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开幕式上,胡适作为院士代表做了重要致辞,而当时报纸发达,但目前却难以找到报纸上胡适的发言,胡适到底说了啥?
1948年9月23日早晨10点钟,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召开成立二十周年及第一次院士会议。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长兼中研院院长朱家骅院士做大会的主席,蒋介石致开幕辞,20分钟后离去。然后是朱家骅代表教育部发言,在行政院长兼评议会干事翁文灏院士(“必记本”注:地质学家)致辞后,82岁的张元济先生(“必记本”注:前清进士、出版家)、58岁的胡适先生两位,作为院士代表答词。
当时的各大报纸除了全文刊载蒋氏的致辞之外,对朱家骅、翁文灏、张元济、胡适四位的发言大多语焉不详,为什么?
【本报南京今午十二时二十八分专电】中央研究院院士会二十三日晨开幕,蒋致词希望提高学术研究,八二岁老院士张元济致词,要求和平,举座愕然(按张为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
因为时间紧迫,该报在这五位的致辞中,只提了蒋、张两人的发言。蒋的发言意在“提高学术研究”,提出五点希望:第一,提高学术水准;第二;流布学术成绩;第三;提倡科学合作;第四,沟通列国学术;第五,致力国家建设。
从内容来看,其致辞显得中规中矩。
而张元济先生的发言意在“和平”,结果“举座愕然”。张元济先生的儿子张树年先生当时曾请假,专门陪同父亲去参加院士大会,提及蒋介石来致词时“军警林立,戒备森严”的气氛。他回忆说,胡适在散会后对父亲说:“先生的发言似太煞风景。”父亲笑笑,没有作答。
和《世界晚报》同属“世界报系”的《世界日报》,系早报性质。该报在第二天发布了题为《中研院院士会议昨揭幕》的新闻(消息来源也是“南京今午十二时二十八分专电”),只提到“最后由院士张元济、胡适致答词,旋即散会。”
胡适说了什么,我们仍然是一无所知。
天津大报《大公报》同一天的报道透露了胡适发言的要点:
胡适致词,希望:(一)诸院士不要于当选院士以后便停止研究,应该拿出东西给人看,鼓励后进;(二)希望院士们多收徒弟,以传衣钵,因今日的院士学识见解俱已成熟,特别应鼓励后进。
也就是说,第一,院士们虽然功成名就,也要继续研究;第二,院士们作为“前浪”,要多带“后浪”。
南京大报《中央日报》在这一天的报道中是这么说的:
末为胡适致词,略谓:许多院士皆远道来京与会,出席者超过半数,足见大众对会议具有信心,院士会议必可成功,可预为贺,希望诸院士于当选后,仍继续研究,鼓励后进,并广收门徒,以传衣钵。十一时即告散会,全体摄影留念。
五位的发言在一个小时内搞定,应该不可能。
天津另一大报《益世报》则提到是在翁文灏发完言后,“旋由院士代表张元济致答词,最后由胡适致词,至十一时半摄影后散会”。虽然上午的开幕式花了一个半小时,但时间也是相当紧凑的。
同一天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昆明版)也提到了胡适的发言,但是没有提及上述那些关于“前浪”“后浪”的话语:
最后由胡适致词称:我很同情翁文灏先生“检讨自己”的话,今天确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日,许多院士都不远千里而来,令人感动,其中几位老前辈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胡适善于总结和提高,很会看场合说漂亮话,他提到“今天确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日”。而他说值得学习的老前辈当然也包括张元济(比他年长两岁的吴稚晖没有出席)吧,虽然其发言令人“愕然”。
从目前已见的资料来看,上海《东南日报》对胡适发言的报道最为全面。在这篇题为“开幕礼中花絮”的报道中,一开头既提到:
“三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是中国学术界一个最值得庆贺的日子”,胡适之先生在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的开幕礼中,以高朗兴奋的声音这样说。的确这场面实在值得珍贵和庆贺。
《老照片》文中院士合影(截取局部)中的人物辨认
在此之后,这篇报道还提到什么“花絮”呢?现列举大概:
比如:到会的五十几位院士,包括全国各种权威学者,秃顶大褂,过时的旧西服,深度的近视镜,高贵善良;但也有营养不足的面孔,这是最光荣可敬的一群。
又比如:只有何应钦的闪闪将星,是这“秀才”群中的唯一不同人物,而且文质彬彬的风度,坐在这学术界的将星群里,依然十分调和。
又又比如:他首先致词,态度谦恭而恳挚,最后祝福大家健康,并说:“改天再见”,在长久热烈的鼓掌声中向大家告辞。
又又又比如:翁氏……惶恐自己是滥竽充数,尤其是惭愧的是他现在作了与科学无关的官。
