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俄罗斯帝国宣战,自此克里米亚战争拉开帷幕。
土耳其宣战的原因是在这一年7月3日,俄军进攻并占领了土耳其的附属国瓦拉几亚公国(今属罗马尼亚共和国)、摩尔达维亚公国(今摩尔多瓦共和国)。
奥斯曼土耳其从最初的中亚一个游牧部落,逐步西迁,到达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半岛)后不断扩张,将此前拜占庭帝国的土地陆续蚕食,并于1453年攻陷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终结了这个延续上千年的传奇帝国,取代其成为这一亚欧交汇地区陆海要道上的新主人。
瓦拉几亚大公国(1290—1859)与摩尔达维亚大公国(1349—1859)区域示意图。瓦拉几亚大公国起初名义上属于匈牙利王国,1330年将宗主国击败后独立。1417年沦为奥斯曼帝国附庸,但多次与其爆发冲突。东欧历史上著名的“穿刺大公”弗拉德三世在位期间曾经以残酷手段对待奥斯曼入侵者,一方面成为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嗜血者的名声,后来更成为吸血鬼传说的著名起源人物之一。此后奥斯曼帝国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但随着国事衰微,对该地区的管控一度被俄国取代。1859年,与摩尔达维亚合并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成为现代罗马尼亚的前身。摩尔达维亚在14世纪初也被匈牙利人统治,1349年独立。此后该国逐步扩张,但在15世纪因无法对抗奥斯曼帝国而向其称臣。16世纪中期完全沦为其附庸,但拥有自治权。17世纪交替时期曾经短暂依附于当时盛极一时的波兰。到18世纪初,其大公完全由奥斯曼帝国随意任命。18世纪的几场战争后,公国领土不断缩水。到19世纪初被俄国夺去东部领土。这期间与瓦拉几亚一样名义上仍属于奥斯曼帝国,但实际上高度自治。1859年与瓦拉几亚合并。摩尔达维亚名称来自于罗马尼亚语。1940年罗马尼亚被迫将该地区大部分割让给苏联,成为其摩尔多瓦共和国,苏联解体后独立。官方语言为罗马尼亚语。图中的特兰西瓦尼亚前身是古老的罗马帝国时代的达契亚王国,在图拉真大帝时代被征服,当时罗马帝国也因此达到最大疆域。此后先后被匈牙利王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统治,一战后于1920年成为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俄国攻占两地的理由是:土耳其拒绝俄在中东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由俄方管理的东正教徒保护地。
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为争夺巴勒斯坦的宗教控制权,俄国控制下的东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廷之间明争暗斗。
早在1536年,法国便与奥斯曼土耳其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当时雄踞欧洲中部,庞大却又松散的竞争对手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同盟被当时欧洲基督教国家斥责为:“邪恶的联盟”、“百合花与新月的渎圣的结合”(渎圣同盟)。
然而,通过这次结盟,法国获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天主教堂的保护权,并且得以加强了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力。此后,法土之间的合作时断时续。直到拿破仑战争后,国势衰微的法国不得不在压力下将这一保护权移交给了东正教信仰的希腊。
法国自不甘心,国势振作后于1850年遣使到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再将保护权交还。
此时的土耳其早已不是当初称雄一时的奥斯曼雄狮,不得不屈服于法国人的压力,将保护权再次交予法国。
得知消息后,沙皇尼古拉一世与土耳其交涉,要求其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所有奥斯曼土耳其领土上东正教居民的保护权交给自己。
