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皇太子朱标跳水的那一天,朱元璋真的怒了。
看到浑身湿淋淋被救上来的太子,朱元璋骂道:
“痴儿子!我杀人,和你有什么关系?!”
骂这句话的时候,朱元璋可能完全忘了,自己的这个太子是因何而跳水的——那是因为他要杀一个人,而太子朱标下跪求情,朱元璋冷冷地哼出一句:
“等你当了皇帝,再来赦免人吧!”
其实太子为之求情的那个人,朱元璋也非常熟悉,甚至一度对他尊敬得无以复加。
那个人,叫宋濂。
2
1310年10月,宋濂出生于浙江金华,七个月早产。
从小体弱多病的宋濂,在祖母和母亲的悉心照料下,还算健康地成长起来,而且还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神童”,据说他一日就能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之后每天能写两千字,九岁时便能作诗。宋濂曾拜多位当世大儒为师,大儒们都认为这个人是天纵之才,甚至还承认“自谓弗如”。
在宋濂39岁那年,由于名气实在太大,元顺帝请他出山担任翰林编修。宋濂很聪明地以一个理由婉拒了:我父母年事已高,要在家奉养,就不出仕了。随后,自己入龙门山修道,其实是闭门著书。
是宋濂淡泊名利,不愿做官吗?倒也不能这么说。
只能说,宋濂是看得懂天下大势的——除去“华夷之辨”的原因,他也不愿意登上一艘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之后没几年,大元帝国果然陷入了各地农民起义的滚滚浪潮之中。
虽然宋濂隐居山林,但对时局一直保持观察。他和很多人一样,了解到在诸多农民起义军首领中,一个据说原来做过和尚的人越打越狠,势力越打越大,乃至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几个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
而宋濂不知道的是,在那个叫朱元璋的和尚站稳脚跟之后,就表现出了和其他农民起义军首领不同的格局和追求。
朱元璋对他当时最信任的幕僚李善长说:
“我要统一天下,不缺韩信,但缺像张良这样的人物啊!”
李善长回答他的原话是:
“金华宋景濂可为博物洽闻,兼通象纬。”
于是,朱元璋立刻来请宋濂出山。
事实上,之前朱元璋手下的官员已经请过宋濂了,但被宋濂婉拒了。但朱元璋亲自发命令来请,宋濂就答应了。
当时和宋濂一起出山的,还有今后在民间被传得拥有“半仙之体”一般的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
《明史》中曾专门记录过宋濂和刘基辅佐朱元璋的分工: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可见,刘基担任的是军师,而宋濂担任的是“”文胆”,这两人堪称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而朱元璋对宋濂还有更高的期待,并不只是想让他当自己的机要秘书。
1360年10月,才刚刚效力朱元璋几个月的宋濂,得到了一份重要任命:
担任朱元璋太子朱标的老师。
朱元璋对宋濂学问的佩服,以及对他人品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1367年,羽翼已成的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誓师北伐,发布《谕中原檄》,传遍天下。
这篇檄文历数元朝统治的昏庸黑暗,号召天下群起响应,推翻元朝统治。
全文逻辑清晰,有礼有节,慷慨激昂,煽动性极强。尤其是其中一句话对后世影响极深: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这篇檄文,就是出自宋濂之手。
那时候的他,不仅仅是太子的老师,更已经是朱元璋最看重的“文胆”。
3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大明”。
登基之初,百废待兴,但在击溃元帝国北面残存力量之后,朱元璋立刻又给宋濂牵头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修《元史》。
因为朱元璋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宣告:元朝作为一个朝代,已经结束了。
而如何在短时间内就修出一部官方的断代史,朱元璋相信宋濂能做到。
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时间仓促,这部《元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这一年,宋濂58岁了,除了牵头修《元史》之外,他事实上已经被认为是大明王朝“开国文臣之首”了。
元末明初,百物凋零,一片荒芜的不只是经济和政治制度,还有文化。
而在文化方面,不光是朱元璋,整个王朝在某种程度上,都依靠宋濂。
按《明史》原话:
“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换句话说,宋濂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挑起了明初文化初兴的重担。
此外,不仅仅朱元璋所发布的重要命令和规章制度等大多都出自宋濂之手,明初的重要文献,如《大明日历》、《皇明宝训》、《大明律》、《洪武圣政记》等,也均出自宋濂之手。
当时朱元璋信任到宋濂信任到什么程度?
