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打成这样,闻所未闻

www.creaders.net | 2025-08-10 18:56:47  历史其实挺有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第二次南侵,诸事不顺,带兵撤退,到了古北口的时候,耶律德光突然听说,说后晋现在不防守了,不仅不防守,反而开始主动进攻,攻占了契丹边境上的城池泰州。

两次南侵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对耶律德光的打击已经很大了,现在后晋连胜两场,乘胜追击,开始反攻了,这不行啊,这种苗头必须遏制住,所以耶律德光也不撤军了,而是重新整顿军队,掉头返回到了幽州,再沿着易州到定州方向,对河北地区大举入侵,战术还是一样的战术,配置还是一样的配置,照旧还是赵延寿做先锋,而且赵延寿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跑的快,行军速度飞起,用极短的时间,他就带兵到了邢州。

我们知道,此前张从恩已经下了撤退的命令,后晋将士们于是无心恋战,契丹人在前头猛攻,他们就在后边跑,一直退守到相州一带,等于是主动又把敌人给让进来了。

正常来说,只要耶律德光南下,那么石重贵作为后晋的皇帝,就算是为了鼓舞士气,他也一定会御驾亲征,但是这回不行了,赶上当时石重贵患病,实在力不从心,于是皇帝只好在宫里养病,而是派赵在礼守澶州,马全节守邺都,张彦泽守黎阳,景延广则负责守黄河渡口,也就是胡梁渡。

河北防线建立起来之后,后晋军和契丹军数次交战,互有胜负,但后晋军慢慢落于下风,为什么落于下风呢?很大一个原因是后晋军怯战。

想一下,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算上这一次,契丹南侵已经是第三回了,第一回,契丹惨败收场,第二回,契丹还是惨败收场,按理说后晋军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胜中应该早就建立起了自信心,又有和契丹作战的经验,他们怎么会畏惧契丹呢?

其实,后晋军畏惧的不是契丹人,而是战争,换句话说,他们畏惧的 是死亡,他们拥有的是对死亡的恐惧。

两次阻击战的胜利,和契丹作战的经验,没能转化成为后晋军向往胜利的信心,反而使他们滋生了厌战和畏死的情绪。

厌战和畏死,听起来好像是负面情绪,可是这种情绪,难道不是人人都会拥有的吗?

图片(契丹军队)

生而为人,谁会喜欢战争?谁不畏惧死亡?

虽然后晋一连两次的击退了契丹军的入侵,但是客观的说,这些胜利有天意帮助的成分,比如契丹人太轻敌了,他们的后勤有问题,当时的恶劣天气也比较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后晋军可以取得胜利,而且这种胜利也不是轻易的,后晋军队自身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伤亡,士兵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那么我们可以说,在胜利的光芒之下,是无数袍泽的死亡和伤残。

最要命的是,后晋军一次一次用生命的代价击退契丹军,契丹军却像发疯了一样又一次一次的发起新一轮的进攻,换做是谁,谁的心里都会有点想法。

都说乱世命如草芥,可谁想像草芥一样死去?

因为,他们在史书上是将士,是士兵,但是在这些身份之前,他们是人,活生生的人。

后晋军怯战,打的也就没有那么卖力,契丹军声势大振,简直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大军杀到邺都境内,之后又围困魏州,河北一下子沦陷了不少地区,逼得后晋朝廷没办法,从陕西调兵增援,振武军节度使折从阮带兵出战,终于打开局面,将契丹军包围在了镇州,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后晋军的兵力还乘胜布防到了朔州,这个朔州是契丹的边城,后晋军控制这片区域,在进攻上没有帮助,但是却可以就此切断契丹的后路。

战局开始慢慢扭转,与此同时,石重贵的病也养的差不多了,这位少年天子又披挂上阵,开始御驾亲征,从开封北上,直达澶州。

图片(纵兵南下 耶律德光)

打仗,皇帝御驾亲征和皇帝没御驾亲征,那完全是两个概念,皇帝没来,士卒们心里有股劲儿就提不上来,皇帝来了,将士们就会受到鼓舞,就有斗志了,有劲了,这回后晋军是沃雪注萤,飙发电举,几路大军集合之后,以强烈的攻势反攻,先后拿下泰州,满城,遂城,击败数支契丹军队,俘虏了两千契丹兵,还抓获了一位契丹军中的高级领带,契丹酋长没剌。

耶律德光率领的大军,招架不住,只能一路北返,退却到了他们发兵的地方,也就是古北口一带。

作为帝王,耶律德光在打仗上算不得一流,但是他这个人意志还是很顽强的,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当时的泰州,满城,遂城,这三个地方分别对应的是现在的河北保定,河北满城,河北徐水,当时这三个地方啊,本来是属于契丹的,这三座城池被攻破,被后晋军占领,这等于是后晋军转防守为进攻,人家开始北伐了。

