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土地说没就没了

www.creaders.net | 2025-10-29 20:23:27  汗八里文艺之声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历史上的“唐努乌梁海”,北抵萨彦岭,南以唐努山为界,是一片被群山环绕的盆地,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奥地利加上捷克那么大。

从17世纪开始,俄罗斯人通过武力,不断向唐努乌梁海渗透,大肆掠夺土地资源,控制经济命脉,并通过扶植代理人等方式,暗中操控唐努乌梁海“独立”,成立“唐努图瓦共和国”,并且在当地驻扎军队,控制当地权力,最后操纵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

1

什么是“唐努乌梁海”?

值得一提的是,唐努乌梁海还是北部边疆自然资源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这里山区森林茂密,盛产黑狐、银狐、貂獭、灰鼠等珍贵毛皮;铁、钾盐、石棉、煤以及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储量颇大。

由于群山环绕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唐努乌梁海形成了独特的气候,与毗邻的西伯利亚荒原和蒙古高原的自然风貌迥然不同。

受大西洋西风气流润泽,这里四季降水充沛,滋养出肥沃的黑色腐殖土壤,再加上世界第七大河——叶尼塞河流经其境,使得这里特别适合小麦、燕麦等温带作物和各类蔬菜的生长。

向东深入,便是绵延无际的原始森林——雪松、冷杉和云杉交织成茂密的林海。林间不时泛起银光,那是星罗棋布的湖泊与溪流在阳光下闪烁。

随着海拔降低,高大针叶林逐渐过渡为红松、白桦与垂柳组成的混交林带,再向下延伸,树林渐次稀疏,让位于广袤的草甸。

图片

唐努乌梁海的位置

在古代中国的文献当中,乌梁海先民曾被称作“温良改”或“斡良改”。自古以来,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都曾统治过这片土地。

647年,唐朝在漠北铁勒人居住地设立了六个都督府和七个州。在647—648年间,“都播、……等部相继遣使入贡,请置唐官”。于是,“唐于……结骨部置坚昆都督府(隶属于安北都护府管辖)”。

这里的“都播”是结骨的属部。可以说,以此为节点,唐努乌梁海就正式被纳入到了唐朝版图。

唐朝之后,唐努乌梁海地区先后被辽、金两个朝代统治。进入元朝以后,乌梁海人被称为“秃巴思”或“秃八”。

明朝时期,这一地区先是被瓦剌部控制,后来被击败瓦剌并统一了蒙古草原的达延汗所统治。明末清初,唐努乌梁海归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下属的和托辉特部首领管辖。

1691年,康熙在多伦诺尔与喀尔喀各部首领与宗教领袖进行会盟。伴随着各部“俱照四十九旗编为旗队,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至此,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喀尔喀蒙古,被正式纳入进了大清帝国的版图。

图片

多伦会盟主题绘作

唐努乌梁海人传统上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饲养驯鹿和马,也养羊和牛。驯鹿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包括鹿奶在内的奶制品是日常食物,鹿皮用来做衣服,驯鹿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鹿茸则是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特产。

牧民们夏天会到高山草场放牧,称为“夏牧场”;到了冬天,则迁移到山谷中水草较好的“冬牧场”,过着随季节迁徙的游牧生活。

进入明朝以后,部分当地人开始尝试种植黍、大麦和小麦等作物。当然,耕种方式比较粗放,一般只用锹或镐翻地后直接撒种,不进行田间管理,也不施肥,因此产量普遍很低。一块地种两年后,要休耕五六年待地力恢复才能再次耕种。

在居住方面,唐努乌梁海人住的是传统的蒙古包式的圆顶帐篷,或是用树皮搭成的锥形帐篷。

在服装方面,他们大多穿蒙古式长袍,高领、大襟,腰间系布带;冬季寒冷时则穿毛皮大衣。靴子多用鞣制过的驯鹿皮制作,靴尖向上翘起,适合在草原与雪地中活动。

在宗教信仰层面,他们原本信奉萨满教。但在进入元朝之后,由于官方推崇,藏传佛教逐渐传入,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宗教。