1889年间出版的巴勒斯坦地区古代地图(西元100年)巴勒斯坦的名称源于希伯来语对古代海上入侵者非利士人的称呼。前12世纪,犹太人祖先希伯来人在此地定居,建立王国。前931年所罗门王死后,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王国。其后这片土地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塞琉古、托勒密等帝国统治。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著作中用“叙利亚的巴勒斯坦”来概括从今天黎巴嫩到埃及的沿海地区。之后罗马人将此名称沿用。前63年,被罗马人占领。135年,罗马帝国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将犹太省的名称改为“巴勒斯坦”,据说目的是为了抹去该地区的犹太印记。这时开始,犹太人被禁止进入其圣地耶路撒冷,族群也开始流散各地。613年,波斯萨珊占领这一地区,不久东罗马帝国反击收复。638年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占领耶路撒冷,控制该地区。691年,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修建圆顶清真寺,此后穆斯林大批移民至此。此时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居民仍然信仰基督教,但逐步被伊斯兰化。随后阿拉伯帝国与同信仰的塞尔柱突厥为争夺此地不断混战。11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耶路撒冷曾建立基督教王国。其后蒙古人西征,攻灭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帝国,短期控制此地区。1291年,埃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马穆鲁克王朝灭掉了耶路撒冷王国和这一地区其他的基督教国家。自此基督教彻底失了对此地区的控制,仅得以保留一些教堂和纪念设施。1516年开始,奥斯曼土耳其征服该地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
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俄国的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被普遍认为是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势力的衰微,其在欧洲部分的影响力逐步下降,俄企图借机实施领土扩张。
得到英国、法国支持的土耳其当然不肯屈服,尽管在1829年的土俄战争中才输给尼古拉一世,但土耳其苏丹仰仗背后的强大后盾,断然拒绝了俄国的要求。
于是,夹在土俄两国之间的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便成为两国接下来角力的地方。
瓦拉几亚曾在18世纪中期(1768年)被俄国从土耳其手中夺走,短期占领。当时俄国沙皇就是赫赫有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通过数次俄土战争的胜利,沙俄获得了特权,得以在两个公国拥有对任免大臣的提名权。此外,两个公国选举出的大公需要土耳其和俄国共同批准才能就任。
1828年,土耳其被迫同意两个公国享有高度自治权。俄国利用自身影响力在两国推行一系列改革,客观上为其后来合并为现代罗马尼亚奠定了制度基础。
然而,沙俄当局根本目的还是以此为跳板,逐步蚕食土耳其的领土,并最终取得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为黑海舰队取得自由出入地中海的通道。
对于沙俄在这一方向上的扩张野心,欧洲各国心知肚明。
历史上俄土之间曾先后爆发11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败。俄国凭借大多数胜利获得了很多土地,尤其是取得了黑海北部漫长沿岸的控制权。
黑海海峡是连接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与黑海的重要水道。由爱琴海一侧的达达尼尔海峡(黄色)、中间部分的马尔马拉海、黑海一侧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红色)组成。早在古希腊时代,这条水道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尤其到了近代以来,作为亚欧两大洲的分界,更是得到周边和欧洲列强国家的重视,并且专门为此缔结相关条约规范其通航管理。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着这条水道,因此如今又称为土耳其海峡。一战期间,达达尼尔海峡曾经爆发过影响很大的激烈会战。
