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德刚曾有著名的“历史三峡论”,他把中国制度演变划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其中“帝制转民治”是“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谌旭彬在新书《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中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1840年的时候,清朝由上至下依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旧梦里,把英军视作不足为虑的倭寇之流。真正让清朝君臣清醒过来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改革在那之后方才启动。
这是谌旭彬近年来写的第三本书,之前《秦制两千年》追溯了中国秦制的演变历程,《活在洪武时代》以明初为样本描绘了秦制下的社会状况,《大变局》则进一步考察秦制向现代制度和平转变的可能性。该书从1861年总理衙门创建写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收尾,以“半编年半专题”形式,每年选取一个标志性事件,整体再现了晚清改革从起步、向前,及至反复、失败的过程。
改革大步向前
不久,咸丰帝在热河病死,慈禧、慈安两位太后联合奕䜣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三人都是京师沦陷的亲历者,见识了清朝与英法等国的差距,清楚地知道继续拒绝改革的后果,很可能是政权不保。因此谌旭彬说他们“较之内外群臣和朝野知识分子,心态更为迫切,立场也更为坚定一些”。
接下来清廷频繁出台改革措施,1862年开设翻译学校同文馆、1865年洋务运动引入新技术、1868年派遣外交使团出访欧美、1873年同治帝不再要求外国使臣跪拜、1880年允许架设电报线路……
到1883年,经过20多年改革,清朝境内建起20多家兵工厂,陆军用上了新式火枪,海军也有了数十艘兵舰。同时海关在英国人赫德的管理下,关税不断增长,再加上厘金等收入,清廷一年可支配的财政达到白银8000万两左右。清廷若能维持这个改革趋势,那么走出秦制,步入现代不过时间早晚问题。
就是在这一年,法国增兵越南,清廷要维护在越南的宗主国地位,双方剑拔弩张。除李鸿章等极少数人,慈禧及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荃、唐景崧等都相信大清具备了与西方国家一战,洗刷前耻的实力。
走岔的改革路
在谌旭彬看来,晚清改革呈一条倒U形曲线,前半段尚能披荆斩棘地坚持行进,后半段则是步伐越来越慢,方向越走越偏。前后段之间的转折点就是1884年奕䜣被赶出中枢,慈禧总揽一切大权。
一年之后,清廷在中法战争中侥幸“胜利”,慈禧愈发肆无忌惮,一方面给自己修园子、办寿典,另一方面又操持光绪的大婚,一花就是白银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两,仿佛四海升平,剩下的只是尽情享乐。
光绪没有慈禧那样乐观,他到1891年已经20岁,但依旧未被允许亲政,有很多时间学英语。如谌旭彬所言,“年轻的光绪皇帝要亲自开眼、正眼看世界”。《纽约时报》发表名为《光绪皇帝学英语》的报道,评论说“这种变化……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光绪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戊戌变法,但很快在慈禧的打压下以失败告终。
慈禧并非不想救大清,只是她给“救”设置了前提,那就是皇室不能失去权力,满人不能把对国家的主导权让给汉人,秦制国家的控制力更不能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裹挟光绪逃往西安,然后被迫发布谕旨,开启了所谓“清末新政”。从谕旨内容看,慈禧不仅要借鉴西方的“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还要延续戊戌变法的主旨,学习“西政之本源”,亦即宪法、选举、议会等制度。私下里,慈禧则是要求大臣们上奏改革之策的时候“万勿多言西法”——提建议可以,但不能提太多与西方有关的。
随后几年,清廷的改革举措寥寥,除了慈禧心心念念的筹练新军外,值得一提的就只有兴建学堂、废除科举。国势没有改善,人心自然不满,以至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鼓吹“杀尽胡儿方罢手”“借君颈血,购我文明”的“杀人主义”,惹起一场“苏报案”。慈禧只能再派端方、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归来之后,载泽声称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权”,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三大作用。
图:皇族内阁
慈禧不像光绪,她不学英语,也不读书不看报,对“立宪”的了解全靠身边人的灌输。慈禧听了载泽的话十分开心,她以为立宪能把地方督抚的大权收回朝廷,就在1906年阴差阳错地宣布了“预备立宪”。
还是在这一年,慈禧接见了后来被目为“卖国贼”的曹汝霖。那时曹汝霖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慈禧问了他一些有关日本立宪的事。曹汝霖侃侃而谈,说“立了宪法,开了国会,即能团结”,因为宪法是“立法的中心”,人民选举的议员是“领导的中心”,议员选出的总理是“行政的中心”,三个“中心”相互配合就能团结一致。曹汝霖说慈禧听了他这一翻话后“若有所思,半顷不语”。慈禧之所以会有此反应,或许正如谌旭彬猜测的那样:“曹汝霖总结的三个中心,没有一个是以皇权为中心”。
慈禧慢慢明白过来,立宪的目的竟是要夺走君权时,再想叫停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她一方面继续打着“改革”“立宪”的旗帜,另一方面则走回秦制老路。用谌旭彬的话说,慈禧做了一个“终极布局”。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教科书上说的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大纲》第一部分为“君上大权”,共有十四条,其内第一条开宗明义“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慈禧大约觉得这样还不够,又追加了第二条“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接着规定“用人之权”“凡一切军事”等事务,要么“议院不得干预”,要么“不付议院议决”。第二部分“臣民权利义务”仅有泛泛而谈的九条。按照这个“宪法”,清朝“立宪君主”的权力可是比专制君主还要大。
恽毓鼎在清廷任史官多年,其日记披露,慈禧临终前两度叹息:“不当允彼等立宪”“误矣!毕竟不当立宪。”让一个为推动立宪而悔恨交加的人实现中国由秦制向现代的转型,又如何可能呢?
