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柴荣意识到,如果想要成就大业,就要先打好基本盘,他必须改革。
要改革,首先就要澄清吏治。
在驭下这一块来说,柴荣是十分严苛的,例子也很多。
登基第一年,有个叫做薛训的将军,薛训手下有个粮官,负责征收粮食,这个粮官在工作的时候,经常盘剥百姓,薛训懒得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包庇纵容,柴荣知道后大怒,直接削去了薛训的所有职务,并将其流放到了沙门岛。
郝光庭在民间为非作歹,被柴荣察觉,柴荣一句话没说,直接派人把郝光庭给绑送闹市,公开处死。
有个叫做孟汉卿的将军,替朝廷收税,有敲诈百姓的嫌疑,多收了一点损耗,柴荣马上就让孟汉卿自尽了。
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损耗是什么。
我们知道这古代的老百姓啊,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种地是要交税的,但是这个税,有些时候不是交钱,而是交实物,比如交粮食啊,交布匹啊,交丝绢啊这种。
那这些实物,不是说有衙门的人来收,而是由百姓自己运输到官仓去的。
在运输的过程中,路上撒一点,人吃一点,再加上风吹雨淋,容器破损,就难免会产生损耗。
粮食入库之后,还会受潮发霉,还会被老鼠偷吃,这都是损耗。
反正损耗多了去了,而且几乎都是不可控的。
那么官府为了弥补这种损耗,往往在征收实物的时候,就会多征收一些来补足这些损耗,比如正常要收一百斤,但是不可避免的损耗有五斤,那么为了补足这五斤,实际上收的可能就是一百零五斤。
这个损耗的尺度,其实没有作者说的这么透明,真正执行起来是非常模糊的,一模糊,就会给负责征收的官吏巨大的操作空间,清廉一点的官吏,也许多收百分之三到五,正好把这个损耗补足就行了,那要是贪官污吏,他收百分之二十也是他,他收百分之五十也是他,反正就是极尽压榨之能事呗。
(周世宗柴荣 青年 想象图)
孟汉卿收了多少,那不知道,从史料的体现上来看,应该不说,就是多收了一点点,但柴荣知道后怒不可遏,立刻就要了孟汉卿的命。
要知道,孟汉卿不是普通将领,他是朝廷的左羽林大将军,这个职务是皇帝亲卫部队中的最高指挥官之一,但是皇帝说杀就杀,眼睛不眨一下。
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因为擅自处死降卒,被柴荣判处死刑,楚州防御使张顺,因为贪腐,被柴荣赐死。
看得出来,柴荣不好惹,脾气很不好,动辄就要杀人。
在当时的法律体系下,有些人是罪有应得,但也并非事事都是如此。
我们看来这一段记载:
《旧五代史·世宗纪六》: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
说周世宗啊,他就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而且为人做事,对自己,对别人都很严苛,所以他施用刑罚的时候,就会过于严厉,动辄就是重刑,但是等到事后,皇帝也会觉得自己不对,也会后悔。
我们再看这段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三》: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
这是北宋真宗对柴荣的评价,真宗说,周世宗的确是一代英主,但他在刑罚这一块实在是太过严厉了,诛杀臣公也时常超过应有的限度,这或许就是他在位时间不长,国祚难以持久的原因吧。
的确,柴荣有些时候,的确是用力过猛了。
显德四年,有个叫做符令光的官员,负责制作士卒的服装,因为没有按时完工,柴荣大怒,要把符令光杀掉,很多大臣们认为符令光罪不至死,纷纷替符令光求情,柴荣不允,最后还是把符令光杀掉了。
实际上这个符令光,虽是勋贵出身,可做官这些年一直很稳妥,官声很好,柴荣杀他,民间百姓都替他喊冤叫屈。
柴荣还执行过一个制度,那就是让朝廷里的京官,每个人都要举荐一个人入朝为官,随便举荐,只要人品好,能力强,哪怕是亲戚朋友都没关系,不用避嫌。
(后周大臣 形象)
这个制度看起来好像挺合理的,但这里头有一个紧要的地方,那就是,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有连带的责任关系,假使甲举荐了乙,乙做官没毛病,不犯事,那就皆大欢喜,可如果乙在做官后违法乱纪,贪赃枉法,那么不仅乙要挨收拾,甲也要跟着挨收拾,说白了,这是一种连坐之法。
在如今看来,这个制度的本质,是皇帝希望用严刑峻法来保证整个官僚体系提高效率和质量,能反映出他求治心切,对吏治腐败和官员无能的深恶痛绝。
这个制度执行一年之后,后周的宋州发生了一件事儿,宋州有个叫做陶文举的官员,他负责催收宋州百姓积欠朝廷的粮食。
按说催收,要钱,那你就好好要呗,但陶文举手段狠辣,为了要钱,他动用各种酷刑虐待百姓,被他拷打凌辱的百姓竟有数千人,这其中还有被陶文举活活虐待死的。
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因果关系,但其实具有不可避免的深层逻辑。
