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文胆”宋濂之死

www.creaders.net | 2025-01-12 17:37:12  中国国家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

皇太子朱标跳水的那一天,朱元璋真的怒了。

看到浑身湿淋淋被救上来的太子,朱元璋骂道:

“痴儿子!我杀人,和你有什么关系?!”

骂这句话的时候,朱元璋可能完全忘了,自己的这个太子是因何而跳水的——那是因为他要杀一个人,而太子朱标下跪求情,朱元璋冷冷地哼出一句:

“等你当了皇帝,再来赦免人吧!”

生性老实的太子,揣摩不透嗜杀成性的父皇这句话背后究竟有何用意,思来想去,就跳了水。

其实太子为之求情的那个人,朱元璋也非常熟悉,甚至一度对他尊敬得无以复加。

那个人,叫宋濂。

2

1310年10月,宋濂出生于浙江金华,七个月早产。

从小体弱多病的宋濂,在祖母和母亲的悉心照料下,还算健康地成长起来,而且还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神童”,据说他一日就能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之后每天能写两千字,九岁时便能作诗。宋濂曾拜多位当世大儒为师,大儒们都认为这个人是天纵之才,甚至还承认“自谓弗如”。

在宋濂39岁那年,由于名气实在太大,元顺帝请他出山担任翰林编修。宋濂很聪明地以一个理由婉拒了:我父母年事已高,要在家奉养,就不出仕了。随后,自己入龙门山修道,其实是闭门著书。

是宋濂淡泊名利,不愿做官吗?倒也不能这么说。

只能说,宋濂是看得懂天下大势的——除去“华夷之辨”的原因,他也不愿意登上一艘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之后没几年,大元帝国果然陷入了各地农民起义的滚滚浪潮之中。

虽然宋濂隐居山林,但对时局一直保持观察。他和很多人一样,了解到在诸多农民起义军首领中,一个据说原来做过和尚的人越打越狠,势力越打越大,乃至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几个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

而宋濂不知道的是,在那个叫朱元璋的和尚站稳脚跟之后,就表现出了和其他农民起义军首领不同的格局和追求。

朱元璋对他当时最信任的幕僚李善长说:

“我要统一天下,不缺韩信,但缺像张良这样的人物啊!”

李善长回答他的原话是:

“金华宋景濂可为博物洽闻,兼通象纬。”

于是,朱元璋立刻来请宋濂出山。

事实上,之前朱元璋手下的官员已经请过宋濂了,但被宋濂婉拒了。但朱元璋亲自发命令来请,宋濂就答应了。

当时和宋濂一起出山的,还有今后在民间被传得拥有“半仙之体”一般的刘基刘伯温。

图片刘伯温

《明史》中曾专门记录过宋濂和刘基辅佐朱元璋的分工: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可见,刘基担任的是军师,而宋濂担任的是“”文胆”,这两人堪称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而朱元璋对宋濂还有更高的期待,并不只是想让他当自己的机要秘书。

1360年10月,才刚刚效力朱元璋几个月的宋濂,得到了一份重要任命:

担任朱元璋太子朱标的老师。

朱元璋对宋濂学问的佩服,以及对他人品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1367年,羽翼已成的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誓师北伐,发布《谕中原檄》,传遍天下。

这篇檄文历数元朝统治的昏庸黑暗,号召天下群起响应,推翻元朝统治。

全文逻辑清晰,有礼有节,慷慨激昂,煽动性极强。尤其是其中一句话对后世影响极深: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这篇檄文,就是出自宋濂之手。

那时候的他,不仅仅是太子的老师,更已经是朱元璋最看重的“文胆”。

3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大明”。

登基之初,百废待兴,但在击溃元帝国北面残存力量之后,朱元璋立刻又给宋濂牵头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修《元史》。

因为朱元璋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宣告:元朝作为一个朝代,已经结束了。

而如何在短时间内就修出一部官方的断代史,朱元璋相信宋濂能做到。

图片

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时间仓促,这部《元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这一年,宋濂58岁了,除了牵头修《元史》之外,他事实上已经被认为是大明王朝“开国文臣之首”了。

元末明初,百物凋零,一片荒芜的不只是经济和政治制度,还有文化。

而在文化方面,不光是朱元璋,整个王朝在某种程度上,都依靠宋濂。

按《明史》原话:

“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换句话说,宋濂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挑起了明初文化初兴的重担。

此外,不仅仅朱元璋所发布的重要命令和规章制度等大多都出自宋濂之手,明初的重要文献,如《大明日历》、《皇明宝训》、《大明律》、《洪武圣政记》等,也均出自宋濂之手。

当时朱元璋信任到宋濂信任到什么程度?