拜占庭帝国时代,其都城君士坦丁堡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南面紧邻马尔马拉海。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了这座雄伟的千年名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继续作为新帝国的国都。直到今天,伊斯坦布尔都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也是该国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伊斯坦布尔已经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全球城市中面积排第6位,更是唯一一座跨越两大洲的城市。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İstanbul Boğazı),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是将土耳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隔开的海峡。海峡全长30.4公里,最宽处为3.6公里,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本照片是自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远眺亚洲,照片中间水道延伸方向是黑海。
博斯普鲁斯海峡俯瞰。这里如今依然是重要的国际航线,每天有大量运输农作物、矿产、能源加工产品的船只从这里经过。尤其是途经这里的农产品运输对国际民生、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1854年3月下旬,英法两国先后对俄宣战,联合此前的对手奥斯曼土耳其共同遏制沙俄的这一企图。
1854年4月,出于应对策略,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签订了有针对性的联合防御协定。7月,奥军对俄军发起进攻,在9月将沙俄势力逐出两个大公国。
当年8月,英法军队正式加入战争,从俄远东地区、波罗的海不同方向开始进攻。
9月,法、英、土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
12月,英、法、奥在维也纳缔结反俄同盟。
尼古拉一世身着近卫骑兵团制服肖像。尼古拉一世(1796—1855)俄国沙皇,1825年登基。成功抵抗拿破仑入侵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是其兄长,因死后无子女,次兄也不愿接任,因而经过一段混乱时期后,由他继承了皇位。他年轻时受到过良好的工程学教育,此后在建筑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当时俄国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项目都需要他亲自审批。另外,他还亲自指定、研究、建议了包括天文台选址、铁路修筑标准、海军岸防要塞施工材质和成本等项目的实施。他最大的一项政绩是对俄国农奴的解放,使得这个阶层可以从事商业活动,并且允许其自由迁徙到另一个地主领地内生活。他在位后期,俄国农奴比例降到了35%。(他的继任者在1861年完全废除农奴制度)不过,他在位时期对自由思想也给予较强压制,一度禁止任何带有政治色彩的出版物发行,因此也获得了“铸铁”的绰号。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持自由主义思想的诗人普希金十分宽容,在其因与人决斗去世后,向其遗孀颁发抚恤金。不过,他也限制对普希金的纪念活动,尤其对其违反决斗禁令不满。与许多前代沙皇不同,他生活十分规律节制,不吸烟,不喝烈酒,甚至很少打猎。但他经常走路、睡硬板床、而且喜欢着军装。尼古拉还是大公时,迎娶了普鲁士国王长女夏洛特公主(入俄后改宗东正教,俄文名亚历山德拉),两人育有4子3女。其长子后来继承皇位,就是亚历山大二世。他在位时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导致英法等国担心俄国势力由此进入地中海,因此联合起来对其开战。而尼古拉一世也在俄军遭受一连串失利后突然去世。官方称其因流感导致的肺炎而死。但也有大量传闻说他是自杀,理由是其在去世前2月间已经生病的情况下,不顾医生劝阻,连续两天不穿御寒大衣的情况下前往军营检阅,继而病情恶化。此外,还有沙皇身边的人说,他临终前要求医生给他服喂毒药。根据一些记载,他临终时的一些症状也不是肺炎所体现的状况。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23—1861)奥斯曼土耳其第31任苏丹,1839年登基。他的母亲是一名俄裔犹太人,是其父马哈茂德二世的第二任皇后。他自小接受欧式教育,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对古典音乐和文学有很浓厚的兴趣。他和父亲一样主张应对内实施改革,并任用了了很多开明改革派官员。他每周专门设置一天(星期五)亲自处理公众的申诉,并且经常外出巡视各地检查政务。上任伊始就颁布的法令明确:每一位国民都享有生命和财产保障、税收必须合理、管理必须公平、所有国民有宗教自由和公民权等。这一法令在许多偏远地区遭到保守势力抵制,因此酿成多次叛乱。他还先后对货币流通进行改革,停止征收人头税,参照法国组建新的财政系统;设立议会,修改民事、刑事法律;设立现代大学,改善公共服务;重新编练军队,允许非穆斯林参军;采用国歌、国旗制度等。众多改革中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就是不再以法律规定佩戴头巾,此后土耳其毡帽开始流行。他还设立了新的国家勋章。此外他还对电报等新鲜科技持积极态度。在他的积极政策努力下,土耳其在此期间被列强承认并接纳为欧洲国家。然而他的一系列强国措施依然没有遏制帝国各地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此外将非穆斯林融入社会的努力也并不成功。他统治最后几年也被指大肆挥霍浪费。不过据说在1845年他曾对饥荒中的爱尔兰捐献1千金币(本打算捐1万,后因英国女王只捐出2千而要求不得超过自己),还派遣船只运送粮食,因此爱尔兰人对土耳其十分感激。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他被英国授予嘉德骑士勋章(第717位)。
