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军事史上的奇迹,只此一例

www.creaders.net | 2025-07-16 15:39:04  历史其实挺有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耿恭,出身东汉耿氏家族,祖上是名臣耿况。

这个耿家,在东汉一朝可以说是名将之家,那是代代出人才,代代有名将。

作者做过统计,整个东汉,耿况的子孙后代,有俩人做了大将军,九位做了将军,成为九卿的有十三位,成为列候的有十九人,余下担任过校尉,中郎将等等,那就数不胜数了,至少几百人。

将门出虎子,耿恭更是新一代的青年才俊,他为人慷慨豪迈,骑射本领了得,能打仗,有谋略,一看就是上将之才。

我们知道,自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一直是大汉王朝的重中之重,汉武帝时北击匈奴,也给匈奴人打了个够呛,所以在西汉,朝廷对西域的控制,那非常的稳固。

后来就不行了,因为后来王莽篡汉了嘛,天下大乱,绿林赤眉,刘玄刘盆子,中原都自顾不暇了,况西域乎?

那这段时期,西域各国就慢慢的脱离了汉朝的掌控,匈奴人更是复炽嚣张气焰,打算卷土重来。

东汉开国之后,局面稳定下来了,那西域自然也要拿回来,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名将之后的耿恭,就被派到西域,任务是和匈奴人作战。

图片(名将之后 耿恭)

可以说,耿恭虽然是蒙荫先人,是高干子弟,但是人家不含糊,是实打实的有真本事,打仗非常厉害,他初到西域,片刻不停,立刻领兵投入战场,打了一年多,是战功彪炳,获胜无数,且成功击退了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因此被朝廷封为了戊己校尉。

这个职务,是专设职务,等于是朝廷把耿恭设置为了西域地区的高级军官,让他专门负责西域事宜。

第二年春天,汉军的主力就回去了,只留下耿恭带兵继续驻守。

耿恭驻守在哪儿呢?在金蒲城。

金蒲城,也叫做金满城,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县北。

这个城池,可以说是战略重地,占据了金蒲城,就扼守住了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匈奴人他就没办法侵略西域北道,只能是干着急。

图片(匈奴贵族 马饰)

汉军主力在的时候,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匈奴人不敢造次,可是汉军主力撤走之后,匈奴人他不甘心,立刻重张旗鼓,组织了两万大军,直接把金蒲城可就给围住了。

您要知道,当时耿恭有多少兵力?他只有数百人。

眼下这汉军主力刚撤回去,一时半会又不可能回来,最主要是那个时候他没电话啊,不可能打个电话说哥们你们是不是刚到家啊?别歇了,赶紧从长安出发吧,匈奴人又来了。

古代只有送信这一说,靠士兵骑马传递,等到信件送回长安,金蒲城早就被攻破了,何况还是数百对数万。

一般人可能直接就投降了,因为从纸面上来看压根就没得打,但是耿恭十分顽强,他不仅不害怕,不畏惧,反而从容的登上城头,对着城下的两万匈奴军大喊,他说:

我们汉家将士,使用的都是神箭,这些神箭,只要射中了你们,你们的身上必然生出毒疮,然后极为痛苦的死去

您看,这狠话放的,很有技巧,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战术,怎么可能莫名其妙就会有这种神箭呢?但是不管有没有,先放出话来,吓对方一跳,让对方有所忌惮再说。

匈奴人当然不会被耿恭的这一套说辞糊弄,他们毫不畏惧,奋力攻城,耿恭则命令弓箭手站在城头向下射箭,一时间箭雨齐发,很多匈奴士兵就被射中了。

被射中之后呢,您别说,他们的伤口真的开始发炎流脓,生出毒疮,而且久治不愈,一个一个都因箭创而死。

这回,不由得匈奴人不信了。

他们相信,汉军的军械中,真的有一种触之即死的神箭,而既然叫做神箭,那就是神灵给予,是超越人间的力量,匈奴人是不能抵挡的。

这么一整,一下子就把匈奴人的士气给挫败了不少,他们是人人自危,对神箭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其实,所谓神箭,只不过是耿恭提前在箭头上涂抹了一些厉害的毒药罢了。

