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乾隆废后是因俄国女皇?

www.creaders.net | 2025-10-08 09:45:02  维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最近网上有个爆火的说法:乾隆帝晚年帝后不和,是因为他得知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变夺位,因而对皇后产生了病态的怀疑。

根据这一推论,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后那拉氏随同南巡,自行断发,失宠被废,起因竟是俄国的蝴蝶翅膀扇动起的风暴:1762年7月9日,叶卡捷琳娜篡夺其夫彼得三世的帝位,而从第二年起,乾隆就开始不断削减皇后的待遇,逼得这个可怜的女人发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权位会受最亲近的女人威胁。

为什么乾隆会害怕成这样?因为对一直信奉男权统治的乾隆来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登基对他造成极大震撼,“不亚于地球人听到外星人打来了”。女人居然可以革男人的命,“他从此看到皇后这个位子就错愕,就恐惧”,但他知道又不能说出去,巨大冲击之下,他第一反应就是迁怒于皇后。

结论是:“什么女人对乾隆这一辈子影响最大?你以为是甄嬛、富察、继后、香妃、令妃?不,都不是,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国内小气候是国际大气候促成的。”

说实话,这确实还挺有趣的。看网上的反应,很多人都被震撼到了,惊叹“非常合理”,纷纷自行脑补上了其它细节,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差不多都信以为真了。

但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很遗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一猜想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乾隆其实啥事都知道”,所以这一假想要再三强调:虽然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事,当时的清朝上下几乎没人知道,但他知道,“乾隆对世界的观察一直非常谨慎,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在观察”。

这可真是太高估了乾隆。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帝作诗一首,其中有“英吉利今效荩诚”一语;但第二年,清军在审讯廓尔喀战俘时,首次得知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善放火器”,然而,他们以为这些“披楞人”(藏文拼写为phe-reng,源于波斯语对欧洲人的称谓Feringi,即“法兰克”)是“西南边外别一部落”,却不知道这就是刚刚来访的那些英吉利人的同族。

清廷对俄国的了解倒是多一些,毕竟双方还打过仗(雅克萨战役),在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就特许来京的俄国使臣和商队给予礼遇,特设邸舍安置,即“俄罗斯馆”,理藩院还设有专人管理。然而,从文献记载来看,在清廷眼里,俄罗斯似乎被看作是蒙古部落的同类,对它的了解既少又慢,更谈不上重视。

图片

据《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五四:“(雍正五年三月十九日)丙午(1727年4月10日),鄂罗斯察罕汗遣使臣萨瓦表贺登极,进贡方物,赏赉如例。”

“察罕汗”是蒙古语“白皇帝”之意,当时的蒙古人如此称呼沙皇。雍正已登基第五年,俄国才遣使来贺,清廷看来也并不生气;反过来,当时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已当了两年女皇,清廷也不知道,仍然以为沙皇是男性。如果乾隆真的害怕女人当上君主,那有必要等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才害怕吗?他早该知道叶卡捷琳娜一世了!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假说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乾隆很害怕女人夺权,在女性面前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然而,历史事实截然相反。

郑小悠等人所著《九王夺嫡》一书中指出,“后宫制度基本确定后,清代的妃嫔晋封以雍、乾时期为界,前后有较明显的差异”:

康熙朝后宫女性地位的获得,最看重家世背景而非其他,这是康熙朝八旗统治集团内部还有较强贵族共治色彩的表现。皇帝需要给大贵族以相当的尊重,让这些家族的女性成员占据后宫的高级职位,凌驾于其他妃嫔之上。而乾隆以后的皇帝则不大需要顾虑这些。乾隆朝贵妃以上的高级主位中,出身内务府包衣,乃至汉人平民家庭的比例很高,皇帝以己之好恶授予后宫名位,这和康熙年间的宫廷秩序有根本性差别。

也就是说,清初的妃嫔还有娘家撑腰,就算不太受宠,皇上有所顾忌,还不至于怎样;但到乾隆时期,妃嫔就是工具人了——能否晋升,全看能否讨得皇上欢心,尤其是得多生子女,所谓“母以子贵”。换句话说,“宫斗”的背景条件只有到此时才能成立,康熙时不存在,因为出身低微的妃嫔再努力都翻不了身,不可能当上皇后。

宫斗本身就是“争宠”,意味着全凭皇上的喜好,双方关系已经失衡,所谓“斗”是在女人之间展开的雌竞,而不是女和男斗;然而按前面的假说,这个手握绝对大权的男人,竟然又会深深恐惧失权失势的女人翻身夺权——这不矛盾吗?

图片

乾隆的妃嫔

乾隆真要提防后妃夺权,也无须叶卡捷琳娜二世提供借鉴——武则天岂不是更好的先例?然而自唐宋以降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政治中对后妃干政的防范,在制度上越来越严密,到乾隆时,早已使武则天无再现可能,哪怕后来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但始终无法跨出称帝这关键一步。

当然,我也知道,如此较真,不免有些扫兴,毕竟大部分人更想知道“历史还有另一种解读”,那才好玩。确实,如果把这些写成小说,戏说一番,倒也很有意思,但最好别真信了——这件事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为何这个假说会如此流行?

我想这首先是因为,人们已经接受了一整套大前提:尽管当时闭关锁国,但皇帝却明见万里,无所不知;国内局势会受到国外局势的波及影响,而这往往只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表面上所了解的那样,而是别有隐情的。

在这种情况下,“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影响清廷宫斗”的猜想居然丝丝入扣,让人感觉相当合情合理,并且一下子打开了格局和想象力,超越了宫斗那种小家子气的人际摩擦,一下子有了国际背景,许多人因此恍然大悟。

图片

乾隆(左)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右)

更妙的是,它同时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心理:站乾隆的陶醉于宏大格局,皇上不但具有国际视野,且深谋远虑;而站继后的也代入进来,被废的皇后一下子从受害者俨然变成了上位者——她可是让皇上内心为之害怕的女人。当你觉得某个解释正契合自己心理时,你是很不情愿去怀疑它的,因为你内心就愿意相信它。

然而,这乍看贯通中外、阐幽发微,实际上却正是脱离了真实历史脉络之后的架空想象,表现出一种时代表征:喜好从牛角尖里找出一个看似合理、宏大的解释,其实却正体现新一代已远离真实历史,因而历史已成为一片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异时空。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感慨,人们在梳理古代历史时,往往凭己意来揣测,其结果是“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这再度印证了福柯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文本书写的年代,而是书写文本的年代。”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2 四中全会前 张又侠五句重话震撼胡温
3 惊爆!习近平蔡奇因年龄被逼退
4 聊聊回国后见到的疯狂
5 普京为何侵乌?默克尔开口 东欧炸锅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