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古至今,各朝代都有自己的交易货币,其中“白银”是主要的流通媒介之一,盛行于明清时期,以“银锭”为主要形式,不过清朝灭亡后却消失无踪,对此,就有专家点名3种可能去向,包括用作赔款、殉葬或是被政府回收。
根据《搜狐网》报道,古代封建社会将白银当作流通货币,有上千年历史,清朝瓦解后这些白银多半有3种去处,首先是用作赔款,晚清面临了内忧外患的危机,尤其外国势力入主中原之后,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及战败赔款,加速白银外流的速度,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让清朝一口气痛失4.5亿两白银,若包括利息支付则高达8.5亿两,为清朝的财政埋下隐患。
最后则是被政府回收,部分朝代为了防止货币过剩,引发通货膨胀,会将银子回收后重新铸造,变成新的货币或是打造成银器,以不同形式流传于后世。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扮演重要角色 习公主“出山” |
2 | 小胡现身破传言 王沪宁赴疆目的曝光 |
3 | 微信最新潜规则:你发的每条朋友圈 都在出 |
4 | 前春晚名嘴赴瑞士安乐死 儿子7年后泪洒镜 |
5 | 全军上下 习主席的话没人听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