第四代阿伯丁伯爵,本名乔治·汉密尔顿·戈登(1784—1860)英国政治家、首相(1852—1855)。出生于爱丁堡,属于阿伯丁郡一个显赫的家族。哈罗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806年当选为苏格兰贵族议员,后被册封为骑士。在他担任驻奥地利大使期间,亲眼目睹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破坏(他的兄弟死于滑铁卢战役),这使得他此后极力反对各种战争。回到家乡后,他致力于植树事业(据说有1400万株)。他还酷爱古典艺术与考古,曾担任考古协会主席长达30年。他还创立雅典学会,并支持希腊的独立运动。1828—1830、1841—1846年间先后出任外交大臣,期间曾经帮助希腊赢得了独立战争胜利,还曾解决北美英属加拿大与美国的边界争端。1834—1835年曾短暂担任陆军及殖民大臣。1852年12月出任首相,他本人对土耳其抱有敌视态度(可能与其对希腊态度有关),所以反对卷入奥斯曼土耳其与俄国的战争(后来的一些情况表明他的反对有根据)。但内阁中以内政大臣帕麦斯顿为首的反俄派极力主张加入战争,阻止俄国扩张。最终英国派出海军舰队,并向俄国宣战。当时英国社会普遍支持出兵,流行的民谣:“愿上帝保佑土耳其人,把俄国人斩尽杀绝”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专门创作了《轻骑兵进击》赞颂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英军轻骑兵。旅居伦敦的马克思也在与恩格斯的通信中阐述了支持对俄作战的观点。然而,1855年1月,因战争过程中一些处理不当的问题,下议院发起动议,要求阿伯丁辞职。1月30日他结束了任期。讽刺的是,他本来并不认可加入战争,却最终需要为战争中出现的问题承担责任。晚年的阿伯丁在家乡老宅过着苏格兰贵族的传统生活,每个星期六中午他都会坐在门口跟农户们讨论各种问题,并对产生的纠纷进行仲裁。他一直对自己没能阻止这场造成巨大伤亡的战争而怀有负罪感。
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08—187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48—1852)、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拿破仑一世侄子。他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和最后一任君主。他的身世关系非常复杂,既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也是继孙。他的外祖母就是拿破仑一世的皇后约瑟芬。而他真正的生父被一些人怀疑并非是拿破仑一世的弟弟。1815年拿破仑一世兵败滑铁卢,其家族成员被迫流亡外国。因此路易从小成长于瑞士,后到巴伐利亚王国奥格斯堡一所中学读书。之后在意大利,他投身当地自由主义运动,曾被当局追捕。回到法国后他被拘捕,随后送往英国。1836年10月回到法国,他企图仿效当年叔父复辟,发动政变,但失败被捕。其后再度被流放,先前往美国,之后英国,后因母亲病危而前往瑞士。之后他公开出版了为自己发动政变辩护的小册子,再度遭到法国当局通缉。之后瑞士以路易是本国公民和武装力量成员为由拒绝了法国的引渡要求,两国因此关系紧张,几乎兵戎相见。为避免发生战争,路易主动离开瑞士前往英国。1840年8月他带领50名雇佣兵潜回法国,企图再次发动政变,被宪兵发现,交火后受伤被捕,随后被判处终身监禁。1846年5月他化妆成石匠逃出监禁地,到达英国。一个月后,其父去世。由于此前波拿巴家族几位主要继承人先后离世,他因此成为家族领导。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路易得以回到法国,不过又很快被驱逐出境。因议会否决了禁止前王室成员回国的提案,得以在4月再度回国,并获选巴黎市议员。不过,此时他由于大半时间都在国外生活,所讲法语带着浓重的德国口音,故而并未被人重视。由于新政府举措失当,在镇压工人起义后丧失民心,因此在1848年12月的总统选举中路易意外获得极高支持,当选总统。1851年他发动政变,使得议会形同虚设,之后通过公投获得支持(97%),宣布称帝。反对派在1855、1858年两次企图刺杀他,均未成功。1860年,他开始做出让步,允许议会自由辩论,放宽审查制度,并任命自由派成员担任首相。