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老祖宗:快别说了,这些所谓的古代名言都是错的

www.creaders.net | 2024-10-28 16:53:13  国家人文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自古及今的典籍、话本小说与诗词歌赋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庞大的“名言库”,从咿呀学语的小童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者都能吟诵几句。

然而,不少古代名言虽然广为流传,又极能表意,其句意却非常容易被误传。

如果根据古代名言的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加以考据,就会发现它们不但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句意,甚至还可能完全相反。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常被误解为若要以美德宽容怨恨,那用什么来回报美德?其实这个句式并非其原貌,两句话也并非同出一段文献。

《老子》六十三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面对是否要“以德报怨”的问题,孔子也不能苟同,回复发问者说要以正直的态度对待怨恨,恩德是用来对待同样的恩德的。

Image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纪录片《孔子》截图

而“相濡以沫”作为成语,自然是寓意守贫乐道、不离不弃的深厚情谊,但其全句却并非此意——

《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即认为与其一同艰难地苟延残喘,还不如各自寻求宽敞任由遨游的江河湖海。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绝非鼓励出家人不守清规戒律。

《济公李修缘》道济禅师:“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其实,济公是在“凡尔赛”地表示,我可以让酒肉穿肠不留影踪,不耽误我一心向佛,参悟禅机。但若旁人学我,那则未必能如我一般。

Image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活佛济公》截图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同样是少读一句,语意大变。它出自《论语·里仁》,全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原句的句意是:父母健在时,子女尽量侍奉膝下,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则要提前禀告双亲。并非要限制子女们的“人身自由”。

Image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截图

古人解读更古的人说出的名言,也是会犯错,或是有意修改的。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有人猜测,这句的原句应该是“无度不丈夫”,与前一句含义相似,都是在规劝君子要有度量,要足够大度。其真实本源句子早已不可考,因为“度”为仄声字,犯孤平,虽然翻译讲究“信达雅”,但也常常遇到此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子,所以也就容易在口头上误传为更朗朗上口的“毒”音,在要求辞律兼美的戏文当中,也常常直接引改为“无毒不丈夫”,并助力流传。

这个句子会出现误传,恐怕也和自元代以来,各种知名人物的化用实在太多有关,如:

戏曲家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辩贤愚,无毒不丈夫。”

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每一个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虽然他们的本意或为化用而非误传,却也为此句延伸出了更加常用的句意。传到明清,这样的用法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顺口儿,还和原句合并了起来。

《小五义》八一:“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夜至三鼓,大众凑齐,咱们大家前去……堵门烧,烧他们个焦头烂面之鬼。”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句话的原话就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并不是言者在自降为牲畜,责怪天地不仁。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本身是一种祭祀品。这句话出自通行本《道德经》,其他版本如郭店简本的《老子》并没有此句,但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真正的语义——天地间万物都是自然生长的,天地不会有认为自己仁慈的意志产生,更不会区别对待天地万物,众生平等,人与刍狗在此间并无分别,强调的是一种“道法自然”。王弼就曾为此作注: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

Image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截图

诗圣杜甫有一句著名的“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如果从对仗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件戎装”的意思,但如果细究,其实是一个可爱的钻诗律空子的行为,也可能是理解谬误。但这不能怪杜甫,因为其出处《尚书》实在是太晦涩难懂了。

《尚书·武成》的典故:“(周武王)壹戎衣,天下大定。”这里不是指披挂戎装,而是指消灭了敌人。《尚书·康诰》里还有一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也是在表达消灭敌人后,受命享国御民。郑玄也曾为此作注:

“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 

此后将统兵打仗雅称为“一戎衣”。

Image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柳舟记》截图

还有古装剧中喜欢引用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常被错误理解为鼓励女子少读诗书。原句出自明代陈继儒《安得长者言》,陈继儒号眉公,明代张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引写道: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对这句话的误读并非自近现代始,在明清之际便争议颇多。其实,即便在清朝,女子的才华也不是公认的减分项,正如《甄嬛传》中,太后虽然喜欢贤惠的沈眉庄,但皇帝还是更喜欢有才情的甄嬛。向前追溯至魏晋也是如此,荀粲貌美的妻子去世后,他的朋友也曾安慰他:

“妇人才色并茂为难,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

可见时人对于有才的女子也是十分推崇的。

Image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甄嬛传》截图

陈继儒自己这样解读:

“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当我们结合历代文人的评价与封建社会的风尚,不难推断,这句话其实更是承接了古人对于“德”的推崇:认为才德如果不能兼得,那么只有德行本身也是一种才能。这并不是一味贬低女子有才,而且更非古人共识。所以,这句话在今日沿用,就更没有道理可言了。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常被解读为没有生孩子延续香火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句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这句话的争议其实更大,从文字释义的角度,有观点认为,“无后”指的是目无尊长,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而非没有后代。比如孟子写的舜,在娶妻时没有告诉父母就“闪婚”,就是一种“无后”的表现。学者刘霖映在文章《“不孝有三,无後为大”之“後”当释为尊者》中也写道:

东汉以来学者们释“後”为“子”或“後人”,……这破坏了原文和孟子的解释,……周代“後”和“后”可通假,周朝礼制里“後子”在诸子里地位独尊,一般是嫡长子……古“后”字是司之反写,基本语义是主、君,扩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着发号施令,因此,“无後”通假于“无后”,指无主(无君,无尊),即目无尊长,在家事语境中是目无家主(家君,家尊)。

Image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甄嬛传》截图

这种说法存在其合理性及依附的历史背景,比如《尔雅》训曰“后者君也”,而《说文解字》也提到:“君者尊也”。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被一封《治安疏》骂到红温的嘉靖皇帝就曾经如此评价海瑞:“无父无君,欺国欺家。”

所以,这句话的语义至今未有定论。

此外,与“三不孝”对应的还有“三孝”。

《礼记·祭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可见,这些年龄比我们还要大的古代名言,也拥有比我们更多的“言生经历”,在它们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误读、争议。来到我们面前时,已经丧失了原本的语境。但只要加以考据,追溯本源,即可拨开风尘,窥得它们最初的面貌。

参考资料:

[1]刘霖映.孟子“不孝有三”与曾子“孝有三”是一体两面.

[2]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中华书局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