他请教宋濂,自己该看些什么书?宋濂向他推荐了帝王用来提升自己素质的《大学衍义》。朱元璋对他言听计从,命人将《大学衍义》的内容抄写后贴在宫殿两边的墙壁上,一方面方便自己随时诵读,也让宋濂讲给大臣们听。
此外,朱元璋还召集所有的翰林编修,向他们宣布:宋濂是你们的总教师。
而太子朱标也对宋濂佩服得五体投地,碰到什么问题,开口就是:
“我老师宋濂是这么说的……”
朱元璋曾公开对群臣说过:
“翰林院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的领袖,我从你们这些人中选,都不是真的儒生,徒有虚名而已。只有宋濂一个人,在我身边十九年了,虽然不是文武全才,但通晓儒家经典和历史,文采斐然,理论精妙,可以制定和规划国家的礼仪制度,理解和执行我的诏令。”
所拔到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既是太子师,又受当今天子如此高看,别说普通人,就算是情商极高之人,恐怕心中也难免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了。
但宋濂,还真把持住了。
4
其实,宋濂有太多的机会了。
他是朱元璋的机要秘书,最信任的“文胆”,参与最高层的决策和相关政策制度制定,但凡他只要想张一张口,伸一伸手,随之滚滚而来的各种利益,可想而知。
但宋濂完全没有这样做,正相反,他表现出了常人简直难以想象的低调。
首先,他严守机密。
宋濂在宫中与朱元璋的相关对话,从来不会泄露一个字给别人,甚至连他在宫中应制写的娱乐诗文,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草稿删毁。
在宋濂的家中墙壁上,他题了“温树”二字,哪怕是挚友亲朋向他打听宫中任何点滴之事,他就用手指指“温树”二字,不再言语——
汉朝孔光担任执掌机枢的尚书令时,每次休假回家,从不提朝堂中事。有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种的什么树呀?”这种无关痛的问题他也不回答——“不言温树”由此成了高级官员谨言慎行,恪守自律的为官之道。
其次,他从不害人。
朱元璋经常问宋濂,请他品评一些大臣的好坏,但宋濂只说一些好的大臣。有一次朱元璋不开心了,说难道你不知道大臣中有坏人吗?宋濂的回答是:
“我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会和他们交往,所以我不了解他们。”
有个叫茹太素的人曾上了一万多字的奏章,朱元璋看了很不高兴,旁边一些大臣趁机落井下石,指出奏章中的种种缺点。朱元璋问宋濂的意见,宋濂表示:
“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应该广开言路,怎么能责怪他呢?”
后来朱元璋仔细看奏章,发现其中确实有不少好的建议,于是召集群臣说:
“如果没有宋濂,朕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宋濂能够做到这些,自然是因为他性格低调,且政治情商高,但也有很重要的一点:
作为朱元璋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他知道这个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所以,宋濂对朱元璋毫无隐瞒。
有一次,宋濂家请人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昨天家里来客人了?喝酒了?来了些谁啊?
宋濂一一如实禀告。
朱元璋笑着说:
“昨天你请客的事,已经有人一五一十全禀告给我了,和你说的完全没有偏差,你没有骗我!”
功成名就,众望所归之后,宋濂在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是这样形容自己的:
“现在,我虽然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
谦卑之状,溢于言表。
但即便如此,宋濂心里其实还是很明白:
随着帝国的基础渐渐开始稳固,那些原本用来支撑大厦的辅助桩,已经到了要被拆除的时候——什么时候拆,怎么拆,只取决于一个人的想法和心情。
而他,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了。
5
洪武十年(1377年),67岁的宋濂向朱元璋提出退休。
67岁确实是一个可以告老还乡的年纪了,但如果真的要留用,也不是不可以。
但朱元璋没有留宋濂。
不过,给出了一个极高的礼仪规格:亲自相送,还赠了两句诗:
“白下开尊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
这是两句颇值得玩味的话,尤其是后半句中的那个“应”字——可做推测性的“应该”解,也可做命令性的“应该”解。
那宋濂是怎么理解的?他应和了两句诗:
“臣身愿做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这两句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修辞,也是宋濂自己提出的实际要求:
每年请准许我回京一次,看望您这位老领导。
朱元璋当然答应了。
无从知晓宋濂当时的内心活动,但从他应和的两句诗来看,应该是心情激动的。
毕竟二十多年的君臣相伴,亲身参与了一个帝国的崛起和搭建,又如此受器重,到了临别之时,再沉稳再内敛的性格,也很难抑制心情。
但如果他心情平静下来的话,是否还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或者,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一年一次,让对方看到自己,可以对自己放心。
毕竟,他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事实也证明,无论他是否提出是否要做“归雁”,朱元璋总还是“惦记”他的。
小半年后,朱元璋找来了宋濂的孙子宋慎——从这个取名,就可以看出长辈对家族后代的期待和告诫。
朱元璋问宋慎:
——“你祖父回去后,跟哪些人在一起?”
——“只是会会亲朋,其他人不随便接触。”
——“每天教育儿孙吗?亲自管理财产吗?察看田园吗?”