他在位期间,法国工商业、城市建设获得了很大发展,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他还致力于打破贸易壁垒,吸引各路投资。他对外奉行积极主动的政策,重建法国的影响力,联合英国反对俄国扩张。这期间,他也加强了海外扩张,在远东建立新殖民地,并出兵入侵中国,干涉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他发动的在朝鲜和墨西哥的军事干涉都遭到失败。值得一提的是,1867年法国向日本派遣军事代表团,协助江户幕府进行军事改革。而在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新政府最初的陆军建设也学习法国。年轻时在意大利的经历,影响到他后来的外交决策,导致法国与普鲁士产生了矛盾,最终爆发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他被俘,获释后流亡英国。1873年1月弥留之际问身边的医生:“你当时在色当吗?”(注:他战败被俘地)他是一名花花公子,私生活混乱,拥有众多情妇和绯闻对象。另外,据称他烟瘾很大,一天可以抽掉50支烟。因此民间称他是“香烟男”。由于生活放荡,他四十余岁便各种疾病缠身(肾病、膀胱、前列腺、关节、痛风)。他曾著有关于叔父拿破仑一世思想、恺撒大帝的书籍。还写过关于炮兵的军事论文,电磁学论文等。另有关于苏格兰历史的论述和在中美洲尼加拉瓜开凿运河的论文。法国大文豪雨果最初是他的支持者,但在他发动政变并称帝后选择离开,并且在后来将他评价为一个平庸之辈。马克思评价他时引用了黑格尔的一段话:“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闹剧出现。”
1852年的弗朗茨肖像。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30—1916)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1848年登基。他登基后不久便成功瓦解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梦想,并且在俄国支持下担任了德意志联邦主席(1850—1866)。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后奥俄联盟瓦解,也使得后来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推动下击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诸邦国。1853年2月曾遭刺客袭击受伤,正值他对内实施被称为“巴赫专制”的高压统治时期。这之后他致力于自己的形象宣传塑造,逐渐博得了帝国臣民的支持和拥戴。1854年与姨表妹、巴伐利亚公爵之女伊丽莎白(茜茜公主)结婚。1860年他宣布放弃君主专制,改行君主立宪制,颁布宪法保障平民与贵族权利。1864年联合普鲁士对丹麦发动战争,获得其治下德意志土地。1866年,在奥普战争中失利,被迫退出德意志联邦。之后还不得不将治下的威尼斯共和国归还与普鲁士结盟的意大利王国。1867年,获得匈牙利贵族认可,加冕为匈牙利国王,自此开始成为奥匈二元帝国君主。1878年,通过战争获得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下的波斯尼亚地区。1889年,独子鲁道夫与情人自杀,于是立三弟长子费迪南大公为皇储。1895年,获得德国元帅头衔。1898年,伊丽莎白皇后在日内瓦游览时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这一年正好是他登基五十周年。由于皇后深得奥地利、匈牙利臣民爱戴,加之此前鲁道夫自杀,使得弗朗茨一世获得了国民空前同情,由于其这段时期的“开明专制”,也赢得了广泛民心。1900年,奥匈帝国军队曾参加联军入侵中国,并在天津设立租界。1908年,在到访的德皇威廉二世陪同下庆祝登基六十周年。1910年,在会见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时称自己是欧洲最后的传统君主。1914年,皇储费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之后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引发列国先后加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11月因肺部感染去世,之后与妻子和儿子葬在一起。其侄子卡尔大公继任。1918年11月,奥匈帝国解体。弗朗茨是欧洲最后一位死于任上的皇帝。他总体上是一位保守主义者,不喜欢尝试变革。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简朴勤奋的生活风格,每天坚持冷水洗澡,睡行军床,始终身着军服。他每天可工作12小时。奥匈帝国境内有多达11个民族(按大语种划分),他能够熟练运用8种语言(其余也能够适当表达)与臣民交流,并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也是他一直能获得很高拥戴的一方面原因。在他治下,犹太人获得了很多权利因此将他视为保护人。他曾拒绝任命一位有反犹倾向的人担任首都维也纳市长,因此被人称为“犹太皇帝”。有趣的是,除去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外,他实际上拥有很长一串头衔:受上帝护佑的奥地利皇帝,匈牙利的使徒国王和波西米亚、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伊利里亚、伦巴第和威尼斯国王,耶路撒冷国王,奥地利大公,托斯卡纳和克拉科夫大公,洛林、萨尔茨堡、施蒂利亚、克恩滕、卡尼鄂拉和布科维纳公爵,尼伯龙根大侯爵,摩拉维亚伯爵,上下西里西亚、摩德纳、帕尔马、皮亚琴察、瓜斯塔拉、奥斯维辛和扎托尔、拉古萨公爵。