被毒箭射中的匈奴人不少,加上这个时候人心浮动,形势上不利,匈奴人就暂且退兵了,在金蒲城下扎营,打算休整几天再重新发起进攻。

说出来您都不信,别说您不信,作者也很难相信,这耿恭虽然只有几百人,但是却敢于在夜间倾巢而出,趁着匈奴人没有防备,从而偷袭他们的营寨。

匈奴人本就迫于“神箭”威慑,大半夜正睡觉呢,看到耿恭带兵杀进来了,他们是全无抵抗之力,慌不择路,纷纷逃走。

图片(神箭齐射)

说逃走其实已经不太准确了,实际上他们不是逃走,而是直接就撤军了。

走之前,这支匈奴大军的首领还不忘记发出感叹,说太厉害了,汉军真是用兵如神呐。

几百退万敌,这令人振奋,也令人开心,但是耿恭知道,现在还不是开香槟的时候,金蒲城易攻难守,绝非久留之地,而且耿恭觉得吧,匈奴人只是被自己偷袭了,吃亏了,大部分实力还在,他们肯定还会再来,所以耿恭果断放弃了金蒲城,而是带兵转移到了疏勒城。

疏勒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奇台县,以前汉军曾经在这里修过一个要塞,防御工事搞的很不错,而且疏勒城坚,城墙又高,更加的利于防守。

果然,耿恭前脚带兵进入疏勒城,后脚数万匈奴人就又杀了回来。

是啊,几万人让几百人打了个灰头土脸,匈奴人咽不下这口气,再度进攻那是肯定的。

但是,耿恭是一个全面发展型的武将,他不仅擅长进攻,更加擅长防守,就靠着这几百人,他坚守疏勒城,任凭匈奴大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却始终无法将城池攻陷。

疏勒城近在眼前,可匈奴人连墙皮都碰不到,那是毫无办法,只能望城兴叹。

要说,匈奴人也不是只会蛮干,硬的不行,他们也得来软的,他们也要使用计谋。

于是,匈奴人停止了进攻,而是数万大军分散开来,把疏勒城给团团围住,还另派一支军队,把流经疏勒城的一条河流,在上游给截断了。

疏勒城里本来粮食就不够,现在水源也没了,匈奴人十分得意,这人是铁来饭是钢,一顿不吃你饿得慌,我断你的水,我断你的粮,我看你投降不投降。

耿恭说我的字典里就没有投降这俩字,断粮,他们就宰马为食,马肉吃光了,他们就吃草,吃树皮,甚至是吃土,把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全都吃掉,能撑一天是一天。

挨几天饿还勉强可以支撑,但是断水,这对耿恭来说是要命的,没办法,他只好带着士兵们在城内掘土打井,想要打出井水,可将士们挖地运土,打了十五丈深,仍然不见有水源。

就在大家陷入绝望之际,耿恭又带头,领着将士们跪伏在地,向上天祈福求导,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其实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可是偏偏耿恭这一向上天祈福,从地上真的马上就涌出了泉水。

神奇,只能说真的神奇。

不过我们仔细想一下,断耿恭水源的是匈奴人,给耿恭送水的,其实也有可能是匈奴人。

耿恭挖出来的水是什么水?很显然是地下水,那么地下水哪儿来的?

匈奴人在上游把河水截断,但是他们只是截断了,没有把河水引流到别的地方去,只是说在河道里弄个了堤坝,把河水给挡住了。

图片(凿井取水)

上游的河水被堤坝拦住,没有办法流向下游,河水水位就会不断升高,等到升高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河水就会向地底渗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河水不从河道里走了,改从地下走了,而且依旧是往下游走,所以只要耿恭挖的够深,就一定能挖出水来。

有了水之后,耿恭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让几个士兵们找了几个大盆,装满水之后,从城头向下泼,这算是把匈奴人给气坏了,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水从哪里来的同时,是气急败坏,也不围城了,而是更加频繁,更加凶残的对疏勒城发起了进攻。