他请教宋濂,自己该看些什么书?宋濂向他推荐了帝王用来提升自己素质的《大学衍义》。朱元璋对他言听计从,命人将《大学衍义》的内容抄写后贴在宫殿两边的墙壁上,一方面方便自己随时诵读,也让宋濂讲给大臣们听。

此外,朱元璋还召集所有的翰林编修,向他们宣布:宋濂是你们的总教师。

而太子朱标也对宋濂佩服得五体投地,碰到什么问题,开口就是:

“我老师宋濂是这么说的……”

朱元璋曾公开对群臣说过:

“翰林院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的领袖,我从你们这些人中选,都不是真的儒生,徒有虚名而已。只有宋濂一个人,在我身边十九年了,虽然不是文武全才,但通晓儒家经典和历史,文采斐然,理论精妙,可以制定和规划国家的礼仪制度,理解和执行我的诏令。”

所拔到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既是太子师,又受当今天子如此高看,别说普通人,就算是情商极高之人,恐怕心中也难免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了。

但宋濂,还真把持住了。

4

其实,宋濂有太多的机会了。

他是朱元璋的机要秘书,最信任的“文胆”,参与最高层的决策和相关政策制度制定,但凡他只要想张一张口,伸一伸手,随之滚滚而来的各种利益,可想而知。

但宋濂完全没有这样做,正相反,他表现出了常人简直难以想象的低调。

首先,他严守机密。

宋濂在宫中与朱元璋的相关对话,从来不会泄露一个字给别人,甚至连他在宫中应制写的娱乐诗文,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草稿删毁。

在宋濂的家中墙壁上,他题了“温树”二字,哪怕是挚友亲朋向他打听宫中任何点滴之事,他就用手指指“温树”二字,不再言语——

汉朝孔光担任执掌机枢的尚书令时,每次休假回家,从不提朝堂中事。有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种的什么树呀?”这种无关痛的问题他也不回答——“不言温树”由此成了高级官员谨言慎行,恪守自律的为官之道。

其次,他从不害人。

朱元璋经常问宋濂,请他品评一些大臣的好坏,但宋濂只说一些好的大臣。有一次朱元璋不开心了,说难道你不知道大臣中有坏人吗?宋濂的回答是:

“我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会和他们交往,所以我不了解他们。”

有个叫茹太素的人曾上了一万多字的奏章,朱元璋看了很不高兴,旁边一些大臣趁机落井下石,指出奏章中的种种缺点。朱元璋问宋濂的意见,宋濂表示:

“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应该广开言路,怎么能责怪他呢?”

后来朱元璋仔细看奏章,发现其中确实有不少好的建议,于是召集群臣说:

“如果没有宋濂,朕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宋濂能够做到这些,自然是因为他性格低调,且政治情商高,但也有很重要的一点:

作为朱元璋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他知道这个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所以,宋濂对朱元璋毫无隐瞒。

有一次,宋濂家请人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昨天家里来客人了?喝酒了?来了些谁啊?

宋濂一一如实禀告。

朱元璋笑着说:

“昨天你请客的事,已经有人一五一十全禀告给我了,和你说的完全没有偏差,你没有骗我!”