图片

图瓦人主题雕塑

2

沙俄的“中国野望”

众所周知,俄罗斯广阔的领土,都是依靠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掠夺而来的。可以说,俄罗斯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扩张史。

进入16世纪以后,俄国哥萨克为了谋取暴利便来到太平洋北岸。1618年,沙俄军队在托木河上游建立了库兹涅茨克城堡,次年,又建成马科夫斯克和叶尼塞斯克城堡。1628年,在叶尼塞河岸建克拉斯诺尔斯克城堡。

资料显示,这些城堡成为了沙俄南侵准噶尔以及唐努乌梁海北境的据点。

1632年,沙俄军队侵占并建立雅库次克城堡。1639年,俄军到达鄂霍次克海岸。1649年,沙俄军队建立了鄂霍次克城堡。

除此之外,沙俄军队还穿过了位于阿穆尔河(黑龙江)两岸,向东扩张。17世纪60年代,沙俄军队先后在贝加尔湖周围建立了伊尔库茨克、色楞格斯克等(楚库柏兴)堡垒,旨在进一步侵略喀尔喀蒙古。

图片

沙俄的扩张之路

在17世纪中叶,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先后侵占了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以及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可以说,阳光在冻土上投影的不只是稀疏的针叶林,更是盘蜒而出的北方毛茸茸黑熊那若隐若现的阴影和可怖的獠牙。

1681年冬,清军攻克昆明,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彻底平息,国家局势也日趋稳定。

一方面,不断向东扩张的沙俄,进一步刺激了清廷边界意识的转变;另一方面,康熙也意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军队。

在1685—1686年间,清军先后两次在雅克萨击败了入侵的沙俄军队。1689年,两国订立了基本平等的《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

  • 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

  • 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为待议地区。

与此同时,清廷依据界约内容,在国境内设立满汉双语界碑,正式界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图片

《尼布楚条约》的拉丁文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尼布楚谈判期间,中方代表就主动提出了划分两国中段边界的提议,但未被对方接受。

其结果就是,谈判结束后,沙俄不仅依然肆无忌惮地蚕食外蒙古的土地,还诱迫当地民众投俄,还从色楞格斯克、尼布楚等地向南推进。除此之外,对于唐努乌梁海及其附近地区的侵扰活动,也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因此,雍正即位后,进一步加速推进了中俄中段边界勘定的工作。1727年,双方代表在布连河畔签订了合计有满、蒙、俄、拉丁文4种文本的《布连斯奇界约》,

条约规定:

  • 北自恰克图河流之俄国卡伦房屋,南迄鄂尔怀图山山顶之中国卡伦鄂博,鄂博为中俄边界主要标志,其中间区域由两方均分;

  • 俄国领土与各蒙古标记及卡伦间空地双方均分;

  • 由沙毕纳伊岭起至额尔古纳河为止,其间以北地区归属俄国,以南地区归属中国。

不久,两国代表又在恰克图签订了有关政治、经济、宗教诸多方面的总条约草案《恰克图界约》以及《阿巴哈依界约》《色楞额界约》等补充性条约。

坦诚说,上述条约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两国中段边界,同时有效遏制了沙俄对蒙古地区的侵蚀。

图片

中俄中段边界示意图

1756年夏,和托辉特部首领博贝之孙青滚杂卜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暴动,但在半年后就被彻底平息。

在1762—1764年间,唐努乌梁海被编为唐努旗、萨拉吉克旗、托锦旗、库苏古尔旗、克穆齐克旗等五个旗,清廷对当地的管辖力度有了显著提升。

1768年,中俄两国签订《修改恰克图界约第十条》;乾隆五十七年(1792),两国签订《恰克图市约》,对《恰克图界约》中的缺陷与不明之处进行了修订,中俄两国的北方边界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3

沙俄势力继续侵入

进入19世纪后半叶,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不仅越南、朝鲜、缅甸以及琉球等藩属国相继沦为了殖民地,即便是已经明晰的疆域的清朝,也遭遇到了多个国家的蚕食鲸吞。