革命不期而至
近年来,有一种“改良被革命打断”的观点颇为流行,大意是说革命党人的活动,使清廷一步步开展起来的改革被打断。言下之意,要不是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可能已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国家。持此类观点的人其实对晚清改革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对慈禧及清廷怀有太多美好想象。我们从《大变局》对半个世纪史事的梳理中不难发现,把改革逼入死胡同的不是革命党,而是慈禧、载沣等清廷执政者。
谌旭彬总结有秦制政权的“三大亡国要素”,即外部敌人入侵、统治集团分裂和民众获得组织。1900年清朝遭遇了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及清廷的权威丧失殆尽;接着慈禧不顾地方督抚要求开议院、实行责任内阁的要求,只想借新政和立宪从他们手中夺权,使统治集团内部的裂痕无法弥补;慈禧死后,清廷建立起资政院和谘议局,但载沣不想它们成为真正的议会,于是士绅们联合起来成为一股政治势力。
至此,地方督抚和地方士绅作为清廷原本的支持者,都已经看清了“立宪”真相,不再抱有期望。当辛亥革命爆发,立宪党人立刻与革命党人走在了一起。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梁启超的名言,“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革命党本来没有那么多,力量也没有那么大,可是清廷最后十年在改革的名义下一再拖延改革,甚至反改革,结果就是除了极少数满洲亲贵,人人都可能成为革命党。失去助力的清廷脆弱不堪,自然被革命一推即倒。
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那么接续晚清改革的辛亥革命,有没有让中国实现从秦制到现代的转型呢?同样没有。同盟会元老蔡济民有句诗写的悲愤,可亦是实情:“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只是革命为何失败,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2 | 网传秦刚近照,华春莹曝秦刚现状 |
3 | 习的命运会怎样?解放军报社论 信号很明确 |
4 | 杨振宁高寿离世 翁帆拿到的遗产 没有想的那 |
5 | 彭博社:中国终将后悔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2 | 出事了? 中央警卫局异常换防 |
3 | 最后一刻 爆习转移部分权力 |
4 | 图穷匕见:军方抢宣何卫东落马 张又侠出手 |
5 | 网传秦刚近照,华春莹曝秦刚现状 |
6 | 同样14亿人 为何中国满世界买粮 印度大量 |
7 | 提前摊牌 温家宝能否力挽狂澜 |
8 | 习的命运会怎样?解放军报社论 信号很明确 |
9 | 杨振宁高寿离世 翁帆拿到的遗产 没有想的那 |
10 | 彭博社:中国终将后悔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别指望四中全会,交易而已 | 施化 |
2 | 重磅:四中决战前摊牌 习家军9 | 雷歌747 |
3 | 骗子遇到傻子 | 阿妞不牛 |
4 | 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者哪去了? | 山蛟龙 |
5 | 中国文人无耻的顶峰 | 旅泉 |
6 | 英国引领世界,智商还是别的什 | 旅泉 |
7 | 深度:中共升级稀土战搞“自杀 | 雷歌747 |
8 | 逮着机会就酸两句,谁让你欠我 | 体育老师 |
9 | 最近在Nashville下的几次馆子 | 只录 |
10 | 我与万润南的旧事回忆 | 溪边树下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川普宣布加沙战争结束.议长痛 | 木秀于林 |
2 | 中共政权垮台只是中国建设现代 | 老陆 |
3 | 骗子遇到傻子 | 阿妞不牛 |
4 | 深度:中共升级稀土战搞“自杀 | 雷歌747 |
5 | 逮着机会就酸两句,谁让你欠我 | 体育老师 |
6 | 说说川普 | 老莘 |
7 | 从加州大学频繁获诺贝尔奖谈起 | 文庙 |
8 | 老钱:我看诺贝尔和平奖 | 老钱 |
9 | 回复老莘等:虚无与原教旨文化 | 遍地是贪官 |
10 | 这是在跪舔川普,还是在诅咒川 | 爪四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