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84年两会,一次约定俗成的采访,竟开启了一段传奇。
27岁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奉命采访61岁的科学家代表杨南生。
她只知他是位科学家,其余一无所知。
两小时的采访,她准备的问题全然无用——杨南生不愿多谈自己,却“反客为主”:“小记者同志,你们年轻人关心什么?喜欢听什么音乐?”
话匣由此打开。他的儒雅幽默,她的灵动真诚,让两人相见恨晚。此后数日,他们在代表团驻地散步、聊天,从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到人生际遇、家庭情感,无话不谈。
直到那个电话的到来,颤抖的声音打破了平静:“小平,我爱你……”长久的沉默后,是克制的退缩:“如果我能退回十年,二十年……我会毫不犹豫。可现在,我不想害你。我们也许……再也不要见面了。”
张严平同样备受煎熬,但最终,她选择为爱勇敢一次。
两会结束,代表们陆续离京。张严平却毅然登上陕西团的专车直奔机场。候机厅里,杨南生见她到来,又惊又喜,再也忍不住,上前将她紧紧拥入怀中。
确定关系的考验,是两地分离。两年间,194封书信,成了他们跨越时空的桥梁。信中有思念,有共鸣,更有在理智与情感间的挣扎与坚定。他们最终决定:“让精神、情感的东西保持自由吧,让梦幻在生活中占据一席。”
他们的相爱,引来轩然大波。父母震怒,朋友叹息。单位甚至因担心她受骗,专程派人赴陕调查。
但什么也无法阻挡两颗决心相依的心。1986年6月2日,他们在西安一间陋室,没有仪式,没有酒席,只采撷几朵野花,在三五好友见证下,结为夫妇。
婚后生活清贫却诗意。他们逛书店、看画展、听音乐、散步。杨南生总像宠爱孩子般呵护妻子,出门必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的爱人,记者。”他是她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永远不吝赞美。
这个极其温暖的人,最终用真心融化了所有坚冰。后来张严平回山东娘家,父母总会备上“南生爱吃的”饺子,并叮嘱女儿:“好好照顾他,他是多好的人。”
如此相濡以沫,他们走过了27年。
2013年3月5日,92岁的杨南生走到生命终点。他含泪嘱托:“我深爱的平平,你要保重,一定要继续寻找幸福,这也是为了我。”
张严平陷入巨大的悲痛,久久无法走出。朋友劝她:“把痛苦写下来吧。”她开始用日记与丈夫对话,汇报日常,倾诉思念。
一年后,恰逢研究团队为杨南生立传,她决定随行,重走丈夫的足迹。直到此时,她才真正看清枕边人的全貌:
杨南生,195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是中国固体火箭事业的奠基人。 他在一穷二白中,带队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复合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将“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的第三级火箭发动机。
他谦逊幽默,功成不居,总把荣誉让给年轻人。他大半生在荒漠深山中默默耕耘,因在科学问题上秉公直言,得罪了能决定他命运的人,导致成就足以位列“两弹一星”元勋的他,最终与院士头衔失之交臂。
面对不公,他坦然道:“我做的事能让祖国强大,就够了。其他的,随它去吧。”
追随丈夫的足迹,张严平为他骄傲,也终于释怀。那三百多万字的日记,被整理成《君生我未生》,纪念这段刻骨的忘年恋。
“因为你来过,所以我的人生再不一样。”
在漫长的追忆中,她真正读懂了他。他一生清贫,却精神富足;默默无闻,却灵魂高贵。
她永远记得初见他时,问的那个问题:
“您一生中,最幸福的是什么?”
他眼里闪着星光,答道:
“我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人造星星里,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
他向她隐藏了事业的惊天动地,只展露生活的细水长流;
她则在漫长的余生里,用追忆与书写,完成了一场迟来的、最深情的“采访”,终于读懂了他沉默背后的山河万里。
他们的爱情,是对一种高贵灵魂的深刻认同与守护。他守护的是国之重器,她守护的,是他和他的精神世界。
他亲手触摸过星辰,却甘愿一生隐没于尘埃。而她,是他沉默一生后,最震耳欲聋的回响。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多张照片曝光,杨兰兰身份终于被扒 |
2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3 | 央视重大事故!官方认了 |
4 | 传习欲见胡锦涛遭拒 汪洋代传“八句话” |
5 | 张又侠拿到杀手锏,赢定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