方法》,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研究员郑作新。文章说:“据我们饲养试验,一只体重约六钱多的麻雀,每天所吃的谷子约二钱,为身体的四分之一强,根据这个数字推算,一只麻雀一年消耗谷物约四斤。在野外活动的麻雀,因为终日飞翔跳跃,食量当更大,被它们吃掉和糟蹋掉的粮食一定更多。”
四天以后的195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除四害》社论。社论完全引用了郑作新文章里提供的数据,得出了“全国被麻雀吃掉和损坏的粮食数量不比老鼠少”的结论。那么老鼠吃掉的粮食是多少呢?是3。5亿多斤。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所以,“吃粮食不比老鼠少”的麻雀,自然就成了人民公敌,被列入“四害”名单。
然而,就在麻雀被大批消灭之后,很多地方的病虫灾害却日益严重起来,一批科学家开始上书,要求为麻雀平反,这其中也包括郑作新先生。现今,中科院动物所拍摄的电视片中有这样的描述:“曾经遍布城乡、数量众多的麻雀不幸被列为四种有害动物之一,并遭到大规模灭杀,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就在这时,郑作新和同事们顶着世俗观念的压力,深入农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始对麻雀进行了调研,通过对848份标本进行解剖、鉴别和分析,他们发现,身披恶名的麻雀,仅在七八月间才啄食庄稼,而秋收后的整个冬天它都以草籽为食,让人惊讶的是,每到春天,它们都会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对农业害虫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终,科学家们为麻雀平反的意见被中央接受,1960年3月18日,麻雀被正式正名,不再是“四害”之一了。
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改善了环境,减少了疾病,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还移风易俗,使广大民众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形势一泻千里 北京有两个司令部 |
2 | 谁能想到 老习让自己如此狼狈 |
3 | 王刚同志临终前,还坚持发朋友圈晒连花清瘟 |
4 | 一片讨伐声中 习派高官急“救火” |
5 | 乱套了!地方争相打脸中南海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网传习近平母亲齐心去世 陕西渭南或戒严 |
2 | 形势一泻千里 北京有两个司令部 |
3 | 哀鸿遍野 党媒前高官发文怒斥习当局 |
4 | 谁能想到 老习让自己如此狼狈 |
5 | 他的猝然离世,让“阳康”们震惊 |
6 | 习的无能让所有中国人愤怒 |
7 | 王刚同志临终前,还坚持发朋友圈晒连花清瘟 |
8 | 一片讨伐声中 习派高官急“救火” |
9 | 心虚了?习近平见香港特首 出现“怪异”情 |
10 | 乱套了!地方争相打脸中南海 |
热门专题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芯片制造的现实水平与发展 | 随意生活 |
2 | 从病毒清零烂尾看大陆社会,体 | 文庙 |
3 | 蒋经国的伟大 | 0+1 |
4 | 溯源美国:病毒又有新进展 | 战斗在温哥 |
5 | 台湾独立的三大条件与展望 | 随意生活 |
6 | 罂粟籽跟鸦片是什么关系?罂粟 | 艺萌 |
7 | 纪念用生命写下《南京暴行:被 | 玉质 |
8 | 俄乌战争,关键转折点已到? | 侃侃 |
9 | 华国锋让军权落到邓小平手里, | 高伐林 |
10 | 北京沦陷后谈疫苗和制度优势 | 思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