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总揽大权,一无是处

www.creaders.net | 2025-08-17 13:17:00  历史其实挺有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耶律德光已经萌生退意,毕竟连他自己都记不清,这是南下第几回了,他累了,他乏了,前边是涛涛河水,身后是打不下来的恒州,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那这个时候,一个叫做耶律图鲁窘的将领站出来劝谏,说皇帝,咱们千万不能退兵。

耶律德光说,老弟啊,不是朕没有胆色,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的战机,而且现在人困马乏,士兵都累够呛,不退兵也没别的办法啊。

耶律图鲁窘说话很不客气,他说皇帝您如果安于现状,那守住契丹固有的土地就行了,何必南下呢?说明您就不是一个安于享乐的人,所以您才兴兵讨伐后晋,既然如此,怎么能讨伐到一半就终止?何况后晋大多数都是步兵,而我们是骑兵,这么大的兵种优势,就没有不战而退的道理。

耶律德光一听来精神了,说好啊,那你有什么破敌之策么?

耶律图鲁窘回答,说我们的行军速度,要远远超过后晋军,所以我们可以赶在他们之前,截断粮道,控制他们的后勤补给。

耶律图鲁窘的话,不能说一语点醒梦中人吧,至少让在处于沮丧和焦灼心情中的耶律德光看到了新的希望,被他这么一说,耶律德光就没退兵。

那些勇敢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恐惧,而是他们可以压制自己的恐惧,用什么压制恐惧?那就是判断出比恐惧更加重要的东西,并且据此而付出行动。

想一下,如果耶律德光退兵了,那是不是之后的历史,就会发生改变和偏移呢?

所以说有时候,成败胜负,就在一句话,一个决定之间。

图片

(阵前献策 耶律图鲁窘)

历史不是必然性的宏伟叙事,而是悬挂在决策者睫毛上颤动的露珠——当它坠落时,一切已经见了分晓。

至于后晋军方面,他们也明白,战场上的情况那是瞬息万变,时不我待,既然耶律德光没走,那么就要立刻对他展开攻势。

当时战场上有个后晋将领,叫做李谷。

阅读过《过江之鲫》第一部的朋友们对这个人一定不陌生,此人是中原名臣,历仕后唐,后晋,以及之后的后汉,后周和北宋,并且在后周时期成为宰相,辅佐柴荣,建立了很大的功业。

李谷当年和江南名臣韩熙载还是好友,两人还曾经相互指点,韩熙载说,江南如用我为宰相,我必克服中原,李谷则说中原如拜我为相,我则可尽取淮南之地,结果后来两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只有李谷实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当然这是后话,在后晋时期,李谷还只是刺史级别的官员,但他的聪明才智不会因为官阶低而被埋没。

两军对峙,李谷向杜重威献策,说我们现在应该抢先渡河,并且和河对岸的恒州守军举火为号,我们一旦抢渡成功,恒州守军就和我们同时发动攻击,前后合击,契丹军是九地锢影,插翅难飞。

图片

(王佐之才 李谷)

李谷还十分贴心的把抢渡中渡河的方法说了出来,那就是趁着天黑,在河上搭木头,三根两根的一搭,铺上杂草和碎石就可以简易通行,神不知鬼不觉咱们就能偷偷过河。

以后人的视角来看,这个办法非常的合理,非常的经典,非常的好用,恐怕也没有比这更稳妥的办法了。

后晋军中的高层对李谷的这个建议都表示赞同,认为可行,只有杜重威,他是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他说什么也不听。

这也是老杜的传统艺能了,他平生从不弄险,不打没把握的仗,听李谷这么一说,又要偷偷造桥,又要偷偷行军,还得过河冲入契丹军的营寨中,这太危险了,杜重威他肯定不干啊。

杜重威说李刺史,你这么整,太过冒险,我恕难从命,你要是想找点事儿干,我倒是可以给你安排点。

李谷说那你要给我安排什么工作啊?杜重威说:

我们和契丹军长期对峙,军粮有点不够用了,所以我打算让你到怀州和孟州去督运军粮。

这个命令安排下来,李谷内心估计都想要骂人,啊,你自己不愿意为国出力,也不许别人有所成就,我是李谷,我又不是李严,这个时候督运军粮有什么意义?

图片

(拖累三军 杜重威)

可是没办法,这杜重威,三军主帅,后晋北面行营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再加上他又是皇亲国戚,他发话了,他做的决定,谁敢不听,谁敢不从?

李谷献出奇策,而且是那种明眼人一看,都知道伸手就有的奇策,杜重威不同意,还让人家去运粮,这说白了就是在打压李谷嘛,大家一看,谁也不敢再提进攻之事了,都怕挨收拾,有想法也只能是三缄其口,憋着。

不打仗,不进攻,这对杜重威来说就是最好的,问题是他不进攻,不代表他有别的办法,最起码你有个规划,你就算是按兵不动,你打消耗战,也算是你的作战方法,可是杜重威不是的,拒绝了李谷的提议之后,您猜他开始做什么,说出来您都想不到,他整日在军营中饮酒作乐,军事情况,战场动向,他基本上都不过问了。

这什么意思?您老是等援军啊,还是等契丹人自己撤军啊?