《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五》: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征收往年的赋税本来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任务,在巨大的压力下,如陶文举这样的官员,他为做出政绩,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干,他往往就要不择手段,他的酷政,是为了高效的完成上级的指标,从而保全自己,也间接的保全推荐自己的人。
唐太宗《帝范》有云: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一个皇帝治理国家,如果他用上等的办法来治理,得到的也只是中等的成效,而如果用中等的办法来治理,得到的就是下等的成效。
我们可以看到柴荣治国治吏的决心,他决定用一种比上等办法还要严苛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这样他才能收获到上等成效。
他的确收获到了一些上等成效,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负面情况。
因为老子也说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如果皇帝对天下的统治过于严苛,甚至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百姓反而会变得狡黠抱怨,缺乏淳朴,或者是受到损害。
柴荣有澄清吏治,管理天下的能力,但他缺乏了一个“度”,好在到执政中晚期,柴荣痛定思痛,已经把他前期的这些弊端都给改掉了,所以《旧五代史》又有这样的评价:
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
(世宗最重要的谋士 王朴)
三流的皇帝,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
二流的皇帝,知错改错不认错。
一流的皇帝,知错改错还认错。
对错之间,就是皇帝个人的自我救赎。
聊完了吏治,再聊聊用人。
世宗用人,很有一套,而且颇为不拘一格。
五代晚期的几个名臣,帮助柴荣平定江南的李谷,帮助柴荣完善后周法律的范质,帮助柴荣北伐的王浦,这最开始都是柴荣一手提拔重用的。
包括郭威的谋士魏仁浦,这种前朝的老臣,柴荣也予以使用,魏仁浦在后周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干到了枢密使。
这个任命其实很有代表性,因为魏仁浦没有科举背景,本质上只是一个小吏,但柴荣却能用他,这体现出皇帝破除了门第和背景上的偏见去选取人才,就如同皇帝自己说的一样:
《新五代史·卷十二》: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
执政的大部分时期,皇帝还是一个很务实,很谨慎,很虚心的人,他广开言路,积极鼓励大臣们向他提建议,说看法,甚至还亲自出题,让在京的官员们写文章来作答,这就是一种君臣对策,王朴那篇著名的《平边策》想来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这个《平边策》,是王朴撰写的一篇战略论政文章,在文章中,王朴为柴荣分析了后唐,后晋,后汉这些政权的得失,总结出了后周应该采取的制度,方向,路线,以及军事上的部署和行动,写的非常好,给了柴荣很大的启发。
柴荣还修订过法律,改革过教育,发展过礼乐,恢复过图书事业,完善过历法,在五代皇帝普遍疏忽文治的惯性下,柴荣也算是一枝独秀了。
治理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耕耘,既需春雷惊蛰,也需细雨润物。
雷霆手段终须配以菩萨心肠,刚柔并济方是长治久安之道。未竟的理想,如同夜空的星辰,虽被乌云短暂遮蔽,却为后来的大宋留下了可循的光迹。
柴荣还要接着往前走,他的路很短,他的路很长。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习无奈妥协 胡海峰迎关键晋升 |
2 | 党媒喊“胡春华掌舵” 胡锦涛彻悟 须解决习 |
3 | 央视员工重磅爆料:内部已翻天覆地! |
4 | 曝这国已向美国输出首批稀土 北京跳脚回应 |
5 | “高人”指点?胡锡进突发“习退位”强烈信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川普宣布加沙战争结束.议长痛 | 木秀于林 |
2 | 中国今天走到如此地步,根源是 | 老莘 |
3 | 中共政权垮台只是中国建设现代 | 老陆 |
4 | 神州神咒“解放后” | 阿妞不牛 |
5 | 一亿大学生的闹剧与噩梦 | 溪边树下 |
6 | 中国对抗美国四张牌:稀土大豆 | 随意生活 |
7 | 诺贝尔和平奖跌至谷底 | Jinhuasan |
8 | 骗子遇到傻子 | 阿妞不牛 |
9 | 逮着机会就酸两句,谁让你欠我 | 体育老师 |
10 | 老钱:我看诺贝尔和平奖 | 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