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北京告急。于是,沙俄利用调解之机趁火打劫,胁迫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

该条约更改了《尼布楚界约》当中划定的国界,让清朝彻底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左岸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黑龙江也由中国的内河沦为了两国界河。

图片

《瑷珲条约》签订复原场景

两年后,沙俄再度强迫清朝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清朝在承认《瑷珲条约》有效性的基础上,将原本属于双方“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至此,清朝彻底失去了东北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除此之外,原本属于中国的斋桑泊、山岭、大河、卡伦被视为分界标志。这就使得清朝又失去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领土。

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除了将从“沙宾达巴哈”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向东南推移之外,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给了沙俄。

此后,中俄两国开始实地勘界,并于1869—1870年间签订《中俄科布多界约》《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和《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三个勘界议定书,同时在唐努乌梁海地区西部与俄国划分了八处界点。

尽管清朝丧失了大片土地,该条约也明确确认,沙宾达巴哈至博果苏克一线以东的唐努乌梁海盆地仍属中国领土。

可即便如此,沙俄并未停止对唐努乌梁海的渗透,先后采取着掠夺性贸易、非法采金与移民侵占等手段,旨在将这一地区据为己有。

图片

沙俄侵占中国示意图

1881年,俄国趁清政府要求归还伊犁地区之机,强迫与之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及相关附加条款,再次确认了俄国商人在蒙古地区享有免税贸易的特权。

坦诚说,这些规定表面上对中俄双方对等,实际上却使俄国商人获得了单方面的优势。

进入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俄国商人,经常采取欺诈手段进行不公平交易。

他们先以赊账的方式向当地牧民出借货物,约定用牲畜偿还,但故意拖延结算。几年后,他们会突然要求牧民偿还数倍于原货值的成年牲畜,并借助当地首领施压,迫使牧民交出大量牛羊。

除此之外,他们还无视条约限制,擅自在唐努乌梁海设立商站。截至60年代末,当地已有16处俄国商站。清廷多次禁止未果,最终在俄方压力下被迫允许俄商修建“临时货栈”。

于是,这些俄国商人借此大兴土木,建成了集贸易、畜牧和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庄园式据点。

这些商站占据了大量优质牧场和耕地,有些甚至拥有整片河谷和山岭。另外,还有一些俄国人在当地非法开采金矿,手段粗暴,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对此,沙俄官员明茨洛夫曾记载,这些原本出身普通农民的俄国商人,已成为了“辽阔土地的主人”,地产规模甚至“令欧洲某些公爵感到嫉妒”。

图片

20世纪初的唐努乌梁海

1907年,被称为“俄国掠夺政策传导者”的恰基罗夫上尉出任乌辛斯克边务官,积极组织向唐努乌梁海中部大规模移民。

资料显示,在1905年之前的几十年里,俄国在当地共建立68个居民点,在1906—1911年间更是新增了98个。截至1911年清朝灭亡时,俄国在唐努乌梁海已拥有商企、矿点80多处,居民点166个,移民人数达到5000人。

为了方便管控,沙俄政府不仅在当地非法设立行政管理机构,还派遣官员、法官、教士等进入该地,在移民区修建学校、教堂,以达到“鸠占鹊巢”的目的。清廷虽然进行过外交交涉和抵制,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组织。

武昌起义爆发后,沙俄进一步加紧了吞并唐努乌梁海的武装行动。随后,沙俄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根据1918年该地区俄国居民点的户口调查:

唐努乌梁海的俄国居民点,约7/8是1905年以后建立的,而且有半数以上是在1911年以后建立起来的。

1911年以后,当地的俄国移民居民点总数已达340个,男女两性居民总数已达11958人,1911年以后建立的俄国移民村庄达174个,占移民村庄数的51.2%。

图片

老照片中的唐努乌梁海

4

唐努乌梁海被苏军占领

1912年2月15日,唐努乌梁海地区出现一份所谓“通告”,声称决定宣布该地区“在俄罗斯帝国的保护下独立”,并呼吁俄军立即占领当地居民点。

1913年10月,沙俄政府又收到来自克木奇克旗乌梁海人、以“巴扬—巴道尔呼”及“贝子旗统治者”名义提交的“请求保护书”。次年6月,沙俄伊尔库茨克总督正式宣称俄国已对乌梁海实施“保护”。