写史到此,无话可说。

杜重威按兵不动,契丹军那边,人家可是忙的热火朝天,首先,耶律德光派遣赵延寿,把守中渡河,可以说严防死守,密切关注后晋军的动向,坚决不让他们偷偷渡河。

其次,耶律德光又派出几支骑兵队伍,让他们沿着中渡河上游走,在上游偷偷渡河,绕到后晋军的身后,切断后晋军的粮道。

这一招,那果然有效,中原之地的粮食被契丹军这么一挡,根本送不上来,就算是送上来的,不是被契丹军抢走了就是焚毁了。

截资断粮这一套,被契丹人玩的出神入化,别说粮食了,后晋军营中的伙头兵,外出砍柴,柴火都被契丹人抢了个一干二净。

最后,耶律德光又派出将领萧翰,星夜行军,偷袭了今天的河北栾城。

栾城当时只有一千多的守军,他们哪儿能想到契丹人奔这儿来啊,毫无防备,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城池很快沦陷,

占据栾城之后,契丹军继续南下,一路上他们又抓获不少百姓,您说这些百姓他们都杀掉了吗?哎,他们不杀,他们抓获中原百姓之后,在他们的脸上刺字,刺上“奉敕不杀”的字样,然后又把他们给放回去。

奉敕不杀,敕,就是圣旨,圣喻的意思,奉敕不杀,意思就是我们奉了契丹皇帝的命令,不杀你们这些百姓。

图片

(契丹绘画)

这些被刺了字的百姓一路逃窜,正好被往前线送粮食的后晋军看到,后晋军一看,这百姓都被刺字了,他们还以为前方已经沦陷,吓的也不敢再接着送粮食了,而是丢下粮车,抛弃粮草,四散逃亡。

耶律德光采纳了耶律图鲁窘的建议,非常的奏效,一下子就把后晋的粮草断了个七七八八,这给耶律德光开心的,拍着耶律图鲁窘盛赞道:

国强则其人贤,海巨则其鱼大。

国家强盛就会人才辈出,海洋浩瀚,则有巨鱼遨游啊。

哎,原本是大优势,硬生生让杜重威给玩成逆风了。

如果杜重威智商没问题,那难保他没有养寇自重的意思,只是他不着急,李谷却着急了,不过跟杜重威提建议,那简直对牛弹琴,没有意义,逼得李谷只好写下秘信一封,把前线的情况全都汇报给了石重贵,而这个时候,被杜重威蒙蔽,丝毫不了解外界情况的皇帝才知道,杜重威在中渡桥固守,错失时机,使我军落入被动,而且现在慢慢粮草也供应不上了。

李谷还在信中建议,说眼下情况危急,实在不行陛下您亲征吧,激励士气,或许还能一战。

而在同一时间,石重贵又收到了杜重威的来信,杜重威说什么呢?他说兵力不足,让石重贵给他再拨士卒。

图片

(天子无忧 石重贵)

您想想这完全就是扯淡,杜重威压根就没打过,他一直在原地不动,他是衣不沾尘,足不沾泥,他一点损耗都没有,他要求增的哪门子兵呢?

感觉他就是故意的。

为什么说他是故意的,因为后来我们知道,杜重威和张彦泽都投降了,而且是阵前投降,那我们可以推断,或许在这个时候,在后晋还没有全面落败的时候,杜重威就不知道在哪一个时间段和契丹方面达成了协议,他就已经准备投降契丹了。

那为什么是他自己要投降,而不是张彦泽怂恿他投降呢?张彦泽要投降,他肯定要把杜重威拉下水啊。

很有道理,但是没必要,因为以杜重威人品之低劣,要投降谁也没他快,他指定第一个。

如果杜重威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投敌之心,那么他消极避战的行为就合理了,这次向石重贵要兵力,说白了也是用计,就是要把后晋的所有兵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呜呼哀哉,可怜石重贵,直到这一步还痴痴的相信杜重威是埋轮絷马却仍然婴戈沥血的大忠臣,所以皇帝咬咬牙,把原本在宫里负责护卫他人身安全的几百名禁军都派上了战场。

石重贵好色,轻薄,自满,他毛病太多了,他难以称之为是一个优秀的帝王,甚至就连守成之主他都未必算,但是至少在这一刻,他是真的愿意为了政权,为了自己的国家做出牺牲。

当局者迷之,而旁观者清之,千秋功过,如今有人评说,可当年陛下正欲死战,臣等又何故先降?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紧急!上海专家连夜赴301会诊
2 习近平的结局定了?
3 突然!美联储,重大宣布
4 刚刚 美国重大突破 新纪元开启
5 传公安部放话 不许查杨兰兰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