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是最弱的一方,夷陵之战,刘备又差不多败光了蜀国全部家当。然而,没几年后,诸葛亮却更加疯狂的南征北讨了。对于诸葛亮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目的的军事行为。
显然,以诸葛亮的睿智,他绝对不会天真的认为,带个几万兵马就能北伐成功。不过,不断地北伐,第一,可以转移国内矛盾;第二,可以通过攻势保证对魏国的压力,以攻代守,保卫蜀国边境安全;第三,通过发动军事行动,随便捞点好处也不错。
抱着这种想法,诸葛亮每次北伐,无论胜败,总喜欢把魏国边境的老百姓劫回蜀国。这种劫掠百姓的做法,对于人口稀少,劳动力、兵源都严重不足的蜀国而言,意义重大。比起生孩子,直接抢人,人口增长要快得多。
诸葛亮死后,蜀国依然奉行这种以攻代守的战略,而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姜维。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姜维北伐的军事行动被描述为“九伐中原”。但实际上,姜维从公元238年起,到公元262年为止,14年时间里对魏国发动了大小11次军事行动。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蜀国虽然胜多负少,但也并没有对魏国造成太致命的伤害。不过,姜维也如当年的诸葛亮一样,即便没捞到大的战果,也要劫掠一批百姓回去。
公元249年,姜维率军进攻西平。当时掌控蜀国政局的费祎主张先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再图进取中原。于是,姜维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会受到费祎的裁制。结果,姜维常常只能带领数千兵马出讨魏国。这一次,姜维依然没多少人马,也未能攻克郡县。不过,姜维还是有所收获,又如往常一样,劫持了大批西平百姓回蜀国。
这一次,姜维的运气很好,在这一批俘虏汉中,有一位名叫郭脩(也作郭循)的人。此人在西平地区颇有名望,姜维觉得这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给了朝廷。费祎也很欣赏这个郭脩,于是,他不但把郭脩留在了身边,还刻意扶持他。尽管费祎、姜维政见不合,但是却都很注重对西凉人才的拉拢。结果,在蜀国两位大佬的栽培下,这个郭脩很快就做到了左将军的位置。这可是当年马超曾经担任过的官职,是正儿八经的将军啊,连赵云在生前都没有得到如此高的职位。
然而,在蜀国平步青云的郭脩却是“身在汉营心在魏”,他不愿当蜀国的臣子,于是,就找机会搞破坏。公元253年,在郭脩来到蜀国4年后,他终于找到了机会。
一天,费祎举办宴会,郭脩也得到了宴请。宴席间,郭脩竟然趁费祎欢饮沉醉,毫无防备,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费祎杀害。郭脩自然也没能逃出生天,他或许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想过要活命了。费祎之死,对蜀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郭脩的这个举动险些让蜀国陷入崩溃。不过,姜维却利用了这个局面,顺势接过了费祎的权柄。
尽管没能直接搞垮蜀国,但郭脩的行刺之举却对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祎死后,姜维独揽蜀国内外大权,而没有了费祎掣肘,他就更加肆无忌惮的用兵了,这在客观上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某种程度上,魏国灭蜀,郭脩的功劳或许不亚于钟会、邓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