新任乌梁海边区事务专员格里戈里耶夫向各旗总管发出指令,宣布“自即日起,乌梁海地区处于俄国单独监护之下,禁止任何其他国家未经俄国允许在此进行任何活动,包括征税、司法等管理行为”。

对于当地民众的反抗,沙俄军队进行了残酷镇压,同时有步骤地推进殖民移民,旨在进一步掠夺土地资源。截至1914年底,唐努乌梁海境内的俄国移民已增至1.2万余人,反观当地居民仅为约六万人。

图片

老照片中的唐努乌梁海

1917年十月革命后,唐努乌梁海地区陷入动荡,白军势力试图以此为据点对抗苏维埃政权。1918年8月,北洋政府派陈毅、严式超等率军武力收复唐努乌梁海,至1919年7月恢复行使主权。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正式任命黄成垿担任唐努乌梁海参赞。但在北洋军队收复唐努乌梁海的同时,萨彦岭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的苏俄红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当地已普遍建立起了苏维埃政府。

1920年,苏俄红军决定进入唐努乌梁海追剿残余白军,并与唐努乌梁海佐理专员公署的官员举行了会晤。但在谈判过程中,武力更为强大的苏俄方面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同时否认北洋政府对唐努乌梁海领土拥有主权。

1921年初,当地的苏俄红军陆续撤走。但在3月,攻占外蒙古库伦的“疯男爵”恩琴率领白军进入唐努乌梁海,北洋政府驻唐努乌梁海参赞公署秘书长以下的官员与卫队官兵全部遇害,中国内地商人的财产被抢劫一空。

1921年夏,卷土重来的苏俄红军在消灭了恩琴势力后,在当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8月13日,唐努乌梁海宣告“独立”,成立“唐努图瓦共和国”及“自治”政府。9月9日,苏俄政府予以“承认”。

12月12日,唐努乌梁海大呼拉尔正式宣布,“唐努乌梁海是一个人民的国家”,国名定为‘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同时公布了一个以苏俄宪法为蓝本的宪法,族名也改名为“唐努图瓦”。

图片

“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国旗(1921—1926)

1925年7月,苏联与“唐努图瓦共和国”签订“友好条约”,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苏联尽管重申“放弃沙俄时代确立的对唐努乌梁海的保护权”,但实际上操纵着新成立的“人民政权”。至于当地的中国商人,在1925年被全部驱逐了出去。

1926年11月24日,“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呼拉尔宣布,国名由“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改为“图瓦人民共和国”,同时通过了新宪法。

1944年8月,“图瓦人民共和国”小呼拉尔非常大会通过宣言,“请求”接纳唐努乌梁海加入苏联。10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这一“请求”。

13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正式将唐努乌梁海作为一个自治省划入俄罗斯联邦的建制。不过,苏联官方未发表声明。

图片

“图瓦人民共和国”的国徽

1948年3月17日,苏联广播电台宣布:“图瓦人民共和国并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为图瓦自治省”。

5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驻苏大使向苏联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声明保留一切权利。对此,苏方置若罔闻,始终未予答复。

5

尾声

进入80年代末,苏联局势剧烈动荡,图瓦境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表露,要求提高本民族地位的呼声日益增强,甚至引发了一波反俄潮。

1990年12月12日,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更名为“图瓦共和国”。

图片

图瓦共和国的国旗与国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独立,但图瓦仍留在了俄联邦内,并在1992年3月31日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条约,正式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

1993年,图瓦通过了自己的宪法,规定“在图瓦人民寻求独立时,可以进行全民公决,脱离俄罗斯联邦。

不过话说回来,鉴于当地在经济等诸多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性甚强。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片为群山环抱的美丽土地,依然会长期留在俄罗斯的版图之内。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