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没有那场大清洗,苏联很难打赢二战?

www.creaders.net | 2025-04-09 16:11:27  历史鉴赏者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苏联大清洗,又被称为苏联肃反运动。该运动发生于1934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尤其是1937年到1938年,被苏联人称之为“大恐怖”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场大清洗运动,造成了至少70万人被直接处决,100多万人面临牢狱之灾。部分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这场大清洗,直接和间接累计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其中不乏在建立苏联的过程中劳苦功高的功臣。

当然了,70万人被直接处决,这个数据是相对比较客观的。这也是非常恐怖的一个数据了,哪怕是70万头猪,你也得花好长时间才能抓完啊,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了。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非要发动这场大清洗呢?为何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场大清洗,苏联未必能打赢二战呢?

大清洗的目的就一个,苏联需要以斯大林为中心

斯大林并非列宁的直接接班人,这一点我们需要搞清楚,尽管他是苏联名义上的第二代领导人。

1924年列宁去世以后,能够接班的主要有4个人,分别是斯大林、托洛茨基、加米涅夫以及季诺维也夫。

其中除了列宁以外的苏联第二号核心人物,其实是托洛茨基。他虽然是犹太人,但同时也是苏联红军之父。没有托洛茨基运筹帷幄,苏联很难取得俄国的江山。所以列宁去世以后,托洛茨基有很大概率成为苏联话事人。毕竟谁掌握了军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图片

斯大林通过与一系列高层合作,结成联盟,先后将这3位竞争对手踢出了候选人名单,从而掌控了苏联大局。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斯大林将托洛茨基逼出了国,并且将其杀害。加米涅夫先坐牢后被处决,季诺维也夫则被当成了叛徒处决。和斯大林争雄的这几位,没一个有好下场的。

其中,对斯大林威胁最大的就是托洛茨基,因此他在1929年就被斯大林赶了出去。剩下两个,虽然暂时没被动,但他们活着,不利于斯大林完全掌控苏联,所以必须要通过一场运动,将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拥护者,以及其他可以抗衡斯大林的力量,全部除掉。

图片

1934年,另一位足以影响斯大林地位的苏联核心领导基洛夫被刺身亡。斯大林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清算托洛茨基的拥护者,并且借机处决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

由于这些人都是苏联的核心领袖,所以他们背后的拥护者非常多,所以连带着被处决的人也非常多。而且,借着这个机会,不少执行任务的人,会借机打击和自己不对付的人,但凡他们看着不爽,或者以前得罪过他们的人,都会被扣上托派分子的帽子,从而被处决。

这就好比朱元璋时期,在处理胡惟庸案、蓝玉案的时候,为何动不动就灭了几万人?还不是因为这些大人物背后牵连甚广吗?所谓斩草除根,大抵如此。

由此可见,这场大清洗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以斯大林为绝对核心的领导层。只有跟着斯大林混才有前途,走其他路无异于自寻死路。

图片

大清洗过后,苏联的高层指挥官几乎面临断档

大清洗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体现在军事层面。由于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之父,所以他的心腹中有不少都在苏军中担任较高的职务,而这些人手底下也有一大批拥护者。

所以托派分子在军中的势力非常大,因此当斯大林在处决这些军官后,无形中就降低了苏联军队的战斗力。

想想也知道,这些苏军高层,全都是从枪林弹雨中拼杀过来的,他们代表的就是苏联精神。没有这些人的努力,苏联很难夺取江山。

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不在于士兵,而在于军官。只有战斗经验丰富,且拥有顽强意志力的军官,才能带动手下的士兵打胜仗。

斯大林在军中的地位和托洛茨基是没法比的,他更偏向于搞思想工作。所以除掉托洛茨基在军中的拥护者,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因此,这场大清洗过后,苏联中高层军官,几乎出现了断档。据统计,苏联在193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的5名元帅中,就有3位被清理了。15名集团军司令中,就有13名司令被处决。

此外67名军长中,有60名军长被处决。186名师长中,有154名师长被处决。师级干部和旅级干部被处决总人数超过了1.5万人。此外还有4万名营级以上军官被处决或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不得不说,斯大林下手可真够狠的啊,昔年和自己一起拼搏的队友,一大半都被他给处理掉了。关键是这些人还都是军官,自然直接影响了苏军的战斗力。

所以在1939年到1940年苏联进攻芬兰的时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平均4个苏军都未必能换1个芬军,可见军官断档的影响力有多大。有人认为,德国正是看出了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拉胯表现,认为其军官断档是致命伤,这才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图片

苏联大清洗是否对二战有积极作用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少人总是喜欢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问题。虽然大清洗造成了大量苏联内部人员的伤亡,但他们觉得,从二战的整体角度来看,大清洗,反而有利于苏联在二战中取得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苏联的前身沙俄,虽然也进行了工业化发展,但还没发展好自己就崩了。苏联接盘以后,同样面临着如何将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在最短时间内变成一个工业国家。

要想发展工业,就必须要积累大量资金。因此,苏联开始加大对农业税的征收,同时压低农产品的价格。这使得农民们出现了普遍不满的情绪。此外在苏联初期推进集体农庄的过程中,也遭到了不愿加入的农民们的强烈抵抗。

所以说,苏联初期虽然夺取了江山,但却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为此,斯大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苏联要想获得充足的资金顺利推进工业化,就必须要先搞集权。

只有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一起,抛除一切干扰,集中一切资源发展工业,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将苏联变成工业化强国,也才能保住苏联。因此,苏联高层出现不同的声音,违背了斯大林思想的初衷,是必须要解决掉的,这就是大清洗的理论基础。

整个清洗的过程中,苏联大量的军官、知识分子、艺术家乃至科学家,遭到了惨无人道的伤害。在大局观者看来,这是必要付出的代价。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共同抗战,也被认为是大清洗下的结果。如果斯大林当时没有彻底掌握苏联的权柄,那二战期间,苏联内部肯定会出现分歧,从而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德军,很可能自己内部就先崩盘了。

图片

大清洗过后,苏联失去了自我纠错能力

大清洗的负面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因为这导致苏联内部,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要想求生存,只能赞同斯大林提出的一切想法,但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将会直接被打成托派分子。这种结果,直接导致苏联高层全都是斯大林的信徒,苏联也因此失去了纠错机制。

斯大林去世以后,这种风气被苏联延续了下来,谁不想做那个说一不二的大人物呢?所以说,苏联也因此在偏离正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解体。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