进攻也没什么用,耿恭堪称守城一绝,匈奴人想尽办法,用尽力气,却始终无法前进一步。

只是,虽然能暂时抵挡住匈奴人的进攻,但城内的情况也不乐观,水是有了,可是光喝水也活不下去,将士们已经断粮多日,草根吃光了,树皮吃光了,甚至就连皮质的铠甲也被切成小块分食殆尽,士卒们也不断倒下,队伍从几百人锐减到了几十人,只是,将士们有病死的,有饿死的,有战死的,可就是没有投降的。

守城一方情况艰难,攻城的匈奴人也不容乐观,因为他们是长途跋涉,他们的后勤消耗也是巨大的,再拿不下疏勒城,他们也只能是打道回府。

强攻不成,匈奴人又开始用计,这次他们在城下喊话,说耿恭啊,你就别挣扎了,你干脆投降我们匈奴吧,只要你投降匈奴,我们就封你为王,让你美女在侧,荣华富贵取之不尽。

耿恭说好啊,既然要投降,那你们派个匈奴使者过来吧,咱们总要有个仪式之类的,匈奴人闻言大喜,立刻派人到疏勒城中劝降,结果匈奴使者前脚刚进疏勒城,后脚就被耿恭五花大绑,杀掉吃肉了。

耿恭不会投降,几个月前他就派出了自己的部将出城求援,他相信,朝廷一定会来救自己。

我们说耿恭坚守到了什么程度,他被围住的时候,东汉还是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在位,到当下的这个时间节点,明帝已经病逝,新帝刘炟,也就是汉庄帝都即位了。

事实上求援的信息已经被范羌带出,东汉朝廷也了解到了疏勒城中耿恭的情况,但朝廷并没有立刻出兵,而是在朝堂内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

不支持出兵的认为,山高水长,我们现在收到的信息,已经是几个月前从疏勒城中发出的了,等我们派兵再过去,或许耿恭早就战死了,这就是白折腾一趟,何况就算他还在坚守,他还能剩下多少人?他还有多少战略意义,兴师动众去救他,值得吗?

而支持出兵的人,以大臣鲍昱为首,他对新皇帝说了这么一段话:

朝廷把将士们派到如此危险的地方,他们建立了功业,现在落入危险的境地,就要放弃他们,这样的行为,对外,是在纵容蛮夷的残暴,对内,更会伤了那些为国家尽忠死难的臣僚,日后如果敌人再来,谁又愿意再为陛下策马驱驰,斩敌当先呢?

图片(汉章帝)

就这一句话,直戳汉章帝的肺管子,皇帝立刻下令,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派兵救援疏勒城中的耿恭等人。

而这支救援的军队中,就有来报信的范羌。

想一下,这救援的难度,那不是一般大,当时是冬季,大雪封山,援军要穿越一整个天山才能抵达疏勒城,随时面临被暴风雪埋没的风险,但是援军没有犹豫,他们快马加鞭,一心向前,终于翻越天山,击败了围攻疏勒城的匈奴人,救出了苦苦等候朝廷援军的耿恭。

疏勒城中的将士们,已经是身形枯槁,衣不蔽体了,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所有人都是脸色蜡黄,身上更是布满了创伤,但尽管如此,他们却始终握着手中的武器,随时准备和匈奴人做殊死一搏。

援军到达的时候,算上耿恭,疏勒城中的守军还有二十六人,跟随援军从西域返回时,又不断有士卒倒下,永远的埋葬在了天山。

而等到汉军终于步入玉门关时,这支在疏勒城中缔造了奇迹的守军,只剩下了十三人。

在没有任何生机的情况下,他们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凿地得泉,是绝境中的天意,更是人不屈的意志。

煮弩为粮,是生存的残酷,更是信念的燃烧。

纵使天地不仁,山海阻隔,只要汉家的精神之火不熄,边关的烽燧便永不倒下。

天山雪冷,玉门风寒。

他们站立过的地方,就是大汉。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新爆料:秦刚最终没能熬过…
2 北京突传重磅消息
3 不是习,中南海突传重大人事变动
4 一张照片证明李强真实地位
5 送到医院已死 李克强或死于水中电击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