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殉和人牲?人殉是用活人为死去的部落首领贵族等殉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妻妾奴婢,佣人等,也就是被殉者是死者熟悉的人,目的是到另外一个世界服侍主人。人牲是用活人祭祀天地神灵以及祖宗,绝大多数被用于祭祀的活人都是战俘,少数是奴隶;人牲会被埋在专门的祭祀坑中,头和身体分离,防止他们到另外一个世界复活作乱。
在商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鬼魂不死,为了祈求神灵消灾赐福,他们不但要用大小牲畜作为祭品,而且还要杀人祭奠鬼神,认为以人肉为盛馔供献于神灵之前,才是对鬼神的最大敬意。商代的祭祀名目繁多,用作人牲的奴隶数目,按目前掌握的甲骨资料,共用人牲14000 余人,其中最多的一次就用人牲500余人。人殉数目则无法统计,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墓中的人殉数量为500余人。人牲和人殉作为人类社会早期的陋习,反映出商代频繁的武力征伐和残酷的阶级压迫。
商朝灭亡后,人殉人牲制度被周废除,但并没有立即消失,以后各朝代还零星存在,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讨伐孟获,渡泸水时手下提出杀死一些“南蛮”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用面粉做成人头,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这种面食流传了下来,后来成为了“馒头”。人殉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陶俑、木俑殉葬制度,所以才有了孔子的“始作俑者”一说,他的原话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就是最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这主要表达了孔子对殉葬制度的不满,连使用人形泥偶来陪葬也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