又又又又比如:八十高龄的张元济先生,用手帕不断擦着额头的汗,以颤巍巍的声音,谈着半世纪来他目击的中国政治、文化的沧桑……他说:他听到胡适之先生在北平吃稀粥……
“开幕礼中花絮”这篇报道既以胡适开头,又以胡适“压轴”,给的篇幅最多:
当掌声送着这位老先生步下台后,胡适博士在朱教长“补充两句”的邀请下,健步登台,在龙钟老者张先生之后,胡先生显得昂扬而年青,他的灰布大褂,健康微胖的面孔,充满着智慧的微笑,这一切都显得雍容朴实而加长。
和着他微笑的面孔,他说出一串祝贺的话,他说今天有方近四十的几位年青数学家,有已过八十的前辈,大家不辞冒着坐飞机的危险,甚至更带全家前来赴会,这足以证明大家对“院士”一职的重视。美国许多学术界的权威人士,以名片上印有M.A.S.为最大光荣,今天我们也有同样的欢喜。
他说当他参加第一次联合国大会的时候,一位美国研究国际问题的前辈、已届八十高龄的哈密尔顿·胡特先生去看他,他说他是自费到旧金山来看联大开会,因为在几十年以前,是他首先提出组织国际和平机构的,在当时只是一个梦,所以他要在死以前,亲眼看看这个梦想的实现。
胡适先生以他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的感情,用朗朗的声调,来描述着这位老学者的欢喜,是十分动人的。最后他说今天在座的,不论年青的朋友,或年长的前辈,应共同勉励,以笃守主义去治学,照中国的老话,是学有所成,而后传衣钵于下一代,不要使光荣的中央研究院,成为学术界的养老院。
胡先生辞毕,散会,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正在大雨滂沱。
既然提到胡适的发言是朱家骅要求“补充两句”,似乎不是提前预备。难道是朱部长为了让胡适“中和”下张元济“煞风景”的发言。胡适当然明白他的意思!
上述引文不仅提到了胡适先生演讲的内容,更着墨于他的音容笑貌,体现了其长期练就的高超演讲术的再一次高水平发挥。
综合以上报道内容,笔者虽然未窥胡适先生致词的全貌,但可总结如下:
首先,胡适提到在座有像陈省身这样年仅39岁的年轻数学家,也有像张元济、吴稚晖这样的耄耋学者。战火纷飞,大家之所以冒险前来,是看重院士这个身份。
其次,他举了年届八十的哈密尔顿·胡特先生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生动事例。
再次,他希望“前浪”和“后浪”携手前行,代代相传。
最后他以“不要使光荣的中央研究院,成为学术界的养老院”结尾。
走笔至此,笔者相信,让人很很怀疑的是,写这篇“花絮”的《东南日报》记者虽然没有署名,但绝对是胡适博士的“铁粉”!也许就是作为东南日报社社长的报业巨子胡健中(“必记本”注:192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翌年起任《杭州民国日报》总编辑。1934年6月起主持杭州《东南日报》,成立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任常务董事兼该报社长)亲自操刀的吧。
想当年在1937年7月20日的庐山座谈会上,胡适在最高当局面前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抗日救国演讲,引得在座的胡健中即席赋诗:
吾家博士真豪健,
慷慨陈辞又一回!
1937年7月11日,国民党举行第一期庐山座谈会,胡适应邀到庐山与会。胡适在日记中对这次座谈会颇多着墨。可惜的是,对11年后的这次为时三天的学术界顶尖级盛会,他9月23日的日记在“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开幕”之外不着一词。第二天的日记在“此次院士八十一(?)人,安徽只有我一人”之外,画了一张院士各省分配表:
要说民国的学术界,还是江浙人厉害啊!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已经停不下来了” 中国漂亮成绩单,全球 |
2 | 这件事对习的打击超乎寻常 |
3 | 珠海惨案性质变了 习下令被指有内情 |
4 | 掌握决定性证据!港媒:北京面临严重后果 |
5 | 被开冷枪,习遭遇超乎寻常打击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外籍华人回国酒店随便住?你想 | 米笑 |
2 | 美国华人回国经历故事几则 | 马黑 |
3 | 川普解决当今世界纷乱局面的王 | 山蛟龙 |
4 | 狗奶奶露营记 之二 | 野狼巴克 |
5 | 川普总统先考验蓬佩奥 暗中准 | 胡亥 |
6 | 命 | 曾华 |
7 | 五律—诗友雅集 | 万沐 |
8 | 赵晓:反川者在川普大胜后的四 | 万维网友来 |
9 | 川普会不会在任期内死于暗杀? | 施化 |
10 | 《銀河補習班》——一場關於家 | Retro_Reel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