——“我家祖父因为皇恩浩荡,所以当了官,现在又能安度晚年。陛下说的几件事都有,为此我们对陛下感激不尽!”
——“那除此之外,还有何乐?”
——“没什么其他的了,只是新建了一个小屋子,取名叫‘静轩’,他每天在那里修身养性。”
至此,朱元璋才听了放心,开心地说:
“我听到你这些话,忽然就很感动。真的是良臣啊!”
于是,朱元璋的诗性又起来了,又给宋濂写了一首诗,其中最后一句是:
“千古仲尼名不息,休官终老尔惟全”。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已不容易,但一些明里暗里的话,似乎总是太直白。
“你就好好退休养老,全身而退吧!”
朱元璋应该是想对宋濂表达这层意思的。
但是不久之后,他就食言了。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
朱元璋借题发挥,杀性大起,前后株连者超三万人。
当初接受他慈祥问询的宋濂孙子宋慎,因为传和胡惟庸交好,杀!
宋慎的叔叔宋璲也在朝中做官——也是宋濂的儿子——也和胡惟庸有牵连,杀!
这两个人,是当初朱元璋拉着宋濂的手,做出的表彰:
“你的贡献太大了,我让你的子子孙孙都做官!”
那么宋濂呢?那可是开国功臣,文臣之首,太子师,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帝师”啊!
朱元璋眼睛都不眨一下:杀!
消息传到太子朱标那里,朱标大惊失色,所以才有了本文开头想劝父亲“刀下留人”的那一幕。
看到太子从水中被人救起,朱元璋一时倒也有了犹豫。
宋濂杀不杀需要再考虑一下,但当时在太子身边的人先要杀一批:
衣服都不脱跳水救人的人,连升三级;脱了衣服再下水救人的人,全杀——你救我儿子居然还想到要先脱衣服,不杀你杀谁?
朱元璋回到宫中,忽然看到妻子马皇后吃起了素宴,问是为何,答:
“听说陛下要因连坐杀了宋濂,我为他求福。”
在马皇后的再三劝说下,朱元璋决定留宋濂一命,全家发配茂州。
但茂州在四川。
当时宋濂已经年过七十了,发配去那里,和赐死也没什么区别。
7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宋濂一家行至四川夔州。
71岁的宋濂病倒了,连续20天没有好转起色,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近。
他将两个孙子叫到跟前,给他们留下最后一段话,其中有几句是:
“我心情识尽空,等于太虚。不见空空,不见不空。大小乘法门,不过如此。人自不信,可怜可笑……”
随后与世长辞。
据记载,宋濂去世的时候,双手收敛,身体坐得笔直。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老板砸钱让泰国员工旅游 30人被卖到缅甸 |
2 | 老照片:1946年北京通县,农村人的生活令人 |
3 | 北京只剩最多10年时间了 |
4 | 情况越来越糟 习急踩刹车 |
5 | 政治局常委会细节曝光 出事了? |
6 | 全红婵发红包帮教练庆生 陈若琳一看金额笑 |
7 | 两件大事,突然暂停 |
8 | 2000亿家电巨头,失速了 |
9 | 境外电诈亲历者:没姿色女子 最后的归宿是 |
10 | 张柏芝三胎改名谢振天?谢霆锋:欺骗大家对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专业京剧直播第一人-任思媛: | 玉质 |
2 | 陈冲的妈妈的安乐死 | 席琳 |
3 | 卢比奥的首要任务将是替川普擦 | 右撇子 |
4 | 2025年,人民币贬值 | 中国社会经 |
5 | 也谈中国成飞六代机 | 弓长贝占郎 |
6 | 川普疯狂,欺加拿大太甚! | 万沐 |
7 | 民主党2024败选的直接原因 | 海阔_天空 |
8 | 荣家跑路意味着什么? | 山蛟龙 |
9 | 习近平暗杀海伍德离间薄熙来王 | jianglean |
10 | 党国玩双重国籍 其实很容易 | 旅泉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神传天赋MAGA;川.刺破青天锷 | 老尚童 |
2 | 川普信口开河的战略目标并非不 | 阿妞不牛 |
3 | 中国民主,为何至今求而不得( | 水蛇 |
4 | 中国民主,怎么至今求而不得( | 水蛇 |
5 | 川普疯狂,欺加拿大太甚! | 万沐 |
6 | 陈冲的妈妈的安乐死 | 席琳 |
7 | 卢比奥的首要任务将是替川普擦 | 右撇子 |
8 | 最火川普图:Oh Canada ! | 幸福剧团 |
9 | 土耳其十三日游(3):古城以 | 老冬儿 |
10 | 应该欢送一下小土豆 | 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