克里米亚战争一直持续了两年五个月14天,范围除主战场克里米亚外,还包括高加索地区、巴尔干半岛、波罗的海沿岸、白海等地区。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大量新军事技术(蒸汽机铁甲舰、新式线膛步枪、爆破弹、堑壕战、电报通讯、战地医院、天气预报)和相关事物(战地记者、战地摄影报道)自此战出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技术上获得了巨大发展,深刻影响到了后来的战争,但战术上却没有带来明显的革新,与三十多年前的拿破仑战争时期相比并没有质的变化。
此战从政治上也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对于各参战方,尤其是奥地利、俄国内部的影响尤其重大,奥地利的外交环境逐渐恶化;而俄国因战争失利而丧失了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国内也经历了一场重大改革,外部不得不出让阿拉斯加的北美殖民地,停止了在欧洲的扩张,转而向中亚和远东发展。
克里米亚的名字源自曾经统治过这里的鞑靼人,其早期汗王克里木。如今考古证明最早在此地定居的是凯尔特人,前7世纪时斯基泰人迫使其西迁,但仍有少部分凯尔特人仍旧留下。此后,希腊人开始在此地海岸建立定居点。前438年,该地区曾建立过一个希腊化王国博斯普鲁斯,与雅典保持贸易关系。前15年,罗马军团征服此地。3世纪中期,罗马帝国放弃此地。250年,东哥特人在此地活动。376年,匈人控制这一地区。8世纪时,哈扎尔人(可萨人)在此建立汗国。1016年,成为拜占庭帝国北部疆土。11世纪,一个叫钦察的突厥游牧部落联盟在此居住。1237年,蒙古人征服这片地区,此后属于其建立的金帐汗国(钦察汗国)疆土。此时开始,这个半岛开始有了克里木的称谓。14世纪中期,金帐汗国分裂,其疆土分为多个较小汗国,其中就包括主体在克里米亚的汗国。这之后,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附庸,逐步伊斯兰化。随着土耳其衰落,克里米亚汗国也日趋式微,其领地不断遭到哥萨克人袭击,逐步缩小。1774年,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土耳其控制。1777年,成为沙俄附属国。1783年,被并入沙俄版图,末代汗王被送至爱琴海的罗德岛,后被土耳其人杀死。克里米亚半岛北部大部分是半干旱的草原,约占总面积的75%,半岛东南海岸至西南与海岸线平行是山地,最高处海拔1545米。其西南、东南有多个因海岸线曲折形成的海湾,分布着众多良港。其中西南角的塞瓦斯托波尔附近自希腊时代起就有定居点存在。沙俄吞并克里米亚后即在此地建立海军基地,并逐步发展成为黑海北部最重要的军事要塞。
克里米亚战争主要战场位置示意图
1815年的奥地利帝国疆域示意图
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迫使沙俄停止了在欧洲方向的尝试,转而向中亚、远东地区不断加速扩张。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世界最大烂尾工程:耗资800亿,建了近20年 |
2 | 距离他承诺的“中国成高收入国家” 只剩19 |
3 | 传解放军上将上书党中央 揭发习3大罪状 |
4 | 谁杀了最多中国人? AI答案出炉 全网点 |
5 | 束手无策 习只能认栽了 |
6 | 又一重磅消息来了 |
7 | 将领冒死对抗!军队乱了… |
8 | 为什么中国可能很快开始衰落 |
9 | 汤唯在《色戒》中的牺牲 远不止那几个镜头 |
10 | 中共最高层拍板决定 百万亿级海啸肆虐中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发电量超过美国2倍,为何G | jincao |
2 | 中美实力比较和对抗前景 | 山货郎 |
3 | 传:十二月六日核心在政治局会 | 万维网友来 |
4 | 美中卡脖子战方兴未艾 | 随意生活 |
5 | <摩西宣布神的吩咐> | 霞步思 |
6 | 这也能抄 之 一个降落伞包 | 席琳 |
7 | 奥威尔的世界=Woken- Shit;MA | 木秀于林 |
8 | <出35: 1-35> | 霞步思 |
9 | 老态龙钟的精神家园 | 特有理 |
10 | 寇可往,我亦可往? | 秋念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