功成名就,众望所归之后,宋濂在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是这样形容自己的:

“现在,我虽然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

谦卑之状,溢于言表。

但即便如此,宋濂心里其实还是很明白:

随着帝国的基础渐渐开始稳固,那些原本用来支撑大厦的辅助桩,已经到了要被拆除的时候——什么时候拆,怎么拆,只取决于一个人的想法和心情。

而他,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了。

5

洪武十年(1377年),67岁的宋濂向朱元璋提出退休。

67岁确实是一个可以告老还乡的年纪了,但如果真的要留用,也不是不可以。

但朱元璋没有留宋濂。

不过,给出了一个极高的礼仪规格:亲自相送,还赠了两句诗:

“白下开尊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

这是两句颇值得玩味的话,尤其是后半句中的那个“应”字——可做推测性的“应该”解,也可做命令性的“应该”解。

那宋濂是怎么理解的?他应和了两句诗:

“臣身愿做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这两句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修辞,也是宋濂自己提出的实际要求:

每年请准许我回京一次,看望您这位老领导。

朱元璋当然答应了。

无从知晓宋濂当时的内心活动,但从他应和的两句诗来看,应该是心情激动的。

毕竟二十多年的君臣相伴,亲身参与了一个帝国的崛起和搭建,又如此受器重,到了临别之时,再沉稳再内敛的性格,也很难抑制心情。

但如果他心情平静下来的话,是否还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或者,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一年一次,让对方看到自己,可以对自己放心。

毕竟,他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事实也证明,无论他是否提出是否要做“归雁”,朱元璋总还是“惦记”他的。

小半年后,朱元璋找来了宋濂的孙子宋慎——从这个取名,就可以看出长辈对家族后代的期待和告诫。

朱元璋问宋慎:

——“你祖父回去后,跟哪些人在一起?”

——“只是会会亲朋,其他人不随便接触。”

——“每天教育儿孙吗?亲自管理财产吗?察看田园吗?”

——“我家祖父因为皇恩浩荡,所以当了官,现在又能安度晚年。陛下说的几件事都有,为此我们对陛下感激不尽!”

——“那除此之外,还有何乐?”

——“没什么其他的了,只是新建了一个小屋子,取名叫‘静轩’,他每天在那里修身养性。”

至此,朱元璋才听了放心,开心地说:

“我听到你这些话,忽然就很感动。真的是良臣啊!”

于是,朱元璋的诗性又起来了,又给宋濂写了一首诗,其中最后一句是:

“千古仲尼名不息,休官终老尔惟全”。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已不容易,但一些明里暗里的话,似乎总是太直白。

“你就好好退休养老,全身而退吧!”

朱元璋应该是想对宋濂表达这层意思的。

但是不久之后,他就食言了。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

朱元璋借题发挥,杀性大起,前后株连者超三万人。

当初接受他慈祥问询的宋濂孙子宋慎,因为传和胡惟庸交好,杀!

宋慎的叔叔宋璲也在朝中做官——也是宋濂的儿子——也和胡惟庸有牵连,杀!

这两个人,是当初朱元璋拉着宋濂的手,做出的表彰:

“你的贡献太大了,我让你的子子孙孙都做官!”

那么宋濂呢?那可是开国功臣,文臣之首,太子师,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帝师”啊!

朱元璋眼睛都不眨一下:杀!

消息传到太子朱标那里,朱标大惊失色,所以才有了本文开头想劝父亲“刀下留人”的那一幕。

看到太子从水中被人救起,朱元璋一时倒也有了犹豫。

宋濂杀不杀需要再考虑一下,但当时在太子身边的人先要杀一批:

衣服都不脱跳水救人的人,连升三级;脱了衣服再下水救人的人,全杀——你救我儿子居然还想到要先脱衣服,不杀你杀谁?

朱元璋回到宫中,忽然看到妻子马皇后吃起了素宴,问是为何,答:

“听说陛下要因连坐杀了宋濂,我为他求福。”

在马皇后的再三劝说下,朱元璋决定留宋濂一命,全家发配茂州。

但茂州在四川。

当时宋濂已经年过七十了,发配去那里,和赐死也没什么区别。

7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宋濂一家行至四川夔州。

71岁的宋濂病倒了,连续20天没有好转起色,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近。

他将两个孙子叫到跟前,给他们留下最后一段话,其中有几句是:

“我心情识尽空,等于太虚。不见空空,不见不空。大小乘法门,不过如此。人自不信,可怜可笑……”

随后与世长辞。

据记载,宋濂去世的时候,双手收敛,身体坐得笔直。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情况越来越糟 习急踩刹车
2 两件大事,突然暂停
3 2000亿家电巨头,失速了
4 突然间 北京风向又变了
5 妮可基嫚电影情欲爆炸 放映后影院椅子全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