图片(御驾亲征 石重贵)

耶律德光说这不能忍,本来他要退兵,也不退了,掉头又奔着泰州去了,要把失去的城池给夺回来。

前线的后晋军指挥官,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是杜重威。

这个人,爱占小便宜,爱耍小聪明,你让他追着契丹人跑,沿途上刷刷战绩,捡捡战利品那可以,但是你真让他玩命,让他打仗,他不愿意,他一听契丹人又回来了,没有任何犹豫,立刻退兵,龟缩于泰州城中。

等到耶律德光带着契丹人抵达泰州城下,杜重威明明手握精兵强将,坐拥粮草资源,还有坚城之地利,可他却连开城一战的勇气都没有,连夜弃守泰州。

这回又变成了杜重威在前边跑,耶律德光在后头追,杜重威一直逃窜到了阳城,终于跑不动了,只好回头迎击契丹军。

杜重威怯战,不敢打,契丹人在他的心目中已经被妖魔化了,但是这回是逼到份上了,不打也得打。

一打,杜重威发现,契丹人其实压根就不可怕,他列阵迎敌,两军打的昏天黑地,却并没有自己预想的我军惨败,而是互有胜负,期间他们甚至好几次击退了契丹人的冲锋。

向者虚怖过甚,临阵乃觉敌非天兵。

有时候你觉得敌人过于强大,其实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

只不过杜重威终究不是上将之才,他做不到绝地反击,在阳城的战斗,后晋军最终落败,大军再次撤退,这次甚至无城可退,只能退守到了一个叫做白团卫的村子里。

到了村里之后,杜重威别的忘了,修建堡垒,开挖壕沟,修筑工事,放置栅栏他可没忘,他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防御圈,反正先保命要紧。

后晋军在交战中总是错过好机会,但耶律德光知道这一次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立刻带兵将后晋军团团围住,还另外派出一支军队,绕到后晋军的身后,把后晋军的粮道,水道都给断了。

等于说,杜重威带着大军,撤退到了一个没有任何城墙作为防守和掩体的村子里,他也只是临时修筑了一些简单的防御工事,并且在这个时候,粮草也供给不上了,甚至连水源都断绝了。

图片(怯战而退 杜重威)

您说当时后晋军艰难到了什么程度?

士卒们在村子里掘地挖井,挖啊挖,挖啊挖,好不容易挖到地下水,结果土地坍塌,水源又被掩埋,将士们口渴难耐之下,只好用布把湿泥包起来,然后用力拧出泥水来止渴。

村外的耶律德光对于村内后晋军的情况那是一清二楚,他当即鼓舞士兵:

"晋军止此耳,当尽擒之,然后南取大梁!"

晋军只有这么一小撮兵力了,他们已经到了穷途末日,我们应该将他们全部擒拿,然后南下直取开封城!

屡战屡败,灰头土脸,真可谓是挥鞭向南闯,哪料老天翻脸风雪狂,冰刀割脸马打晃,十万铁骑变病秧,算盘崩,美梦黄,人困马乏疫来降,这窝囊气,耶律德光也算是受够了。

在耶律德光歇斯底里的号喊声中,契丹军立刻发起进攻,他们一边破除栅栏,冲破工事,一边纵马冲锋,砍杀正处于饥渴状态下的后晋士卒,他们甚至还放了一把大火,霎时间小小的村子如同白昼,风随火势,火助风生,后晋军死伤惨重。

杜重威赶紧收拢全军,且战且退,空间被契丹军压榨的是越来越小。

古人有云:临壑察云,雨盛据隘而守,霁明卷甲而追。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这古人认为,打仗啊,要顺应自然,下雨的时候,不要主动出击,而要占据有利地形,防守反击,天气好的时候就可以卸去笨重甲胄急速追击。

换句话说,当时对契丹人来说是顺风天,对后晋军可就是逆风天了,火是顺风烧过来,风沙吹袭,迷眼不说,视线还受阻,这个时候在气候,在环境上不占优势,硬上,不如防守。

可是,敌人越来越多,火越来越大,而后晋军龟缩一团,战阵越来越小...

精明了一辈子的杜重威,他还在下令防守,都这样了,他还是防守,一边防守,一边他还在心里念叨,难道,我就要命绝于此了么...

粮断水绝,工事残破,四面楚歌,好像的确是完了。

但是,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希望往往在绝望中爆发,后晋军真的要彻底战败,气数已尽了么?正如被逼至墙角的困兽,是会引颈受戮,还是会爆发出玉石俱焚的勇气?

被风沙与大火模糊的视野之外,是否还有一线生机?

命运的天平,在烈火与泥泞交织的小小村庄,剧烈地摇晃着,只待下一个瞬间的尘埃落定。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