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次介绍了杜月笙长女杜美如的回忆录《人生如戏》后,总觉意犹未尽,对比姐姐的戏剧人生,弟弟杜维善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成了一位古钱币收藏与研究大家。这本《杜维善口述历史》,以独家视角回忆杜家的江湖往事,如借给章士钊巨款、戴笠死前最后与杜月笙通电话等。可以说两本书放在一起,才是一部更完整的家族史。
杜维善是杜月笙第七个儿子,他与大姐杜美如,二姐杜美霞,小弟杜维嵩都是杜月笙四房太太姚月兰所生。由于五房孟小冬当年膝下无子,杜月笙就让她认杜维善为义子,也因这个身份,在杜家子女的回忆录里,杜维善对孟小冬的记录特别详细。
作为杜月笙的第七子,杜维善没有如大姐杜美如、大哥杜维藩、三哥杜维屏一样,较多的协助父亲处理事务,他对父亲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相处与观察。杜维善回忆,父亲杜月笙为人处世有几个特点,一是特别看重忠义气节,非常讨厌当年欺压中国的外国人,甚至因为四子娶了一位美国人,而不出席其婚礼;二是做事讲究“刀切豆腐两面光”,办事讲求圆滑,尽量两边都不得罪;三是为人豪爽,不是很在乎钱财,很爱交朋友。
这本《杜维善口述历史》,还对一件流传甚广的秘闻进行了澄清。有说杜月笙避居香港后,大陆和台湾均游说他过去,杜月笙就叫人分别写了两封信,对两边的邀约做出回应,谁知办理之人酒醉醺醺,把给大陆的信装进了台湾的信封,台湾的信装进了大陆的信封,结果两边都得罪了。
杜维善说,这个其实不是摆乌龙,而是有意为之。因当时国共双方都不断派人劝说,令杜月笙左右为难,而他当时举棋不定,仍想留港观察,于是就与手下谋士商量了很久想出这个计策——由一位平常爱喝酒的朋友担了骂名,把信件互换,通过“寄错信”的方式,让两边都明白他既不想回上海,也不会去台湾的心迹,充分体现了“刀切豆腐两面光”——之后果然也没有人来游说他了。
杜维善书中对父亲的旧友、旧部均客气非常,满怀感念,唯独把一个人拎出来“点名”,此人就是曾在军统任职的王新衡。杜维善回忆父亲两次救了王新衡的命,还借了50根金条的巨款给他,杜月笙临终时销毁的厚厚一叠借据中,即有他的一张。杜家退居台湾后,经济不佳,托请当时在台湾水泥公司任总负责的王新衡,为杜维嵩某一份普通工作,本以为所求轻而易举,谁知直接被王新衡无视,此事令杜维善多年后下笔时仍心怀耿耿。
其实这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杜月笙的高明。所谓大恩如大仇,试想杜家退居台湾后,无权无势,如果还藏着这么一叠天价借据,在当年风雨飘摇,险恶环生的局面里,各路“欠款人”对杜家,可能就不仅仅是“无视”这么简单了。
杜维善还用很大一部分篇幅记录了庶母孟小冬的生活,其中孟小冬与张大千的忘年之交尤为精彩。二人都生活在时代剧变的民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眷恋。他们因艺结缘,平常交往以谈艺、赏画、听戏为乐,孟小冬能在宴席上为张老破例清唱,张大千也会把他最得意的荷花绘画精心装裱后赠送给孟小冬。这段情谊,可说是两位传统艺术巨匠基于共同文化血脉的相知相惜了。杜维善说,“他们都是老派人。”
杜月笙不希望子女重走他的旧路,从小就延聘名师悉心教导。受国学老师的影响,在事业有成,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杜维善从原来的石油勘探业,转而爱上了对古钱币的收藏和研究,并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对古钱币的痴迷直达“发烧”程度,曾因藏友一句戏言,就抵押了刚买的房子,只为购买两枚古钱,在圈中一举收获“神经病”的称号。也曾花了5万元美金,只为收购外国人手上的一枚现存最早的成吉思汗金币。
后来,杜维善分批把毕生收藏的古丝路钱币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包括历史上丝绸之路各个古国的金、银和铜币,总计四千多枚,其中就有那枚后来成为馆藏珍品的成吉思汗金币,其他的金币加起来也有五百多枚。这种豪爽的性格,大概也来源于其父亲吧。
杜维善自豪地说,这次的捐赠,以及后续由他组织的国际研讨会,使上海博物馆古丝路钱币的收藏与研究一下跃升至世界一流水平。为此,他也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白玉兰特别奖”。
值得一提的是,老上海博物馆办公楼,正是其父亲当年创办的中汇银行大楼。浪奔浪流,千回百转,从当年的风云际会,到历史结晶的守护,杜家与上海的缘分在杜维善这里得到了深刻的呼应。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杨兰兰案爆炸性转折 神秘身世传出新版本 |
| 2 | 比起痛失人口红利 中国的真正拐点浮出水面 |
| 3 | 突发!中国已明确拒绝日本:不参加 |
| 4 | 惊曝:北京对高市早苗外交舆论战背后藏惊天 |
| 5 | 中国暗示有权直接对日动武 日本回应了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